APP下载

基于交通主导的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2022-06-30吴问琦

低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城区人防合肥市

吴问琦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9]

1 老城区道路交通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

1.1 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目前,合肥市一环路已拥堵不堪,大量通过式交通仍然选择穿越老城区,造成老城区几条放射式路网车流量大,交通拥堵。老城区中长江路、金寨路、蒙城路、徽州大道和阜阳路的车行交通,有相当一部分不在老城区内停留,属于过境交通,该部分交通量约占老城区总交通量的30%,给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1.2 老城区路网框架不合理,路网宽度不足

合肥市老城区现状道路网主要为网格式路网。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老城区的路网通而不畅,丁字路口较多,另一方面老城区大部分道路宽度不足,通行能力弱。不合理的路网框架和狭窄的道路,严重影响了老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剧了老城区的交通拥堵情况。

1.3 路权分配不合理,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相互干扰

老城区是合肥市人流量和车流量最集中的区域。由于现状大部分道路宽度不足,人行通道狭窄,道路交口步行过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步行交通需求,使步行交通对车行交通造成较大干扰,严重影响了车行交通的正常通行。

1.4 停车位不足,车辆占道停放,对交通通行造成较大干扰

合肥市老城区停车需求巨大,但由于老城区停车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因此在道路上设置了众多路边停车位,使得老城区本就狭窄的道路变得更窄,对车行交通造成较大干扰,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1.5 现状地下空间缺乏,布局分散,不成体系

合肥市老城区现状地下空间主要分布在淮河路和长江路两侧,其中淮河路沿线地下空间分布较为密集。现状地下空间以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利用为主,局部建有地下三层。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包括人防工程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场、地下隧道(车行+人行)和地下市政设施等,以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商场为主。整体而言,合肥市老城区现状地下空间缺乏,布局分散,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建设。

2 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

2.1 缓解老城区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在老城区城市空间开发强度大、更新难度大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道路、地下步行网络、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空间,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交通相互干扰、停车位不足等问题。

2.2 老城区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机遇与重要补充

合肥市已建和在建的轨道交通2、5、8号线穿过老城区。其中,已建成通车的轨道交通2号线在老城区设三孝口站、四牌楼站,在建的轨道交通5号线在老城区设阜南路站与三孝口站,在建的轨道交通8号线在老城区设宿州路站。随着轨道交通2、5、8号线的相继开通运营,必然会带动沿线周边地块的土地开发和城市更新改造,这将为老城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带来重大机遇。但同时,轨道交通也会给老城区带来大量人流和车流,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将成为人流和车流的主要集散地,这就要求必须利用地下空间解决人流集散、停车和接驳问题。

2.3 复兴老城区的重要途径

合肥市老城区现状行政居住功能正在逐步疏解,商圈割裂、文化休闲功能有待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三孝口和四牌楼两大商圈割裂明显,其中三孝口商圈受长江路穿越的影响,被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的城隍庙、安庆路与南部的女人街、七里塘缺乏步行交通直接联系,商业空间不连续。四牌楼商圈受长江中路、宿州路和徽州大道北段穿越的影响,被车行交通分割,降低了该商圈的活力。另外,三孝口商圈和四牌楼商圈之间缺乏步行空间连通,沿线商业品质参差不齐,降低了人们往来两大商圈的意愿,限制了两大商圈共同发挥城市综合商业中心的功能。因此,可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地下综合功能区与地下步行网络,连通两大商圈与文化休闲区,增强老城区综合服务功能[1]。

2.4 提升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

合肥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呈环状结构,主要集中在环城河沿线。内部广场和街头绿地等休闲空间偏少,且分布分散,互相缺少联系,网络体系不完善。同时,大部分道路较窄,绿化量不够,未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和公共休闲空间。因此,可通过设置地下步行网络联系分散的地面绿地和休闲空间,增强其完整性,同时将步行交通地下化,增加地面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

3 老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本文主要以0~-30 m地下空间为评估对象,分别评估地下空间的地质条件、空间质量和空间需求。

3.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

通过对合肥市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和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分析,将老城区分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区、地下空间开发较适宜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差区和地下空间开发不适宜区。其中老城区大部分区域为地下空间开发较适宜区,仅寿春路以北及百盛广场以东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差区,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防水止水措施。

3.2 地下空间质量评估

地下空间质量评估主要选择公共绿地、广场、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等地下空间进行评估。

公共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由于公共空间不受地面建筑的限制,其往往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最理想场所,适合布置大型地下建筑并形成核心地下空间,同时公共空间属于政府掌握为数不多的可支配资源,便于统一开发,实施效果较好。合肥老城区现状缺乏各开放空间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增加点状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转换点。

公共设施用地地下空间:行政办公、教育科研、体育、文化等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建筑密度低,建筑地下属于非高层地基,并且属于政府可支配资源,有利于地下空间项目的实施,如可以用于建设人防设施、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地下空间:道路用地属于政府掌握的可支配资源,且是连续的空间,不受地面建筑的限制,也是地下空间开发比较理想的场所。但道路下面一般敷设有市政管线,道路下面地下空间的使用要重点考虑与现有市政管线的协调,设置最适合的地下通道。

