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无纸化学习与实体课堂的融合与发展

2022-06-30杨姝文张潇予王丽媛李淑霞

消费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无纸化实体融合

杨姝文 张潇予 王丽媛 李淑霞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一、发展现状

身处智慧化、数字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同时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有关的政府政策也被相继出台。早在2012年,我国就出台了《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紧接着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以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无纸化学习与实体课堂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无纸化学习与实体课堂融合这一新型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已有的有关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成果,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创造了教育新生态,能够结合无纸化学习以及实体课堂教学的优势,不仅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角色,还凭借新型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效果。

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在线教育的用户渗透率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纸化学习与实体课堂的融合在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推进也已成为必然趋势。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量高校全面复课,学校恢复了实体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场景的功能,但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产品的辉煌表现,使得在线教育的潜能被挖掘并取得了认可,社会大众和国家对于更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但快速发展的机遇背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在这样的视角下,如何将在线教育媒介融入学校线下教育场景,就成为首要问题。当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是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网络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再进一步,就是学校教育变身为“互联网+教育”,当下已有部分高校尝试落实“互联网+学校”理念,提供交互式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产品,并实践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各校也总结出不少本土化教学模式,比如“二段四步十环节”模式、“在线导学”模式。然而,目前的无纸化与实体课堂的融合仅限于基础的教学设备和课堂组织方式,而鲜有涉及教学内容,也没有革新教学形式。因此,“互联网+学校”的改革之路仍然漫长。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待提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部分学习者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及时督促和指导,因而在“互联网 +教育”的学习大环境之下,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有效性无疑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中的功能元素太过多样化、信息量庞大。例如部分教学软件是网页的一部分,而网页除了教学视频还有文字与插图,一些媒介素养不高的学生难以针对无序和碎片化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因而导致接受了十几年中国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部分大学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无纸化学习。另一方面,疫情作为一剂催化剂,提高了无纸化学习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渗透率,但部分大学生并不善于合理运用学习资源,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当下疫情得到控制后,学生回归校园生活,但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等原因,导致线下课堂跟不上,而过分依赖于线上“补课”。但是部分的网课内容没有经过长期的打磨是不够细致、详细的,网课在知识点的覆盖上多数情况是“轻基础,重提高”。这是因为过多讲基础就会跟课内重合,而讲提高反而容易得到认可—因此出现信息增量价值,学生会觉得“不白学”而过多依靠网课。

(二)高校师生接纳程度不高

对老师而言,互联网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学也成为了构建教育网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部分一线教师无法适应新型在线授课模式,并缺乏“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深度认知,对课程、课堂设计仅仅停留在互联网技术和教学活动的简单叠加应用,无法在教育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课后学习、互动交流的自由空间,可见高校教师对于新型教学方式的接纳程度不高,并且他们迎来了需要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伴随着翻转课堂、交互式白板等新型教学模式和产品的相继出现,在实体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交互的绝对中心,但他们仍旧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因而他们对于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学生而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较固定,复杂性相对而言不高,知识碎片化程度小,学习者所需要的是抓住这些固定的知识进行反复思考练习。但是在教育进入学生可以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知识是不断创新和拓展的,并呈现出碎片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对于已经适应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部分学生的观念狭隘,对网络的认识仅限于娱乐,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是对无纸化学习信任缺乏的表现,更何谈其与实体课堂的融合是否接纳。

(三)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无纸化教育与实体课堂的融合需要网络的支撑,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还只有东部发达地区以及若干大、中城市的部分学校具备这样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在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仍然薄弱,网络宽带还有待升级,时而出现卡顿的情况,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01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亿元,占GDP的4.3%,而21世纪初,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水平就达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又要相差甚远,只占全部教育投入的2%,而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经费分中央和地区,国家把地区教育发展的责任交给了地方,使得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大,我国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偏低,加上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平衡,就出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不平衡的状况。

三、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强新兴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结合我国当下无纸化学习发展不平衡、与实体课堂融合不充分的现状以及新兴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滞后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应用是必要的。首先,我们需要多视角对新兴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此解决当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跨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匮乏的问题。其次,需要遴选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理论开展具体研究,并通过高校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指导高校将具体高新技术融入高校日常的教学任务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此达到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实现研究机构和高校各方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形成科学技术推动无纸化学习的平稳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深入融合的“粘合剂”的作用。

