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商场入口排框架雨篷的结构设计
2022-06-30林章尹
林章尹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1 工程概况
某商业入口雨篷为单层结构,屋面为矩形,长21.4 m,宽13.15 m,高8.8 m。屋面板材为玻璃,上下通透。雨篷屋盖由4根柱支撑,X向柱跨13m,两端悬挑4.2 m,Y向柱跨12.6 m。建筑从整体外观考虑要求采用细长的钢管柱,边框梁采用大截面,Y向次梁采用中截面,且所有Y向次梁截面一致,檩条采用小截面;屋面设置排水沟,方向不限,排水沟与边框梁在外观上呈一体化,雨水管内嵌于钢管柱。
2 结构布置
结合建筑要求,雨篷X向设计为框架结构,利用大截面的边框梁与钢柱组成框架以提供抗侧力,柱顶、柱底均采用刚接设计,边框梁在柱顶连续。雨篷Y向设计为排架结构,两道排架梁铰接于柱顶,其余次梁铰接于边框梁,柱底仍采用刚接设计。由于排架梁与次梁两端均为铰接,间距基本相同,因此承受的内力相同,从受力角度来看无主次之分,拟采用相同截面。
雨篷延X向布置排水沟,排水沟设置在边框梁内侧。为避免排水沟突出边框梁,同时满足屋面排水找坡要求,Y向排架梁采用变截面箱型梁,由跨中梁高450 mm渐变为端部梁高250 mm,梁端预留出200 mm高度以布置排水沟。该变截面梁的截面特性符合排架梁两端铰接、中间弯矩最大的受力特点。雨篷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雨篷整体结构
3 荷载作用
(1)考虑上覆玻璃及幕墙连接件的恒载计算取值为1.2 kN/m2,不上人的屋面均布活荷载为0.5 kN/m2。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项目所在地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钢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延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3)按主体结构计算雨篷的风荷载作用。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附录E.5,项目所在地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0.85 kN/m2,该雨篷结构对风荷载敏感,为考虑脉动风荷载和由结构风振引起的惯性力[3],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计算。由于该雨篷四面开敞,主要风荷载为屋面的负风压作用,屋面风压高度系数为1.0,体型系数取-1.3。经计算,屋面负风压标准值取1.87 kN/m2。
(4)雨篷为室外建筑,需要考虑平均季节温差引起的轴向应力[4]。根据当地气候资料,考虑温度作用标准值为±30°C。
4 计算结果
4.1 变形分析
标准荷载(1.0恒+1.0活)组合下,屋盖排架梁的最大竖向挠度为23 mm,位于屋盖中部,满足规范L0/400=13 000/400=32.5 mm的最大挠度限制要求。标准荷载(1.0恒+1.0负风)组合下,屋盖的最大竖向挠度为6 mm,满足规范L0/400=13 000/400=32.5 mm的最大挠度限制要求。在Y向地震作用下,柱顶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0 mm,满足规范H/250=8800/250=35.2 mm的最大水平位移限制要求。
4.2 应力分析
基本组合荷载(1.3恒+1.5活)组合下,该雨篷的最大应力比为0.82,位于X向边框梁的悬挑位置。其余构件应力比均不大于0.8.
4.3 模态分析
第一振型为Y向平动(图2),T=0.67;第二振型为X向平动(图3),T=0.56;第三振型为扭转(图4),T=0.50;周期比约为0.75。可见整体结构的刚度较为合理,其中刚度最柔为Y向排架结构。屋盖的竖向震动出现在第五振型(T=0.20),说明屋盖的竖向刚度大于排架结构的侧向刚度。
图2 第一振型(Y向)
图3 第二振型(X向)
图4 第三振型(扭转)
5 节点设计
5.1 梁柱节点
假定雨篷结构的X向为框架结构,梁柱为刚性连接,Y向为排架结构,排架梁与次梁在受力上无分主次,梁端节点均为铰接。节点按照假定的受力特点进行设计,从而确保结构计算和整体受力的准确性。梁柱节点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梁柱节点(一)
图6 梁柱节点(二)
5.1.1 梁柱刚接节点
