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好莱坞续集动画电影的创作启示*
2022-06-30何映霏
何映霏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21世纪初,华特·迪士尼(以下简称迪士尼)陆续推出了几部20世纪90年代经典动画电影(如《花木兰》《小美人鱼》等)的续集,但票房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后来不再轻易开拍续集动画电影。直到2018年,迪士尼带着续集新作《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卷土重来,才取得不错的成绩。无论是常年推出续作动画的皮克斯、梦工厂,还是偶尔给人惊喜的迪士尼,强有力的票房表现让好莱坞巨头们拍摄续集热度不减,后劲十足。这不仅让经典动画电影重获新生,回归观众视野,也为类型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一、续集动画电影的双重价值取向
续集电影虽早已盛行,但近年来,频频登陆银幕的续集动画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仍旧为当代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审美表现力,同时也体现出动画电影市场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一)续集动画电影的内涵及回顾
学界最早将续集电影看作“一个有多重用途的概念,可以分担同一系列产品的风险”。法国导演特吕弗认为,“一部电影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运动”。一部成功的电影,一旦被植入观众的记忆中,就会影响观众对这部电影所拍续集的评价。续集动画电影在本质上是娱乐型产品,主要指已问世动画电影的续作,通常是前序动画电影的故事延续。与系列动画不同的是,它更加强调动画角色设定、情节设计、事件发展上连贯的叙事关系,每部作品通常用序号或副标题来进行区分。
过去,人们对续集电影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续集电影类型片的研究上。
1.续集电影的集数。有研究表明,续集电影的数量是否影响新续集的票房,完全取决于之前续集的质量。根据质量信号理论,母版电影的评价和口碑往往直接影响续集电影的票房。换言之,续集数越多,对当前这部续集电影的票房越有利。这个结论对续集动画电影同样适用,续集动画电影通常将系列规模控制在2至5集,如“经典三部曲”的《赛车总动员》《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平均每隔3年一拍的《怪物史莱克》(1—4),以及连续拍摄了5集的《冰川时代》。这些多集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一直拍下去,主要是因为母版的口碑和续作的票房预期。
2.续集电影的间隔时间。续集电影上映后,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对母版电影记忆消退的速度会加快。母版发行时间与第二部间隔时间较短的续集会比间隔时间较长的续集票房预期更高,但该结论对于动画电影来说较难适用。技术难度高、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动画电影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去培育,这也让不少投资人望而却步。虽然有《神偷奶爸》这样间隔3年左右就上映续集的动画电影,但大多数续集动画电影间隔时间较长,甚至动辄10年以上。如《怪物大学》和《怪物公司》之间跨越了12年;1995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1》,经过20多年才在2019年(《玩具总动员4》)重新“还魂”。
(二)接受美学:续集动画电影的美学价值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把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接受定向”。这种心理机制凝聚在主体的结构图式中,对受众艺术欣赏过程的审美直觉起决定性作用。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耀斯的“接受美学”又被称为“期待视域”。他认为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和受众二者之间互动交流的结果,而不是自我生成的,它表现为受众的一种潜在审美期待,更加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在以观众为主体的期待视域下,续集电影被视为最容易被各种文化所接受的语言,是一种叙事惯例以及快感来源更精准的事先承诺,令观众从标题上就“可以期待某些事情”,不仅迎合了观众最原始的心理需求,产生一种审美接受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成为一种观赏者预设的趣味方向,增强观众接受度。可见,这些创造票房奇迹,堪称经典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如《怪物史瑞克》《玩具总动员》《冰川时代》等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观众接受上一部作品的同时潜藏着对下一部作品的审美期待。这些续集动画电影的推出是制作方深谙观众定向审美视域的结果。
(三)票房高走:续集动画电影的商业价值
