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2022-06-30郝丽珍肖杰
郝丽珍 肖杰
锦州医科大学
人才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高校作为主阵地应该勇于承担使命担当,围绕人才创新的路径,积极地进行开拓和优化。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探讨未来的优化策略,对于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等相关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人才的历史使命。从综合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其所实施的培养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科研院所,以相关的课题为主要方向,助力高校人才进行课题攻关以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对于推动人才的成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产学研环境和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还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二)订单式培养路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很多民办高校,通过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路径,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发展来看,部分高校在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难以有效地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路径价值的凸显。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路径
随着我国对高校人才就业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人才的专业技能,但是,如何从人才的未来成长,尤其是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实现专业专才与通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四)双证书人才培养路径
在当前的诸多高校人才培养中,鼓励对人才进行双证书的学习,培养其动手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向。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双证书对于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育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较而言,我国一些高校在自身的双证书育人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有效地开展双证书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
总之,从综合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围绕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等方面还有着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完善。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关乎人才自身的成长,也关乎整个高校未来的稳健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尤其是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路径。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的办校特色,在人才培养的方向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地明确,但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尤其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需要与时俱进。从目前来看,我国一部分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没有积极有效地与整个社会进行对接,直接导致了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当的问题,有必要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进一步进行提升。
(二)人才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不足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关注人才自身在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还应该积极地关注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能力提高。从目前来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在进入社会之后动手能力差或者眼高手低,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就业,也影响了人才角色的转变。所以,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发展中,还应该积极地在必要的实践能力培养领域进行强化。
(三)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不足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这就意味着,高校应该将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培养方式的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进行攻关。从目前来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我国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难以有效地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创新的诉求。所以,有必要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社会对人才创新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跟进和完善。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围绕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不足,也为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上文中,简要探讨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导致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制度为基础,系统地优化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内容以及环节。从综合层面来看,我国在人才培养的内容方面正在日趋完善,但是,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所需要的相关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有效地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所以,积极地完善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资力量缺乏
在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中,其所凸显出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当前的师资力量已经难以匹配新时期人才创新培养的诉求。再加上,高校在师资力量的激励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影响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地夯实师资基础,优化高校师资力量体系,也是今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意识不足
人才培养创新需要大胆地实践和摸索,在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总结。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但是,在当前的部分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创新中,围绕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在引领方面、激励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甚至畏惧现象,这直接影响了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发展。
总之,无论是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原因,还是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畏惧等原因。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中进行提升。
四、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优化建议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求,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今后的优化发展建议。
(一)遵循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原则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应该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人才培养创新的目标,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重心原则
在人才培养中,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实现人才自我的成长,帮助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因此,应该将注重人才的全面成长,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只有以人才成长作为重心,人才培养创新所实施的相关举措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实现。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中,应该从社会所需要的紧缺行业出发进行优先培养。只有从重点出发,进行重要人才培养,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进行重心原则践行中,应该围绕人才的全面成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为人才的培养规格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契合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具体化原则
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地做好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发挥出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还应该在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措施方面提高其可操作性。通过具体化的实施来实现更好的效果。在具体的实现过程当中,应该在人才培养的流程、环境等方面进行可操作化以及相关规范流程的整合。制定统一的标准,为人才培养效果及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三,可实现原则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一方面,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的创新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还应该在自身的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方面进行落实。将可实现作为人才培养创新的一个主要落脚点。只有从实际出发,其所实现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目标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呈现。在进行可实现原则的践行中,应该围绕可实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跟进,由此来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局面。
第四,有序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应该从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二者有机的结合,秉承着有序性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高校人才培养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提供更大层面的支持。
(二)优化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创新路径的优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具体的实现过程当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注重专业设置的创新
在今后的高校专业设置中,一方面,应该从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出发,淘汰落后的专业,增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专业。通过这种灵活的专业设置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例如,从当前市场的需求来看,对于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提升。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应该在必要的动手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提升。因此,相关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过程当中,应该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更好地满足和契合社会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优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发挥出课程对于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方向引领作用。围绕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与社会市场进行对接。一方面,发挥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高校人才自身的培养模式提供更大层面的课程支持。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在课程的内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化和完善,还应该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方面进行提升。在改革课程当中,还应该从学生的主人翁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课程实施的环节以及相关课程实施的具体进程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此来形成教学相长的课程改革理念,为新时期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第三,优化教学方式
从综合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地不断加快,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发展的相关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应该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作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流方向。注重校企结合,高校和民间机构的结合,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结合等,通过这些结合来整合社会育人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助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还应该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方面进一步进行优化。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都是助力高校人才成长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做好必要的教学资源的分配和优化工作,满足新时期人才的全面成长需求。
第四,优化师资力量建设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建设中,不仅需要注重人才团队建设,还应该围绕师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相关的双师认证方面进行提升,不仅满足师资数量层面的要求,也需要满足师资质量层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该强化师资的稳定性。围绕师资的激励,师资的评价以及师资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完善,为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
第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还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其主要的目标是发挥出教学评价对于高校教学工作、高校育人工作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优化中,一方面,需要关注人才自身在必要的知识、能力方面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对人才以及人才自身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评。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大层面地发挥出教学评价所具有的优化和助力作用。
(三)优化学校保障工作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不仅需要对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完善,还应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相关要求,在必要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
第一,优化绩效管理制度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社会的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以此来强化对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将绩效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最大层面地优化绩效管理的方式,有效地发挥出绩效管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具有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绩效管理优化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注重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优化,还应该在绩效管理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方面进行提升,从而形成绩效管理的合力,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要求。在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地发挥出弹性的、动态的、人性化的绩效管理制度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围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和责任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地调动相关人才培养部门参与者的积极性,为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第二,优化学校文化建设
人才培养应该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不仅需要在必要的制度体系方面进行跟进,还应该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具体的实现过程当中,高校一方面,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主要工作,在必要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岗位安排方面进行靠拢;另一方面,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支持。借助校园媒体进行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和宣传,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对相关的文化要求。在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的优化和发展过程当中,高校还应该不断地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充分地发挥出学校媒体对于学生自我成长以及学校全面人才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围绕媒体的内容以及媒体的宣传形式等方面进行创造和发展,由此来发挥出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才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第三,做好精细化管理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注重细节完善的过程。在具体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一方面,高校应该从宏观顶层设计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的各个内容、相关体系进行整体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具体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细节的完善。通过以细节为出发点,进行整个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当中,还应该将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进行统筹和规划,不仅注重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的把关,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相关环节的衔接,充分地整合高校育人资源,将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团队以及社会协作单位等进行资源的整合,为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大层面的资源支持。
第四,优化成本控制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在很大层面上对原有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注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还应该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思路以及成本控制和风险的预警。在具体实现过程当中,一方面,应该充分地发挥出高校所具有的专家团队的优势,通过专家论证的方式来有效地考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通过提前预警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地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其不仅需要考虑到人才培养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才培养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来为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相关的成本控制中,还应该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将资源投入作为优化人才产出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进行项目投入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地做好可行性项目的论证,以此来形成发展的合力。需要强调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还需要充分地整合国家的政策资源以及社会的相关因素,为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寻求更大的支持。
第五,积极改善培养环境
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为了有效地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发展要求,还应该对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软件环境以及硬件环境进行系统地推进。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场地建设、基地建设的力度。通过和更多的合作单位进行协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以及人才动手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应该借助更多的智能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和软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智能化水平,为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持。
总之,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中,应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原则,进行积极地践行。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方面以及相关的保障体系方面进行全面地优化。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其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才能够得到更大层面地凸显。
结论: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在运营发展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聚焦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了未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等相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