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高效课堂优化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2-06-30陈友财

考试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各阶段、学科教育教学方式均迎来变革新契机,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且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层出不穷,为教育教学良性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作为诸多先进教学手段的代表,小组合作教学综合优势明显,调动参与热情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作品质,文章聚焦其优点价值,深入剖析总结其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实施要点、归纳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74-05

一、 引言

小学数学具有鲜明的抽象性、逻辑性特征,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实践环节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尽可能降低理解难度,提升教学实效。小组合作探究法的引入为教学组织提供了新思路,其功能价值显著,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因此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推进环节分工定位模糊、参与引导不足、评价机制陈旧等问题也仍旧客观存在,亟须通过系统探究寻求改进、优化之道。

二、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理论基础阐释

(一)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将“群体”看作是多个个体的合集,这些个体往往具有相同目标,并在目标驱使下聚集、合作,且个体的活动会受到群体制约和作用。为阐明理论内涵,该理论的创始人还引用了物理学概念进行描述,认为每个个体内心均存在“心理场”,既往经验(Behavior)、个体(Person)思想、倾向等是这种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Environment)息息相关,且三者可以构成完整的函数关系,即B=f(P,E),也就是说个体行为除了会受到个体需求、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群体环境的限制,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均属于环境描述范围。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不能直接改变学生的心理动向,但却可以通过合理的小组分配产生正向影响力,为教学流程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重点关注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搭配不当可能诱发的阻碍因素,比如群体矛盾、群体冲突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理论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重点强调了学习者主体地位,认为认知发展实际上是个体以现有图式为基础,逐步建构、吸收和平衡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中,组员以某个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为目标,经过假设、讨论等环节得出最终结论,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恰巧体现了认知建构的内在过程。该理论体系中,还梳理强调了四个核心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其中协作贯穿整个过程,可以为资料分享、观点输出等提供平台,帮助个体更好地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引进和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组织合作探究活动时,切忌直接灌输传授既有知识,而是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我摸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桥梁,并处理好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终在观点交流、及时引导下推动知识建构目标的达成。

(三)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库尔特·考夫卡认为,单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互赖关系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多种互赖关系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不同的群体动力,同时群体的凝聚力也反过来影响着这种互赖程度。从该角度出发,群体间合作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没有互赖关系时,群体内部不会产生合作;互赖关系为正向时,则会诱发积极合作;互赖关系为消极形式时,则会引发竞争。后续莫顿·多伊奇对该理论进行发展,他设计的试验中,分别设置了两个合作小组,其中A组的目标相同,任务成功后获得的奖励也一致,组内形成了积极的互赖关系;B组的目标不同,奖励取决于个人表现。结果发现前者的合作关系建立非常牢固,讨论相当激烈且最终成果优良,后者成果平平,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参与感。该实验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法的应用实践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意义,只有在任务目标明确、合作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够取得最佳成果。

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环境创设不尽合理,客观限制因素较多

环境是小组合作探究中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优质的合作环境应当是相对开放和宽松的,要能够满足学生往来走动和成果展示需求,合作过程中还应当备有充足的教具支撑,方便学生按需取用,达成探究目标。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显然不具备该种条件,课桌布局形式多为秧田状,内部结构紧凑且没有多余空间,为方便教学组织通常只能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组,组间交互匮乏、走动极不便利,部分学生背对教师,总结交流便捷性较差。小学数学中有时会涉及现场测量、称重、画图等小组探究活动,这种封闭空间难以满足需求,相关的量尺、天平等教具也经常出现不充足的问题,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任务目标设计不当,导入方式相对单一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挖掘认知冲突、建立预设并探寻新知的过程,实践中应当合理设置任务,确保给定情境清晰明确,且蕴含着一定的冲突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已有经验。但从小学数学课堂推进现状来看,任务目标设计不当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任务更多情况下倾向于“程序性指令”,学生只需按照教师所述操作、比较即可,完全没有自主探究的过程。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部分教师设计的任务为“请你拿三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涂上颜色并比较大小”,这种表述过于具体,学生根本无须自主思考,也起不到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三)忽视学科能力搭配,组内分工较为模糊

从前述的社会互赖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中可以发现,小组合作探究中,组员之间的互赖关系、合作行为会极大影响探究进程和结果,只有合理搭配和明确分工才能保障群体运转良好,推动相关探究目标的达成。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小组的确定仍旧缺乏合理依据,教师通常按照座位进行简单分割,并不会额外关注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合作环节难以发挥内部带动作用。作为协调和组织者的小组长也多由教师直接指定,很容易打击其他组员自信心,同时参与合作的学生之间分工也是相对模糊的,没有发挥出每位学生的优势特长,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尤其容易被忽略。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