20世纪90年代,迪士尼出品的经典巨作《狮子王》(1994年)曾创下9.68 亿美元高额票房,被看作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走向商业化的开端。《狮子王》的成功,让好莱坞巨头们看到了动画电影的市场潜力——能带来丰厚的票房收益和衍生品收入。而续集动画电影的开发,更是制片厂对动画电影市场商业价值的充分肯定。如今,续集动画电影仍是好莱坞动画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此,笔者对2016年至2021年连续6年内地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市场表现进行梳理,整理成表1—6。2020年和2021年,在全球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在内地累计票房排名前五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中,有4部续集动画电影:《比得兔2:逃跑计划》《猫和老鼠》《疯狂原始人2》《汪汪队立大功之超能救援》。2019年是续集动画电影的丰收年,共有《冰雪奇缘2》《驯龙高手3》《玩具总动员4》《爱宠大机密2》4部跻身前五。2018年有《超人总动员2》《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3部跻身前五。2017年有《神偷奶爸3》《赛车总动员3:极速挑战》2部跻身前五。2016年有《功夫熊猫3》《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2部跻身前五。由此可见好莱坞对续集动画电影的重视程度,以及观众对其的认可度。
表1 2021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表2 2020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表3 2019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表4 2018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表5 2017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表6 2016年内地上映好莱坞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票房一览(单位:亿元)
二、续集动画电影的艺术创作表征
续集动画电影内涵的双重价值还决定了续集动画电影的艺术创作表征。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完形”的概念,“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该理论后来逐渐应用到美学中,认为整体不是由个别的元素决定的,而局部过程却由整体的内在特性所决定。也就是说,那些邻近的、相似的、延续性的、完整的东西,我们容易从知觉上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在电影媒介中,这些“延续性”通常以“续集电影”的形式出现。至此,我们可以把续集动画电影看成一个视觉上的整体,单集成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整体之美又大于部分之和,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延续性”关系。
(一)“延续性”体现在主题和世界观的关联
由多集构成的续集动画电影虽采用常规线性叙事的手法,但故事不是单一的。每一个单集本身具备完整的“开端—冲突—高潮—结尾”的叙事结构,并拥有完整的世界观。以《驯龙高手》三部曲为例,第一部讲述小嗝嗝如何从与龙为敌到与龙相依为命;第二部讲述成长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小嗝嗝在没有父母照顾情况下独立成为首领;第三部讲述得到和失去,两个不完整的人和龙逐渐学会独立生活。三部作品在保证各自完整叙事的同时,却又共同构成了超越单部电影的叙事架构。男主角小嗝嗝和夜煞飞龙的友谊贯穿了三部曲,孱弱少年经过屠龙与驯龙的历练,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内容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加深主题,并以此来扩展人物的世界观。另一种则采用倒叙的手法。如《怪兽大学》是《怪兽公司》的前传,故事追溯到主人公麦克和苏利文的大学时代,解释了他们如何经历一系列波折而成为挚友、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该剧主题的“延续性”受到一定局限,但在倒退的时间里可以让观众慢慢体会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再如《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是对《无敌破坏王》中“游戏厅+局域网”所呈现的世界观的一种时代过渡,将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中游戏电竞作为“虚拟”对“现实”的回眸,将新的世界观表现得流光溢彩。
(二)“延续性”体现在开放性的结局
结局承载着观众在剧情高潮出现后的又一个情感制高点。解构主义学派认为,作品的“开头、中部、结尾的概念均为时间概念,非空间概念”。而一部剧作的开端应与其他部分存在着必然的顺承关系,且结尾之后留有回味。传统的封闭式结尾总让人感到悲伤(悲剧性结局:tragical ending)或是快乐(“大团圆”式结局:happy ending),而开放式的结尾叙述却意味着某些事情未得到解决,能够引发观众深思:故事的结束不是真的结束,它意味着新的开始。这种顺承关系也体现在续集动画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中——为结尾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和伏笔,为下一部的“延续性”留下拓展空间。
第一部《驯龙高手》没有交代小嗝嗝的母亲,这就暗示了第二部将围绕母亲这条线索展开叙事;在第二部中,小嗝嗝和女友关系一直没有落实,暗示着他们可能会在第三部完婚的结局;第三部作为剧终,给予观众相对完整的交代。在《乐高大电影》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都是真实(现实世界)与虚幻(积木世界)间的交相辉映。第一部中,现实世界的主角费恩和他的爸爸达成了和解,通过交叉剪辑,虚幻世界的主人公埃米特与生意王达成了和解。结尾时,爸爸不再限制费恩玩积木,但令费恩震惊的是爸爸居然还准许了费恩的妹妹也一起玩,而来自“嘟碰星球”的几位神秘客人扬言要“毁灭”世界,这也为第二部费恩妹妹“入侵”哥哥搭建的积木世界做了铺垫。第二部里,心生怨念的哥哥成了第一部的爸爸,报复妹妹的同时,也让乐高世界再次陷入无尽深渊。不难看出,有开放性结局的续集动画电影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更体现了编剧的续集策略,这些伏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叙事的拓展空间。
