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绣旗袍文化的社会认同调查

2022-06-30熊杰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调查楚文化

熊杰

内容摘要:汉绣旗袍是楚文化传承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一项文化融合模式,将两项传统文化联合推广,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了深入了解汉绣旗袍的社会认同,以便进一步总结和归纳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项目于2018年至2019年期间在武汉市及襄阳、黄石两个湖北省内城市及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湖北省外人流量大的一线城市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汉绣旗袍 楚文化 社会调查

一.调查总述

(一)调查样本

1.调查样本及其特色

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调查区域主要选在湖北省武汉市。汉绣的兴起之地在武汉、洪湖和荆州,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历史上是汉绣传承与传播的核心聚集地,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直至今天为止都是武汉的重要商业中心。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黄石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

北京、上海、广州均为中国一线城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人口流量大,文化种类丰富,具有文化聚集中心的特征。

在确定以上调查区域后,具体的调查分别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民众对汉绣旗袍的认知度调查,主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汉绣文化以及对汉绣旗袍文化发展现状的认知来展开,通过问卷调查和交谈的方式进行,以武汉区域为核心,襄阳和黄石为重点地区,北京、上海、广州为辅助调查地区,对在当地居民进行随机问卷和访谈。武汉、襄阳和黄石地区居民对楚文化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而武汉地区对汉绣的了解,因为地缘关系,可能更多一些,更具代表性,北京、上海、广州的居民对于楚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汉绣文化的了解可能少一些,但对于旗袍文化不会少,这些区域对于汉绣旗袍的认知度的居民样本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很汉绣旗袍推广的成效,即传播面的广度。

其次,是对汉绣旗袍传承与开发现状调查(此项调查另文表述),主要针对汉绣传承人调查、汉绣旗袍推广人调查和汉绣旗袍传承与开发的主要方式进行调查。对汉繡传承人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对汉绣旗袍的看法,对汉绣旗袍的重要推广人开展访谈调查,了解他们在推广汉绣旗袍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成功的经验,以及对目前的推广效果的看法。对武汉地区从事汉绣旗袍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资料查询收集和电话、网络沟通访谈,听取他们的研究心得,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实地探访汉绣旗袍制作基地和文化推广机构,掌握汉绣旗袍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设计

本项目研究的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查阅、电话和网络交流、小型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小型座谈会主要是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以武汉地区的汉绣旗袍推广人为主要对象的调研;文献资料的查阅主要是依托武昌工学院的资料室、图书馆以及知网、维普、万方、读秀等互联网学术资源平台及其其他互联网资源,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归纳文献后,整理出汉绣旗袍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电话和网络交流主要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的访谈,对象是通过身处三地的朋友介绍一些社会文化人士;问卷调查在武汉和黄石采用实地街头调查的方式进行,未进入农村调查;襄阳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则是通过邀请武昌工学院毕业后在这些城市就业的学生,在当地进行的街头问卷调查,也未进入农村调查。出于对网络问卷调查相对缺乏现场感知,以及问卷回复随意性相对较大的考虑,本项目研究没有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针对民众对汉绣旗袍的认知度调查,为了使研究具有客观真实性、代表性和广泛性,我们将实证调查作为重点,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具体人物采访的数据收集方法,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19年在这些调查地区开展的问卷调查。

1.PPS抽样法

通过对汉绣旗袍文化发展现状的资料初步梳理,以及对汉绣旗袍文化文献与研究现状的考察,并且针对各地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项目分别准备了具有群体针对性的不同的调查问卷。在问卷的具体发放过程中,采取了随机问卷发放以及PPS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在武汉、黄石、襄阳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几地全部展开,调查时间段从2019年初到2019年12月前,因新冠疫情的原因,实地问卷和采访工作没有在2020年进行。

2.采访

采访主要是在武汉和黄石地区的街头进行。在每一次随机采访中,对一位又一位的当地居民进行汉绣旗袍文化相关情况的访谈。在武汉工人文化宫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先向大家集中讲解 我们问卷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对大家以聊天和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采访,整个过程轻松愉悦,使受访者能够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想法或认识。