综上所述,合肥市老城区地下空间质量评估中,开放空间由于具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种优质条件而成为一级质量区,大型公共设施用地为二级质量区,道路用地为三级质量区,其他建设用地为四级质量区。

3.3 地下空间需求评估

根据合肥市老城区用地规划,将地面建筑功能作为地下空间需求的主要评估因素,得出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最旺盛区域集中在长江路和淮河路沿线的结论。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人流密集,对地面交通形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造成对地下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使得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成为地下空间需求旺盛区域。

综上所述,地下空间第一需求强度区域集中在长江路两侧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第二需求强度区域为核心区外围区域,主要集中淮河路一侧;第三、第四需求强度区域为老城区外围区域。

4 老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规模预测

4.1 地下停车库面积预测

根据老城区车辆发展情况以及规划人口预测,合肥市老城区未来拥车泊位需求为2.3万~2.4万个,用车泊位需求为0.4万~0.5万个,总停车需求为2.7万~2.9万个,车均泊位约为1.15泊位/车。参照合肥市停车地下化指标和规划预期目标,按照地下停车面积占总停车面积开发量的90%进行计算,预测合肥市老城区需要地下停车面积约为85.05万~91.35万m2。

4.2 地下人防工程面积预测

目前,合肥老城区常住人口约18万人,人口密度为32 200人/km2。战时留城人口按人口比例40%计算,则留城人口为7.2万人。

人防工程总需求根据人口进行分项预测,合肥市老城区满足战时防护需求的人防工程需求量总计约14.4万m2,为完善人防工程体系,公建区也应配套一定数量的人员掩蔽工程,按人防工程需求总量的10%计算。人防工程总需求=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配套工程=15.84(万m2),则合肥市区人防工程需求建筑面积约为15.84万m2,留城人口人均人防工程面积约2.2 m2。

4.3 地下公共建筑面积预测

地下公共建筑面积预测包括对商业商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预测。估算公式应为:

式中:Suc——公共设施地下建筑规模;S——建设用地规模;Z——公共设施用地比例;V——地面建筑容积率;L——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规模比例。

当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和建设强度作为已知和前提条件时,决定地下空间利用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各类特定区域公共设施中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规模比例,即地下空间占其总体建筑规模的单位强度,或采用地下空间开发强度[2]。综合考虑合肥市老城区未来用地集约化需求,借鉴同类城市地区的经验,地下公共建筑开发一般占地面总量的10%~15%,初步测算合肥市老城区各类公共建筑新增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146万m2,合肥市老城区地下公共设施开发约为14.6万~21.9万m2。

4.4 地下空间规模预测结论

预测未来合肥市老城区地下空间需求规模约为107.5万~120.4万m2,人防工程需求规模约15.8万m2,如表1所示。

表1 合肥市老城区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5 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

5.1 建立地下道路系统,构建立体车行交通网络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开发利用寿春路、蒙城路、金寨路、庐江路、含山路的地下空间,形成老城区地下环道,沿长江路、蒙城路、金寨路、阜阳路、徽州大道、寿春路等形成7处地下环形道路出入口,构建立体车行交通网络,缓解过境交通对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实现车流内外分离,快速高效通行。同时,串联老城区的地下停车空间,实现地下停车设施联合共享。

5.2 完善地下步行系统,实现地上地下步行空间“网络化”

建设淮河路西段、安庆路、花园街、宿州路、庐江路、益民街、红星路等部分路段的地下步行通道,建立完整的地下步行网络;连接现有的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街、公园、文化设施和公交枢纽,打造老城区完整的立体慢行网络体系,改善老城区的步行休闲环境、大大降低步行交通对车行交通的干扰。

5.3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无缝衔接

轨道交通建设是解决老城区公共交通运量不足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老城区整体功能和环境品质的重要机遇[3]。轨道交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提前谋划,充分考虑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衔接,预留地下接口。周边道路及地块在进行更新改造时,也应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设置地下步行通道、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空间。

5.4 分类分层开发,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复合化”

根据地下空间权属类别和开发深度,分类分层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策略。

对独立物权下地下空间,浅层(0~-10 m)可开发建设地下综合体、地下商业街、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建筑设备、仓库等,次浅层(-10~-30 m)可建设地下停车场、物资库等。对公共物权下地下空间,浅层(0~-10 m)可开发建设人防工程、下沉广场、地下停车、轨道站厅、市政场站等,次浅层(-10~-30 m)可建设地下停车场、轨道交通线路、市政场站等。市政道路下地下空间,浅层(0~-10 m)可开发建设市政设施管线和综合管沟、地下道路、地下人行通道、轨道交通站厅、轨道交通线路、市政场站、地下停车场等,次浅层(-10~-30 m)可建设地铁线路、物流输配、地下车型干道等。

6 结语

通过分类分层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策略,丰富了老城区地下商业业态,提升商业品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结合城市广场和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设置地下公共集散空间与休闲空间。通过地下步行网络将老城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公共活动空间、地下停车空间相联系,形成连续、丰富、完整的地下空间体系,从整体上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增加老城区的休闲空间,增强老城区的文化休闲功能,提升老城区的环境品质。

猜你喜欢

老城区人防合肥市
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人防结构设计疏漏的思考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