(三)“延续性”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是动画电影的精髓,也是构建情节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观众的审美接受活动有直接关系。续集动画电影的一个主要表现为主角保持不变,仍延续前作的人际关系,并适当增加新的人物。此外,在前作的封闭性叙事中,主人公已经由一系列巧妙安排的情节完成自我成长,并随着年龄和心智的变化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驯龙高手》的男主角小嗝嗝,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的青年,每一部都体现了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在《精灵旅社》第一部里吸血鬼德古拉的女儿梅菲斯和人类结婚后,在第二部开场诞下他们的孩子丹尼斯,而影片主角的视线也随之转移到德古拉那半人半吸血鬼的外孙上,故事情节全面升级。又如手握众多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迪士尼,在《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中实现了迪士尼公主的大集结,14位公主史无前例地同框,为该片增添了许多惊喜。再如《怪物史瑞克》(1—4)中,男主角史瑞克和菲奥娜公主的感情线贯穿其中,通过人物的“成长性”,感悟男主角的心理变化,通过婚姻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蜜月期—婚后磨合期—小家庭融入大家庭—情感疲倦期,来完成人物的成长。
三、动画电影“续集化”内容的生产机制
如果说“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影像”等影片基本元素被看成传统好莱坞续集电影类型化的叙事标志,那么,续集动画电影的品牌延伸、“前、后”两种内容开发机制、提防“伪续集”的出现已然成为续集电影成熟商业化的生产策略。
(一)重视续集动画电影的品牌溢出效应
“品牌溢出效应”通常指消费者在选择一个产品时,强势品牌可延伸消费者对其他关联产品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电影作为内容的无形产品同样受益于品牌溢出效应。随着边际票房递减定律,电影公司拍续集仍有利可图。一方面,电影公司依托母版电影积攒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成为“强力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人气,进一步获取用户,为下一步续集电影的开发奠定观众基础;另一方面,续集动画电影的品牌溢出效应拓展了动漫品牌,以IP为内核驱动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原动力。IP文化品牌价值需要制作方对文化消费需求有很强的洞察力,有强大的前端内容生产、制作、发行以及衍生品经营的能力。由于续集动画电影往往比单集动画电影更能维持“热度”,因此通过延伸动漫产业链,可延续IP的持久影响力,为下游端提供更多的内容。例如,全球四大环球影城搭建了以曾经热映的电影《怪物史瑞克》和《马达加斯加》等为主题的乐园区,在现实中重现动画中的经典卡通形象和场景,勾起影迷满满的情怀。再如遍布全球的迪士尼乐园,其品牌连锁酒店、歌舞剧、音乐产品、餐厅等都是IP授权的动漫衍生品,有助于增强IP与影迷的情感连接,为品牌多维赋能。
(二)“前、后”两种续集内容开发机制
第一,续集动画电影需有意识地提前进行系统性开发。制片厂在拥有成熟的IP或优质文学剧本改编权的情况下,往往会在动画电影生产前对文本和故事进行企划,主动地选择开发续集电影。电影和文学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相对匮乏的影视生态环境中,一些文学著作经典IP借助影视改编,再度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动画电影一般改编自童话绘本、畅销漫画或魔幻文学系列小说,特别是文学原著中唯美的幻想情节更适合由动画电影来呈现。一些长篇文学著作时常分多个篇章,由于篇幅较长,在改编成电影时不得不对情节进行取舍,而多集的续集动画电影的系统性开发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局限——突破时间限制,让观众观后意犹未尽,对续集充满期待。
此外,续集动画电影还解决了文学著作叙事结构的问题。续集动画电影常以“三部曲”为叙事特征,用模仿和挪用的手段对文学结构进行解构,重构一套适用于当代动画电影文本的全新叙事惯例,带来比单集电影更为宏大的叙事。如《驯龙高手》故事内容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于2003年创作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该系列共有12本图书,梦工厂将12本书的内容浓缩改编成三部曲,分别于2010年、2014年、2019年上映。
第二,母版电影票房决定后续的商业化运作。电影具有先天的商业基因,票房预期仍是拍摄续集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之一。在北美电影市场中,电影公司选择电影品牌时优先考虑的指标是电影票房,其次才是电影的口碑。从2000年以后好莱坞制作的续集动画电影片单和票房收入来看(见表7),各大电影制片厂在动画IP持续开发中倾注心力,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全球累计票房排名前十的作品中,《冰川时代》系列连拍了5部,成功位居榜首,其后是《怪物史瑞克》和《神偷奶爸》。最热衷于出品续集动画电影的两家电影公司是梦工厂和皮克斯,它们在获得母版电影高票房和好口碑后推出续作,不断进行续集开发,并以“原始积累”为创作特点,即依赖母版电影形成的轰动效应,深挖其品牌价值,形成独有的电影品牌知名度。
