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及发展路径探索

2022-06-30李家慧

艺术评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现实意义发展路径

李家慧

摘要:我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传统文化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沟通的重要桥梁,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以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作为落脚点,通过创新性的授课方式,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分析高校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传承传统音乐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  现实意义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1-0106-05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认定结果的公示》对于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教育部认定55个基地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①。高校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使传统优秀音乐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目所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是对其最好的传承发展方式。

一、传统音乐在高校中传承及发展现状

(一)传唱度低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传唱度低;在网络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短视频的传播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流行音乐,并且传唱度如此之高,几乎同时间段内流行起来的音乐大街小巷内都可以听到,给人留下的印象异常深刻。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网络的快速更迭,使这种类型的音乐也只能短暂存留一段时间便被人们逐渐遗忘。而传统音乐虽然传唱度较低,但其经久不衰是能够得到历史验证的,一定程度来说,流行音乐也确实阻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当今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于大众而言,并不是需要每个人都会唱,都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大部分人只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族观念以及爱国爱党就可以了。

(二)传承方式单一

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它的广泛流传只是从传播方面来说的;而对于传统音乐而言,广泛传播似乎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流行音乐所面向的受众群体为大众,最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们提供娱乐以及休闲等,群众容易接受;对于传统音乐来说,除了专门研究它的人比较熟悉之外,大多数人觉得其是优秀的几千年文化保留下来的精华,不会像流行音乐一样张口就来。这一问题的很大原因是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不当。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一对一教学”的形式,无疑接触到的人数很少,并且对传承人的要求较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统音乐本身的特性又如此,大班制教学或许达到的是顾此失彼的效果,因此,在学校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形式中,传统音乐仅能以欣赏为主,想要达到人人会唱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探索创新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显得更加迫切。

(三)传播范围较窄

日常生活中,传统音乐除了在短视频中偶尔能看到过,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与传统音乐就没有更多接触了。作为学生,生活在学习氛围浓厚的校园里,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传播传统音乐的方式之一,课间音乐放送以及校园广播等都是较好的传递方式,当然,如果时时刻刻都在播放大部分学生所不了解的音乐,对学生而言会产生一种乏味的感受,不如专门选取一段时间作为传统音乐的播放时间,不必过长也不能过短,以此熏陶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求不用过高,只要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一定的概念即可。此外,短视频的流行更是给新时代传统音乐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扩大了传播范围,创新了传播方式,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媒介。

二、高校传承发展传统音乐的现实意义

(一)升华爱国之心,培养民族之志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千年来历史的选择、实践的积淀而留存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主义精神丰富且深厚,是中华民族继续向前发展所必须坚定的立足点。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团结协作的组织精神等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深刻作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介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将传统文化大力度广泛传播已是所有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为根基与灵魂,在使国民精神文化领域得到丰富与满足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课间广播足够满足学生课间空余时间需求,除了播放流行音乐以及新闻报告之外,也可以适当加入传统音乐元素,特别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湖湘经典艺术,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对民族音乐产生初步了解,在日常休息中也能够时刻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产生亲切感。

(二)丰富民族思想,发展优秀文化

音乐具有娱乐功能,音乐的娱乐功能在物质生活富裕的时代显得尤其突出,当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区别在于流行音乐只流行于生活中、工作中以及课堂上,受众群体为大众;而传统音乐只能够在特定的场合,类似于音乐厅才能够听到,所接受的人群也只是少部分。流行音乐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出现一定存在理由。传统音乐所反映的内容既包括抗战时期激愤的国民精神,也包含各少数民族将文化进行传递的坚定意志,因此传统音乐在丰富民族思想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更深更广的发展了民族文化。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是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最佳场所,学校在设置一系列传统音乐欣赏课程之外,更能起到显性作用的便是身临其境的体验,如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指定湖南师范大学为花鼓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此基础上,湖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课程,如《走进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赏析》,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各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强健青年体魄,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道精神层面的防护屏障,这道屏障坚固地保护着国民的精神文化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文化相互冲击,互相辩论,尽管各自的观点并不相让,但激烈的讨论之后依旧以礼相待。“禮”从始至终贯穿于育人过程之中,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中所包含的音乐文化的育人作用体现在歌词以及旋律上,激昂的旋律能够振奋人心,令人身临其境的歌词同样给人以坚定自信的感受,因此,传统音乐的一大作用在于丰富精神文化,强健精神体魄。

(四)焕发美育活力,提升综合素质

传统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课堂向学生传授传统音乐的欣赏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其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进行深层次解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其独特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本身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音乐课堂上,播放学生接触较少的传统音乐进行欣赏教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心,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传统音乐的选择上也应注意尽量选择与学生所处环境相接近的音乐作品,突出其本土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三、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传统音乐的路径探索

(一)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扩宽视野

在学校课堂中,学生能直接接触到传统音乐的便是欣赏课,课堂内容的选择上,较为枯燥且乏味的视频播放并不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足够的课堂导入,在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本堂课所欣赏的内容之前,提前向学生介绍并且示范,使学生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系统性的欣赏,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关于传统音乐课堂内容的选择并不需要局限于田野采风视频,大数据时代影响下,类似于“抖音”“快手”的短视频App拥有广泛的受众,上面经常有类似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等系列有关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传统音乐的综艺,也会将精彩部分裁剪成时长较短的视频进行发布,此类短视频作为教学素材也是极好的选择,这也满足了一部分学业繁忙的学生想要观看完整版的需求。