X向边框梁在柱顶为带悬挑段的连续梁。为实现梁柱节点的刚接,并将边框梁悬挑段的弯矩按刚度分配至内跨梁和钢柱柱顶,在梁柱节点设计时提出了柱内插板的连接方案。钢管柱的内插板延X向布置,与上方的边框梁腹板对齐,在钢柱柱顶对应插板的位置开槽,将内插板插入槽中,两侧与钢柱用熔透焊连接,同时插板上边缘与箱型梁下翼缘角部用对接焊连接。通过柱内插板的连接方式,实现了梁端至柱顶的弯矩传递,提高了柱顶X向的抗弯承载力,增强了梁柱节点的一体性。
5.1.2 梁柱铰接节点
Y向排架梁与边框梁和钢柱同时连接。为释放排架梁Y向的弯矩,实现梁柱节点铰接,该节点采用腹板与连接板螺栓连接的方案。虽然该方式只传递剪力,不传递弯矩,但是螺栓孔传至连接板的剪力,由于偏心仍对边框梁产生额外扭矩。为避免扭矩的产生,连接板设置成内插板,下插一段到钢柱柱顶,内插板两侧分别与柱壁和X向边框梁的内插板通过角焊缝连接。连接板设置成内插板的连接方式,改变了原本的传力路径,剪力通过连接板直接传至钢柱柱顶,避免了抗扭刚度较弱的钢梁承受额外扭矩。同时,内插板也提高了柱顶Y向刚度,增强了梁柱节点的完整性。
5.1.3 梁梁铰接节点
Y向次梁与边框梁采用铰接连接。腹板与连接板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能够释放一定的转动,达到梁梁铰接的效果。但是剪力传至边框梁的一侧仍会产生扭矩,为增强边框梁的抗扭刚度,在箱型梁对应连接板的位置设置内隔板,内隔板与箱型梁的壁板采用半熔透焊接。内隔板的设置,能够将连接板的扭矩传至整个梁截面,避免了由单侧腹板受力导致的局部应力过大,甚至局部屈曲的问题(图7)。
图7 梁梁节点
5.2 钢管柱内埋雨水管
5.2.1 运输安装方案
钢管柱如果采用分段运输、现场连接的施工方式,安装时需先拼接柱内的雨水管,再焊接钢管柱。由于雨水管无法提前固定在钢管柱中,拼接时需要将两者分别吊起,此过程容易产生外力,造成雨水管接口处损伤,增加了漏水的风险。经研究,钢管柱采用一体成型的方案,在工厂内将雨水管固定于钢管柱内,整管运输,整管安装,避免了现场拼装导致的损伤风险。该方案虽然增加了运输的难度,但钢柱总长约10 m,仍在可操作范围。
5.2.2 柱顶节点
雨水沟设置在排架梁梁面,因此排架梁采用变截面箱型梁,由跨中梁高450 mm渐变为端部梁高250 mm。雨水管从柱顶伸出,在连续对柱顶封板、排架梁的下翼缘和上翼缘穿洞通过,并由角焊缝固定于梁上翼缘。图8为柱顶节点。
图8 柱顶节点
5.2.3 柱身节点
由于钢管柱柱底内灌混凝土至地面1.5 m标高处,雨水管下端插入混凝土中固定。雨水管在钢管柱中无水平支撑长度达6 m,为避免大水量通过时产生水平晃动,采用特制的丫型支撑固定雨水管。该支撑只需与雨水管固定,随雨水管伸入钢管中,而无须与钢管固定,解决了小直径长圆管中难以施焊的问题。图9为柱中节点。
图9 柱中节点
5.2.4 柱底节点
给排水专业要求在地面以上开检修口。经计算,开洞率达0.4,对钢柱刚度削弱过大。经共同研究,将钢管开洞由地上移至地下,并在柱脚旁加设沉箱,达到检修目的。雨水管在外包柱脚段通过弯头伸出钢管柱,该段有混凝土包裹,且开口处采用钢套管加固,弥补了开洞较大对钢柱刚度的削弱。图10为柱底节点。
图10 柱底节点
5.2.5 其他防腐措施
钢管柱内埋雨水管,漏水和腐蚀问题难以检测,即使发现了问题对其进行维修也极为困难,只能更换整根钢管柱。针对腐蚀问题,采取以下特别措施:①采用防腐补口车对钢管柱内壁进行防腐处理。②雨水管采用DN150不锈钢管,提高防腐能力。③雨水管外包5 mm厚无缝钢管,将雨水管与钢柱隔离。
5.3 柱脚节点
雨篷结构X向为单跨框架结构,Y向为排架结构,柱脚需将弯矩传至基础,因此设计时需要确保柱脚为刚接。
5.3.1 外包柱脚
西侧两根钢柱柱底为地下室顶板梁,由顶板梁(1150 mm×1200 mm)托换。梁面标高-2 m,梁面尚有1.7 m覆土,因此采用外包式柱脚,外包高度1.7 m,满足2.5倍钢柱直径的外包高度构造要求[5],又不突出建筑地面。外包混凝土柱的尺寸取为钢管柱每侧外扩300 mm,即1150 mm×1150 mm,沿钢管柱外围设置12列栓钉,弯矩通过栓钉传至外包混凝土柱,由柱纵筋承担,并通过柱传至转换梁。
5.3.2 双梁夹柱
东侧两根钢柱由于柱底的板面标高为-0.5 m,而建筑不允许外包混凝土突出建筑地面,因此无法采用同样的外包式柱脚方案。针对该情况,采用双梁夹柱方案。每侧梁截面为400 mm×1450 mm,梁底采用200 mm厚现浇板连接。通过计算确保底板的抗冲切承载力,通过栓钉将柱底弯矩传至梁身。双梁夹柱方案在不占用建筑地面空间的前提下,仅增加梁高,实现了柱脚的刚接。
6 结语
(1)建筑对雨篷不同方向的梁截面提出不同要求。从建筑的限制条件出发,制定雨篷结构方案,两个方向分别按排架和框架设计。
(2)节点设计时,根据排架或框架的假定,形成铰接或刚接节点,符合结构方案的受力假定,满足建筑外观要求。
(3)雨水管内嵌于钢管柱的方案,带来洞口设置、制作、运输和后期检修一系列问题,需要与各专业紧密配合,找出符合各专业要求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