表7 21世纪以来好莱坞出品续集动画电影全球累积票房排名前十(单位:亿美元)
然而,此类型的续集开发相较事先谋定的系统性开发有着先天的劣势。某些动画电影的原剧本是个篇幅较小的独立故事,因为无法预估品牌的价值,在拍摄首部电影时已经选取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电影票房和口碑大获成功,制片厂想要趁热打铁推出续集,就会面临不小的难度。要么在前作基础上继续编写后续故事,要么干脆另起炉灶拍摄番外篇,而作为独立完整叙事的前作在结尾没有留下足够的续集连接空间,导致了此类型续作往往达不到观众的心理预期,后继乏力,票房和口碑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神偷奶爸2》(2013年)是在母版获得好评后才决定拍摄的,虽差强人意,比母版票房高出4.276亿美元,但《神偷奶爸3》(2017年)却给人以黔驴技穷之感,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只获得6.5分,豆瓣评分7分,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新鲜度仅62%,成了该系列评价最低的一部。制片公司为了迎合受众偏好,另辟蹊径,特意将《神偷奶爸1》(2010年)中观众最喜爱的配角小黄人单独拍摄成为主角,在2015年推出全新创作的番外篇《小黄人大眼萌》。该片反而取得了11.59亿美元票房,高于《神偷奶爸》三部曲的任何一部。总体来说,借助已有的动画IP制作续集大片无疑是保守的、求稳的办法,充分利用母版电影在先期已经投入的时间成本和宣传费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让创作团队有效地规避全新创作的风险。
(三)提防“伪续集”的出现
在商业大发展的前提之下,续集电影的批量生产,往往会带来这一类型电影的大爆发。尽管电影续集化已成为国外商业电影成熟的生产模式,尤其在影片制作、吸引投资和宣传发行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国产电影的续集创作和市场反应相对来说仍比较滞后,不容乐观。大部分国产电影在续集创作上往往通过第一部“试水”,才尝试第二部创作,这样不仅没有给后续电影预留发展的空间,在影片的故事情节推进、人物设计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也缺少逻辑连接。
当下,很多观众用“狗尾续貂”一词来形容国内不断涌现的“伪续集”电影,“伪续集”电影势必导致电影市场乱象丛生。一是“伪续集”电影创作周期短,缺乏时间沉淀和细致打磨,既没有出现前作的任何角色,也没有与前作相关的故事情节,生硬地改名成为续集,最终变成一部不需看前作都能看懂的电影,让观众哭笑不得;二是“伪续集”电影虽套用了母版电影的外壳和元素,却假借观众情怀或蹭着原著IP的热度,讲着老套的故事,这种拘泥于套路,对原作或类似的故事线索不断重复的“伪续集”电影层出不穷。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既定商业预期,没有艺术美感和叙事本质,“伪续集”电影只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却不能获得良好口碑。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续集电影不会成为常胜将军,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续集电影并非万能灵药,就连好莱坞的续集动画电影也并非“高枕无忧”。2019年上映的《爱宠大机密2》和《愤怒的小鸟2》两部续集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爱宠大机密2》讲述了主人离开后宠物们的新生活,但剧情设计却落入俗套,被观众吐槽为“大众温情片”,该片票房从第一部的8.7亿美元跌落至4.3亿美元。《愤怒的小鸟2》目标受众定位不清,使得影片内容元素混乱,就连主人公的设定也与母版剧情矛盾,让原著粉丝大失所望,全球票房从第一部的3.5亿美元下降至1.4亿美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好莱坞续集电影为了赶工,粗制滥造,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受众逐渐开始厌倦好莱坞无尽的续集、重启、外传,患上了“续集审美疲劳”;三是部分好莱坞制片方只是单纯为了“吸金”才延续某个IP,并非想给受众带来一个全新的、更好的故事,这种好莱坞续集电影往往伴随着极大的争议。
因此,续集动画电影是一把双刃剑,既背负观众更高的期待,也很容易受到观众的比较与挑剔,更容易烂尾、“扑街”。过度消费前作营造的良好效应,也会影响品牌价值,观众更会因审美疲劳而产生观影饱和,降低期待值,最终失去系列电影的品牌号召力。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母版电影的成功并不一定代表着续作的受欢迎,只有好内容才能真正取得观众的信任,经得住市场考验的续集电影,才能称为成功的续集电影。
结 语
续集电影盛行是全球电影商业化、娱乐化的结果,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品工业化、流行化的必然产物。续集动画电影既包含美学价值,也包含商业价值,其艺术创作表征主要体现在主题和世界观的关联、开放式的结局和人物关系的延续性。未来,在续集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长期规划,留下后续创作空间,重视续集动画电影的品牌溢出效应,遵循续集电影内容的开发机制,也要时刻把握分寸,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只能让故事丧失新意而停留在“意料之中”,无法激发和召唤观众内心对故事“出其不意”的审美期待。就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妨创作更多元化的续集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续集化”开发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