(二)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为了进一步推进无纸化教育和实体课堂教学的融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高校老师而言,信息素养由于年龄、教育背景、授课习惯的不同差异较大,因而可以采取分层次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并且鼓励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所任教课程的网络学习课程,以此促进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体系化和有效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而针对身为数字土著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更需要注重信息素养中碎片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的信息素养课程,并定期举办一些有关信息素养的讲座,帮助大学生构建系统化、完整的信息素养。

(三)构建平衡发展的新型学习生态环境

通过政府的精准统筹,为欠发达地区高校更新教育硬件设施,提供资金上的保障与支持。同时,在调配高校教育资源方面,也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实行对口互助,一线城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高校对接中西部或其他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的高校,形成1+1的模式,达到切实有效地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国内整体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平衡。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需要探索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前者,现阶段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并且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可以放眼于其他学科与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以此探求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的更优融合方式。而后者则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发放用户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高校师生对于当前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主要作用于及时发现新型学习生态环境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扫除发展中的障碍。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互相融合

当前,科技创新正在促使社会生产发生新变革,同时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不断重塑教育领域内部的新型生态。在未来,更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将不断兴起,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各具特色和优势,学习者将能够基于自身个性学习差异(包括学习习惯、能力水平等)来自主选择一种或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交替使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自主学习生态环境,达到提升学习效率、兴趣、成果等正向反馈。此外,作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的新兴无纸化学习方式,经历了疫情下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后,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对于无纸化学习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益于确定无纸化学习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并且,现阶段无纸化学习将会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并存、融合,但长期来看两者都会顺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多层次(包括形式、内容等)的融合,完成结构性的变化。

(二)无纸化学习资源多元化、体系化

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要求,未来我国在目前完成“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将把目光放置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管理上。结合当今不少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学习通、学堂在线、雨课堂等)已经建立了相对全面的网络学习配套服务,能够基本上满足高校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学习和教学需求,并正在不断完善平台学习资源。所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我国各地高校的在教学、学术资源上的互动与联系将会更加紧密,高校之间无纸化学习资源甚至可能能够实现无门槛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此实现无纸化学习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保证,并增加无纸化学习资源的种类,切实提升无纸化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在政府推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规范化以后,针对无纸化学习资源的版权意识也会得到强化,以此减少当下盗版课横行市场、部分高质量的良心好课得不到认可和传播的现象,可以有效形成我国无纸化学习资源的体系化。

(三)更科学、综合的成绩考核和评价体系

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新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对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棒人产生了新的要求,因而过去传统的成绩考核、评定模式,例如一考定成绩等模式,可能会逐渐演变为更科学、综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结合无纸化学习这一发展趋势,未来的大学学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能会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更高标准等特点。全方位即综合考量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情况,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各项功能可获得学生课后学习时间、主要学习内容等更具体的学习情况,弥补传统成绩评价体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多角度即评价学生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任课老师,同时也可以是通过生生互评、人工智能AI打分等多种方式合理分配。更高标准即随着新型成绩评价体系的确立,对于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要求将随之提高,致力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

(四)新型学习方式为实体课堂注入新活力

目前而言,新型学习方式无纸化学习与实体课堂的融合已然是一种趋势。无纸化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高效便捷、无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等多种优点,而实体课堂目前仍然是高校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活跃度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氛围、扭转过去实体课堂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的刻板印象,并能够有效解决“沉默课堂”等问题。与此同时,无纸化学习能够满足当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横向与纵向上创造了大学学习的更多可能性,将会赋予了实体课堂新的角色和职能,突破实体课堂传统界限,甚至重新定义“课堂学习”,开启“课堂学习”的新篇章。

五、结语

总体而言,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融合这一新型学习模式仍值得深入探索,在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和优化。但不可置否的是,该新型学习模式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课堂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优化了教育资源分配,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拓展了大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未来,笔者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充实以及相关社会实践项目的深入开展,无纸化学习和实体课堂深度融合的学习模式一定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无纸化实体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大力推进
无纸化入学报名多多益善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融合》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