3.小型座谈会

主要是对武汉职工读书会汉绣旗袍分会的推广达人进行专访。该会对调研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与我们分享了很多汉绣旗袍文化推广的第一手资料。座谈会的大致程序如下。首先介绍调查团队成员。接着,武汉职工读书会汉绣旗袍分会的主要负责人就他们目前对汉绣旗袍文化的推广广度和深度进行相关介绍。 在听完介绍后,进入双方互动环节:一是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旗袍会的主要负责人们作出细致的回答和延伸,让我们对汉绣旗袍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湖北地区汉绣旗袍文化建设的成就、困境与未来发展等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另外,参观了武汉职工读书会汉绣旗袍分会的样品陈列室,让我们目睹了该会收藏的各式汉绣旗袍服饰,包括常服、礼服、夏款、春秋款等,为我们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楚文化及汉绣旗袍的认知度调查

本项目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包括:关于楚文化和汉绣旗袍文化的基本认知情况、政府层面的楚文化和汉绣旗袍文化传播现状、民间层面的楚文化和汉绣旗袍文化传播现状、楚文化和汉绣旗袍文化传播意义及未来发展前景四个部分,问卷分析也基于这四个方面。

在此项目问卷调查中,基于湖北本地居民和湖北省外居民对楚文化,特别是汉绣文化理解的地域性差异,分别设计了问卷,具有更好的针对性,避免出现太多无效答案。

武汉地区选择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黄石、襄阳各发放100份,共200份调查问卷;北京、上海、广州各发放100份,共300份调查问卷;整体选择6个代表性城市,发放共计800份调查问卷,其中剔除因回答选择前后矛盾等无效答卷70份,因邮寄整理遗失答卷45份,实际收回有效答卷685份。

通过过对各地居民的685份有效问卷数据结果的统计,从年龄来看,此次问卷涉及不同的年龄段人群,其中,18~25岁的群体为136人(19.9%),26~35岁的群体是192人(28%),36~45岁的群体是162人(23.6%),46~60岁的群体是108人(15.8%),60岁以上有87人(12.7%),基本符合社会人群主流年龄分布。

从学历上看,本次受访各地居民学历最多的为“大专及本科”,占总数的72.6%,3.4%的受访居民学历为“高中”,“初中”学历者占总数9.5%,“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1.0%,有93人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占总数13.6%,基本符合城市主流人群学历结构。

从受访居民的职业身份情况调查结果看,“企业职员”占很大部分,达到47.4%,除了问卷所设“农民”(10.1%)、“工人”(5.5%)、“机关人员”(12.8%)、“教育工作者”(14.2%)之外,另外还有9.9% 的居民从事其他职业,基本符合现实城市职业分布构成。(注:农民工身份受访者,问卷填写时选择的职业身份是农民;教育工作者包含非事业单位的教育机构从业人员。)

(一)民众的楚文化认知度调查

从各地居民对楚文化的认识情况看,在总有效问卷685份基础上,分别统计各地(武汉区域则分别按武昌、汉口、汉阳三地)情况。可以看出有83.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区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的关系;仅有61.2%的受访者知道楚文化的崇凤特点;而了解《道德经》和《楚辞》这两部楚文化代表著作的受访者占比78.8%,整体上看民眾对楚文化的认知程度比预料中的要好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占比分布看,湖北省外的民众对楚文化的认知程度明显比湖北省内的民众低一些,说明了楚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还不够。(注:本项目研究实证问卷调查,采用调查人员现场询问受访者,并同时代为填写的方式,除了开放式问题有受访者放弃回答以外,所有选择项都逐一询问完成填写,故每份有效问卷都没有漏选选项。)

从各地居民对楚文化的传承意义的认识情况看。选择“继承的同时加以扬弃”选项的占比达到94.6%;选择“完全继承”选项的占比为2%,有3.4%的受访者选择“无所谓”。根据这个数据,我们认为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宣传舆论的正确引导下,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有了清晰的思路,

从各地居民对楚文化的了解渠道情况看,选择对楚文化的了解最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的受访者占73.6%,来自于“社会影响”的受访者占18.5%,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受访者占2.9%,有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选项。由此看来,虽然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虽然已很高,但是对“楚文化”的了解渠道还未能在“社会影响”层面得到拓展。

从各地居民对楚文化的传承意义的认识情况看。针对本项目研究调查设计的第23选项(目前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政府正着力打造“楚文化”品牌,您对这一举措有何看法?),选择“很有意义,能做成”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达到75.3%,但是,同时可以看到,选择“有意义,但很难做成”的受访者也有19.1%之多,说明民众对“楚文化”品牌的打造,尚不具备足够的信心,这一点与“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还不强有关系,持漠然态度的选择“毫无意义”和“不关己事,无所谓”的受访者分别达到3.1%和2.5%,应该可以说明这一点。