(四)教师定位不够明确,参与引导相对滞后

作为新型教育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法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倡导通过学生自主挖掘、自主探索完成新知建构、补充认知不足,很多小学教师在面对该种教学理念时产生了一定误区,将“探究”完全等同于自由地、没有约束的讨论,任务给定之后教师便不再参与教学,等到规定时间结束后总结问题、组织成果展示。实际上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很多已有的数学经验知识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过程中出现疑惑问题后得不到及时解决,探究方向很容易出现偏差。部分教师虽然也进行了巡视、观察,但引导仍旧存在不及时的问题,很多时候沦为了形式化步骤。

(五)忽视学习习惯培育,阻碍核心素养提升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征,其教学目的更多集中在学习习惯培养、数学素养奠基方向上,小组合作探究中同样要关注这些方面的优化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但从课堂实施现状来看,教师仍旧存在片面关注“双基”的问题,强调数学公理、概念、公式探究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发散思维、数形结合思维等的培育,给学生中长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六)评价机制过于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热情

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同样如此,科学正确的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兴趣,显著提升其参与兴致,现阶段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仍旧倾向于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和方式都十分单一,片面关注小组成果正确性,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表现出的批判、创新思维,以及协作、沟通能力,对组员个体的表现也不甚关注,无法起到精准激励的作用。

四、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化策略及路径

(一)营造恰当合作环境,创设开放心理氛围

小组合作探究中应当为学生营造尽可能开放、宽松的外部及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推进组内、组间思维的碰撞交流,提升数学课堂高效性。实践环节可选的布局形式较为多样,比如马蹄形、田字形、品字形等,条件允许时还可以直接使用扇形、圆形等,总体以方便组内、组间交流为准则,成员之间的身体距离要足够近,以便在嘈杂环境中听清对方所述内容;组间应当空开一定的过道距离,学生根据讨论进展随时窜组交换意见;所有排列位置均应正面黑板,确保不存在视线遮挡问题。如果环形内部能够空出一定空间,方便学生展示、走动最好,组长座椅可以适当靠近斜角,方便协调和管理。这种灵活开放的空间不仅能为小组意见交流提供支持,还能够为小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数学中长度测量、面积测量等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

除空间环境的创设之外,还应关注心理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友爱的课堂氛围,推动合作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要从日常课堂入手搭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多渠道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特征,对学生应当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爱护和关注。课堂纪律维护、学业成绩评价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言艺术,对内向、胆怯的学生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发挥期待效应在学生发展中的正面作用。数学课堂上也要积极引进趣味性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多位数”读法一课中,编创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增进记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后续小组合作探究,保障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合理设计探究任务,明确合作思路方向

任务目标是小组合作机制运行的基本动力,目标足够明确和具体,小组组员才能够在统一的方向下共同努力、寻找答案,任务设计环节要重点把握几个原则,其一是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确保其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方便学生从已有知识体系中挖掘连接点;其二是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法导入任务,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其三是任务要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减少任务过度细分带来的可操作性降低问题,避免发布“程序性”指令,防止小组合作探究变为验证性学习。任务的阐述要尽可能明确、完整,确定学生进入任务情境后适当提供教具,同时引导学生挖掘任务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学生通过预设和表达交流进行探究,保障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教具,向学生提供量杯、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自来水、直尺、纸笔等,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回忆长方体及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而给出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灵活运用教学开展体积算法的探究。该种设计方式下,教学任务是明确的,已有经验和探究思路的复习也能为其指明方向,任务不再是“操作性指令”,反而成为宏观的、完整的课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问题挖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样教具的提供也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充分调动其探究兴趣。

(三)积极优化组内分工,彰显优势互补思维

小组搭建是合作探究法效能发挥的前提,实践环节要结合课程内容、学科能力情况等进行科学分配,注意人数设计的合理性,单个组内人数过多时容易延长讨论时间,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进度;人数过少则不利于思维碰撞,还可能为难点问题的解决带来阻碍。通常情况下小组人数以4~6人为佳,遇到困难任务时可以通过组间合并推进教学,按照学科能力、性格特征等对组内成员进行搭配,方便优带差、强带弱,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实力。低学年段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升,小组合作时可以适当减少人数。在组内异质的基础上,还应遵循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确保小组竞争建立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

