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学习模式的继续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6-30张璐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课程实践继续教育

摘要:移动学习兼具了学习者的移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因此各类成人教育竞相开展建立在移动学习基础上的继续教育研究与实践。移动学习的随时移动、学习场所多样化、学习内容片断化、学习方式混合性等特点对继续教育的影响,直接决定着移动学习方式在继续教育领域能否大规模推广普及。根据学历不同选择了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在外务工人员两类人群,提出了建设“互联网+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政府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教育的在线从业人员要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等四点建议。

关键词:移动学习;继续教育;课程实践;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远程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自主地安排学习,满足更广泛人群的需求[ 1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则是在远程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学习的结合,它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可实现随时、随地、随身学习,对于在职人员进一步提升学历、专业培训及职业技能提升都提供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 2 ]。开展移动学习的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在职工作人员提升学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人员进修往往不能摆脱原工作单位的羁绊,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成为在职人员学习过程中最难克服的障碍。移动学习兼具了学习者的移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因此各类成人教育竞相开展建立在移动学习基础上的继续教育研究与实践[ 3 ]。

一、企事业单位及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两类人员的基本信息;(2)对待继续教育和线上移动端学习的态度与看法;(3)目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和阻力;(4)对目前社会上的继续教育的氛围、质量与支持度等的满意度;(5)是否看重继续教育成果的权威认证。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样本情况概述。

针对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收回23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比例为51.06%,女性占比48.94%;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之间;本科学历占比66.81%,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达到了9.79%。由此可见,企事业单位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与能力。

针对在外务工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收回34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士占比44.12%,女士占比55.88%;年龄分布在20~59岁之间,集中于20~39岁之间,占到总人数的76.48%;在外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体力劳动型和技术劳动型,以技术劳动型居多,占比为64.71%。

2.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对待继续教育的看法。两类人员对于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是抱着极大的肯定与支持的态度,对待继续进行学习的渴望度是极高的,那么社会上的继续教育资源如何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也是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分析的重点。

第二,移动设备使用熟练度。近85%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在外务工人员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熟练度都达到了相对熟练及以上,这两类群体基本具备良好的线上学习的基本能力。

第三,对学习方式的偏好。两类群体对传统的课堂面授以及自己私下看书学习的方式倾向度并不大,反而对于现在新兴的线上学习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认可度更高。

第四,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选择。促使两类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推动力是有利于提升自身实力,以便升职加薪。紧随其后的推动力是掌握人际交往知识,利于结交朋友。

第五,接受继续教育的阻力因素。时间问题和成本问题是阻碍两类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两大主要因素,大部分人在工作之余,是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加之市面上部分教育机构收费高,大大阻碍了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教育意向学习的内容。两类群体接受继续教育感兴趣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职业技能培训、金融理財这两方面,从侧面体现出了目前两类群体的现状是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前景与经济基础,比较缺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七,继续教育的氛围、质量与支持度等的满意度。两类群体对这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并不足,所显现出来的问题说明不论是目前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氛围和教育质量,还是政府或者自身所在单位给予的政策都不足以让人满意,继续教育的各主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八,对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工作的需求调查。两类群体都希望政府加大对成人教育的补贴,政府认可合格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政府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两类群体对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期待。

二、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模式必须通过实际教学的验证。拟选取长安大学、西安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试点,围绕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要素进行尝试,验证从资源共享平台到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一)移动学习平台

选取爱课程平台上的《广告学概论》公开课作为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该课程共分7个单元,每个单元分4~6课,每课4讲,每讲大约10~20分钟,内容包含视频讲解、音频材料、单元练习、随堂测试。作为课程辅导老师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检测学习进度、了解学生测试情况、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以及在线答疑解惑。

(二)学生情况分析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为大专学历教育,其学历为初中或高中毕业在职工作人员,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不一致,部分学生是主动学习希望通过提升学历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部分学生被父母安排来学习,自身并无追求。长安大学学生是一本招收的本科学生,学生学习起点较为一致,特别是经过大类培养在分流过程中主动选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

(三)课程方案

16学时的移动学习完全采用平台,由于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进度,并随机提问,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另外有16学时的实践课程,采用了文本式测验、腾讯会议在线直播辅导和互动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线下课堂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广告比稿活动,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总结和建议

(一)建设“互联网+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两类群体具备良好的线上学习能力,且学习渴望度极大,苦于时间不足无法投入到继续教育行列中来。大力推行移动端线上学习,可以促使两类群体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个性化,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依托移动端进行线上学习,能够为两类群体乃至全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大大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继续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为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进行智能化推荐,加大对线上继续教育资源的排查与监管,对于劣质的教育产品给予处罚和驱赶,为人们提供优质放心的移动端线上教育资源。

(二)政府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

在继续教育问题上,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府职能为继续教育助力。首先,加大对社会上成人继续教育的投资力度,为人们提供继续学习的补贴,降低两类群体的学习成本,降低继续教育的学习门槛;其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扶持,加大对社会上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的质量水平监察,提供优质放心的教育资源;最后,对全社会人员进行倡导,提高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促进人们主动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继续教育的在线从业人员要提升服务水平

目前,本文研究的两类群体对继续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这就对继续教育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的从业者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提高专业素质,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士,大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所以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强的专业能力,才可以令学员信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最后,同普通教育一样,成人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人为本,注重学员的个人素质建设。

(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数据显示,超过65%的两类群体对于继续教育的學习成果认证是极为重视的,这不仅是对个人自身实力的证明,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还并不完善。因此,政府需加快统筹健全认证体系,社会各组织也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以满足当下两类群体乃至全社会人员对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的需求,从而提高全社会人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方旭,钱小龙.芬兰继续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21(11):73-79.

[2] 张伟远,段承贵,封晨.香港大学“互联网+”继续教育系统模式的实践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11-18.

[3] 陈玉明.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134-137.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移动学习模式的继续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19JY005)。

(作者简介:张璐,在读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科研主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课程实践继续教育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