(二)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点

传统音乐因为其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等方式导致被传承的对象接触面窄,这就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得不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与扩散。传统音乐的传承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为重要的问题,优秀的文化从千年前流行并在千年后得以传播,是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根本保证。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可能因为其歌唱难度大,以及内容难理解等问题而得不到人们广泛地学习,致使其渐渐不为人所知,就更难提到传承的问题了。在现在这个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传统音乐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徒传承了,在这个基础上,将视频资料迅速扩散,不仅可以保存珍贵的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学校这个媒介,将视频资料在美育课堂或者民族艺术课堂上进行播放,使学生对其教唱模式有所了解,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更积极地学习,从而做到有效传承。在学校音乐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音乐传承人“请进来”为学生细致讲解,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体会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传统音乐。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学习内容的一个方式,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所讲授的以及教材所列举的内容加以优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吸收音乐知识。

如: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蕴藏着绚丽夺目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这些都为地方高校的课程内容提供了资源,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挖掘都需要依托本地方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其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为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南师范大学依托本土特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民族资源的利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开设了艺术理论课、艺术实践课,课程除了将民族元素引入课程教学外,还致力于本土课程的开放,例如《湖湘经典艺术》《走进湖南花鼓戏》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内容上开展了戏剧篇之《湖南戏曲中的俗与雅》,从戏剧的种类、戏曲的脸谱全面展现戏曲的魅力;音乐篇之《潇湘竹韵·尚美之春》,从中阮演奏的《权御天下》到民乐重奏的《梅花三弄》都展现了不一样的民乐之美;美术篇之《一生师范》展览的参观,体会到了王正德先生水彩画之美;刺绣篇之《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桃源刺绣讲座》,让我们感受到古人超高精湛的刺绣艺术,此外,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这一系列的措施都表现了湖南师范大学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同时,积极探索本土化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本土化艺术教育。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体验

课外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课内教学的有机补充,课堂上学生欣赏不到的演出以及比赛等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实,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吸收该课内容之外,还能够依靠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获得更广泛的认知。“教学”并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老师教”和“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样,也不能将其存留在一个时空之内,课外实践活动正是对此做出了有意义的补充。以下将以湖南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两次课外实践活动为例。

湖南花鼓戏是流传于湖南境内的传统戏剧,是湖湘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方式记载着湖湘大地的人物、事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花鼓戏《徐特立》,该剧以地方戏曲的形式聚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用戏曲语汇再现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是一部集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兼备的艺术作品。该剧以纪实的方式叙述“徐特立”伟人的一生,从“断指沥血”“不惑求知”“追光同道”“赴阵筹军”“长征秣马”“示死传家”“延绵贺寿”“执手乡愁”等 8 个情绪饱满的片段展示了他将教书育人和救国救民的理想融于为党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伟大实践,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化,融乐、舞、戏于一体,并充分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是一部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戏剧。

(四)在表演形式上,创新变化

当前社会网络急速发展,创新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对于发展传承传统音乐而言是一种更加吸引人眼球的形式,将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或者助人为乐的雷锋故事编演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形式,不仅契合现代人对于演出的期待需求,同时在作品中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以新的表演形式为根本,在不抛弃原本形象的同时添加新的内涵意蕴,潜移默化熏陶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精神文化内容,对学生而言,可以培養其全面发展的人格以及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学校设置的一系列传统音乐课程之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充分进行二度创作,在理解的同时,将自己所学到的继续传播给身边同学,做到“一传十”“十传百”,从而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

(五)在教材建设上,开发本土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积极鼓励各地各学校挖掘和利用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艺术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中,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这一建议旨在鼓励学校应当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开设一门具有特色的课程,广大教师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合理利用与开发优秀传统校本教材。为了使民族音乐得以更好的传承,首先,我们应加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建设一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材体系;然后,注重教材内容编写的“经典性”和“文献性”,注重曲调的优美、民族风格的浓郁、色彩的地域性,同时能体现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能力。最后,要高度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的摄入,向著更专业化、体系化的目标出发。

(六)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升素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民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②。高素质的教师在传统音乐教育与传播过程中对学生而言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保证课堂的高效运行,促进传统音乐在学校这个重要场所良性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师资力量不均衡、不充足的劣势,从而为高校传统音乐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注入一股强大活力。

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习内容、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认同,作为五千多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要得到充足的保护和留存。而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重要场所,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汇报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独特的传统音乐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情、爱国情、集体情,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同时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条件下,从学校范围辐射影响周边,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增强民族音乐的浸润力,扩大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围,从而真正地使其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01):106-111.

[2]伍益.长沙花鼓戏《徐特立》:用地方戏曲诠释革命题材[DB/OL].红网,2021-05-13.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DB/OL].新华社,2017-01-25.

[4]董文佳,盛况.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J].艺术评鉴,2021(09):92-94.

[5]冯丹.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当代音乐,2021(05):38-40.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现实意义发展路径
《夺冠》:女排精神在深化青年思想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心灵的旅程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