根据以上所列举的各项调查反馈,总体来看,民众对楚文化的认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目前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尚未形成社会影响力,手法比较单一,渠道还不丰富,尚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有少数民众对楚文化的品牌打造信心不足,还有极少数民众依然处于漠然态度,这些都需要加以充分引导,通过更多的方法来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众对楚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

(二)民众的汉绣旗袍认知度调查

从各地居民对汉绣文化的认识情况看,本项目研究调查设计的第9~11项,湖北省内受访者分别对应(您听说过汉绣吗?您听说过楚绣吗?您认为汉绣的“汉”和那种因素有关?)三个问题;湖北省外的受访者分别对应(您听说过汉绣吗?您听说过四大名绣吗?您认为汉绣的“汉”和那种因素有关?)。在湖北省内总有效问卷457份的基础和湖北省外有效问卷228份的基础上,分别统计对于汉绣文化的认知情况,得到在总有效问卷中的占比。可以看出湖北省内有69.1%的受访者听说过汉绣,有85.6%的受访者听说过楚绣,有87.7%的受访者知道汉绣与武汉相关。听说过楚绣的人数比听说过汉绣的人数要多,知道汉绣与武汉相关的人数占比也较多,说明汉绣在湖北省内的认知程度较高。湖北省外,有71.5%的受访者听说过汉绣,有95.6%的受访者听说过楚绣,有65.4%的受访者知道汉绣与武汉相关。湖北省外对汉绣的认知深度比湖北省内低,对汉绣的界定概念还比较模糊,听说过汉绣的人数比例比省内高,可能存在猜测的因素,联想到“汉绣”名词但并不知道“汉绣”。

从各地居民对汉绣旗袍文化的认识情况看,本项目研究调查设计的第13项(您听说过汉绣旗袍吗?)在湖北省内总有效问卷457份的基础和湖北省外有效问卷228份的基础上,分别统计对于汉绣文化的认知情况,得到在总有效问卷中,湖北省内听说过的受访者占69.3%,湖北省外听说过的受访者占57.5%。这一比例都较低,甚至有受访者认为是“汉式旗袍”,说明推广普及力度尚有欠缺。

本项目研究调查设计的第18项(您觉得影响汉绣文化知晓度的原因是?)是一个多选问题,选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作品本身吸引力”,占到总人数的98.4%,其次是“政府支持力度”,占到总人数的96.5%;而“汉绣绣品价格”的选择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59.6%;选项中,出现频率占总人数为80.3%和62%的分别是“汉绣宣传力度”和“民间响应积极性”。显然,对于汉绣作品的期望,是民众对汉绣认同的关键,而政府的支持力度则是另一项关键因素,这两者正好构成了汉绣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因与外因。至于对汉绣绣品价格的敏感性不高,充分说明了民众对汉绣作为艺术品的认同。此外,对于汉绣文化的宣传,民众的期待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0.3%,说明宣传形式还要更丰富多彩,而民间响应的选项频率不高,应该还是在于大家对这种文化的深入了解不够,接触机会较少,如果形成文化潮流,民间响应自然而来。

本项目研究调查设计的第17项(您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弘扬汉绣文化?)也是一个多选问题,根据问卷统计,在有效问卷685份的基础上,选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举办民间活动”,占到总人数的96.2%,其次是“对外文化交流”,占到总人数的92.6%;而“进入学校教育”的选择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85.7%;不过,比较有趣的是,此选项湖北省内和省外受访者的选择频率形成很大反差,省内为95.2%,省外为66.7%,总体比例不高,应该是省外选择不多造成。这一点应该是因为受到“汉绣”文化的地域性影响;其他几个选项“扶持传承艺人”、“开发汉绣商品”、“加强社会宣传”,出现频率占总人数都在90%左右。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接地气的民间活动认可度更高,另外也期待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这一点应该与多年的改革开放环境,形成了民众的开放心态有密切关系。

综合以上调查數据,结合问卷调查中的其他问题的回答结果统计,基本可以整理出这样的看法:民众对汉绣及汉绣旗袍的认知度尚不高,特别是汉绣旗袍的传播广度不够,不足以形成全社会影响力。而民众更期待有更多的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通过丰富的民间活动与更广泛的对外交流,将汉绣文化和汉绣旗袍文化传承与弘扬。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0年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楚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汉绣旗袍为例”(2020243)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调查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委托开展社会调查之探索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深度推进社区矫正建设的问题与抉择
浅谈楚文化对当代漆画发展的影响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