同时,组内成员配合情况也会对任务完成度产生影响,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明确组内分工,防止出现混乱问题,比如在统计、排列一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设计“营养搭配”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及所学统计知识,搭配不同的“营养套餐”,分析共有多少种配餐方式,該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但分工不当很容易造成混乱。实践环节要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思维,选择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组长,同时引导其通过组内会议、组内商讨等,选拔出发言人、记录员、资料员等,各角色分工要足够明确,比如记录员主要负责标记各组员给出的方案,发言人则负责总结归纳,并将小组意见整合呈现,角色分工可以轮换,以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

(四)把握参与引导时机,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给参与者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避免过度灌输和掌控,以防制约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完全置身事外,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探究分析技能尚未完善,实践中仍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参与环节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技巧,通过巡视观察学生表情、肢体动作等,可以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广泛收集代表性、典型性问题,方便后期汇总和深入探究。对基础性、支撑性信息可以直接给予,充分消除学生的探究障碍,为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有时受学生学科能力水平、问题复杂程度等的制约,讨论时间会延长或缩短,教师要及时把握各组讨论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堂节奏,防止时间不足导致讨论不充分等现象。

可以借助问题链形式给予引导,“问题链”是发现式学习中极为关键的概念,通常由多个紧密相连的学科问题组成,具有环环紧扣的内在特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新旧认知之间的矛盾,从而以递进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认知发展方向,实现经验的迁移和新知的吸纳。比如在“圆的初步认知”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任务情境:“体育课上老师组织班级同学玩‘争夺红旗的游戏,小红旗插在操场中央,裁判发出口令后同学们一起抢夺红旗,先拿到旗帜的人获胜,请你想一想,怎样排列这些同学才能保证游戏公平呢?”过程中根据讨论探究情况适时抛出问题“如何利用身边的工具来画出圆形?”“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深化对新数学知识的认知。

(五)重视学习习惯培育,挖掘深层教育价值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教学价值,从数学学科层面上看,其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了解不同个体对数学问题的看法,进而在探究中获得新的能力知识,但同时其价值又不局限于此,實践环节要正确认知、深入挖掘。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聆听的良好习惯,数学思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特点,很多问题的解法不止一种,比如较为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中,部分学生从数形结合角度出发,采用图示方法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则采用假设法、抬腿法等,解决方式不一但均有思维亮点,实践环节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组内成员、认真聆听观点的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本质上是组员社会交往、相互配合的过程,其中表达交流能力必不可少,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关注,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列提纲等方式提前总结观点,提升表达流畅性。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摒弃旧有的刻板化思维,充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主动性,这与小组合作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应当作为重点培育方向。最后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这一点在低年级小学教学中尤为关键,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比较与竞争,小组合作时协调不当很容易出现分歧、对抗,进而影响合作教学进展,造成该情况的因素是多样的,小组分工不均、职责不清是关键要点。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与防范,准备充足教具预防争夺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开展组内分工,明确相关职责,必要时可以提前约定组内规则,规则由组员共同商议决定,能够较好避免争端。日常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培养信任度、默契度,着力提高其化解矛盾、友善沟通的能力。

(六)革新旧有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发展热情

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设计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客观、有效的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片面单一的评价则会打击其自信,使之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之中。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要积极革新旧有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体系的正面作用。要适当优化小组成果展示途径,这是作出准确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除传统的汇报方式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脱口秀甚至角色表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以数形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数学方案。具体的评价工作可以从四个方向组织开展,其一是教师评价,这是小学教学中主导性的评价方式,也是学生最为看重的方式,操作时要结合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同时关注到成员参与度、贡献率等问题,多角度看待学生表现,除基本的技能知识外,还应当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情况。

比如部分学生在“比例尺”一课的合作探究中,提出了“比例尺能否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表示”的问题,这实际上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准确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设立打分机制,推出“明星小组”称号,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组间评价的方式,这些评价来源于参与任务的每个个体,相对来说更加直观和全面,能够有效弥补教师评价的不足,组内互评环节要做好信息隔离,防止互相串通有失公允。当前伴随教育理念革新,学生自评方式也逐渐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之中,自评以学生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总结+改进”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益处良多,实践环节要正视其功能价值,改变旧有的单向灌输思维,积极调整教室空间布局,引入多元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宽松的现实、心理环境,同时优化任务设计和参与引导,结合问题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方向,着手改善组内能力结构搭配,挖掘小组合作内在教育价值,为小组合作效能的发挥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信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四、五年级小组合作教学方法[J].小学生(下旬刊),2021(6):29.

[2]傅海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探究[J].新智慧,2021(3):59-60.

[3]张建文.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72-173.

[4]庄彩妙.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275.

[5]包海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19.

[6]李小霞.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4.

[7]赵佩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19(8):50-51.

作者简介:陈友财(1975~),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白水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教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激发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