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中砥 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2022-06-30段崴

人民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疗队医学抗疫

段崴

刘中砥,1990年出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人民画报》与他初识于2020年初,那时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一员。

刘中砥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医学世家,祖父是一名赤脚医生,服务乡里,父亲是县医院影像科的大夫。他在医学的环境中长大,家属院里的叔叔阿姨,就是县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我从小跟着父亲值夜班,觉得医院的环境很亲切,有一种归属感。记忆中一直有走廊里的那股来苏水的味道。”

在刘中砥的眼中,父亲有抱负,事业心强。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到处都堆满了父亲买来的书籍和专业学习材料。“父亲有时候会狠狠心用掉大半月的工资买书,还和我商量好要向母亲保守秘密。”在当时的条件下,刘中砥的父亲为县医院在放射科的基础上创立了影像医学科,装备了CT等价格不菲的设备,实属不易。

1999年,事业正蒸蒸日上的父亲患上了心肌炎,之后心功能一直没有恢复。“高考报志愿,确定学医,想着自己能不能做出点突破,能对治好父亲的病有帮助。”这是刘中砥从医最朴素和单纯的想法。

刘中砥报考的本科学校在离家不远的开封,为的是平时能多回去看望父亲。“父亲病重在家的时候还在想着能多为病人做些事情,别的医生会拿着CT片到家里,请他一起会诊。”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2009年,在刘中砥读大三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

本科毕业,“没吃饱”的刘中砥决定继续深造。他突破重重考核,进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相较于本科学习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强调专业方向。“学习创伤医学,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报考的时候,我选择了自己实习时相对比较熟悉的领域—泌尿、胸外、骨科。我的硕士生导师付中国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创伤骨科,是他选择了我。”

三年后,刘中砥直接转博,硕博连读,师从神经修复及创伤救治领域专家姜保国教授。“中国之前没有建立严重创伤救治的规范化体系,姜保国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严重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在实际救治过程中显著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现在,中国的严重创伤救治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刘中砥介绍,所谓创伤医学,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暴力或者外伤导致机体结构的完整性(如脏器破损)或连续性(如骨折)出现中断,所要采取的及时救治。创伤又分严重创伤和普通创伤,需要采取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救治,总的来说包括头、面、颈、胸、腹、盆、四肢、皮肤等,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专业技能,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而且多数时候患者病情危重,对从事创伤医学的人来说,要求很高。“想学好、做好创伤医学很难,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但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救死扶伤为每位患者制定精准诊疗方案的过程又让你充满成就感。”

2021年成为副主任医师,今年32岁的刘中砥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忙,是医生工作的常态,创伤医学的医生更是如此。值班要同时负责门诊、病房、手术室,还要兼顾急诊。“累,肯定是累。一天光是做手术可能就要八到十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的手术能排到四台以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国内顶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要求医护人员,不光能治病、会护理,还要做科研、善教学。科研是刘中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给自己瞄定的目标是肢体缺血再灌注。“比如在地震发生后,人员肢体被重物压迫,救援过程中虽然搬走了压迫物,但坏死组织会一下子扩散到血液循环,人可能很快就不行了。这就是肢体缺血再灌注的基本理论,既要救,更要做到合理救。”

2019年9月,國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人民医院面向全国招收高级创伤救治的人才进行培训。从医和科研工作之外,刘中砥还有教学和带进修医生的任务。“我跟各地来进修的医生处得像兄弟。因为他们都普遍比我年纪大,叫我刘老师我会不好意思。”

支援武汉抗疫是刘中砥心里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2020年1月26日,人民医院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参与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当中。那天,他正好在医院值班,目送这批同事奔赴抗疫前线,内心波动很大,盼望他们能早日击退病魔平安归来,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并肩作战。

2月2日,刘中砥收到了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后备队的紧急通知。他没有犹豫,立即报了名。“这是一场突发疫情,与公共卫生相关,与急诊急救相关,又急又重。我们是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平时做应急演练比较多,比其他科室更加警觉、更好指挥、更有基础。我们支援的大部队里有呼吸科专家、急诊专家、重症专家,但是还需要很大一批日常问诊、管床的医生,去完成基础性治疗和操作。而且外科团队男医生比较多,体力更好一些。”刘中砥所在的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除了部分人员留守外,几乎是整建制开拔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医护人员在一线的所见所思所感汇聚得越来越多。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生死考验让党员,尤其是“90后”党员萌生了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的念头。“想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在一線的经历使得我们历练成长。于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的‘90后’党员共同给总书记起草了一封信。”

没过几天,刘中砥下夜班回到酒店,同事兴奋地跟他说:“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

“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中的一员,有幸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和鼓励太激动了!”刘中砥对当时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我兴奋地读了好几遍,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在信中说我们‘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我和抗疫一线的同事仿佛都长大了,在危险中,总能保持最专业的态度,最乐观的笑容。”

工作中,刘中砥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唠叨”。收治的患者,后续可能会出现哪些不适,他都会一一叮嘱,让他们不要紧张,放松心绪。“也许现实中患者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甚至会觉得医生有点‘危言耸听’。”疫情防控下,患者办理入院有一系列程序要履行,刘中砥也都反复说明。“患者不明白的,我就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他。有些问题可能确实碰不到,但多强调一句,总比他碰到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要好。”

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刘中砥强调医生要有同理心,要体会患者和家属的心态。“我自己就曾是患者家属,母亲陪着父亲去郑州看病时,我只能自己留在家里上学,知道其中的不易。”

“也许,有时医患交流与治病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与人交往深了,沟通就顺畅了,也有助于病人的恢复,建立信心。医生和患者不是对立面,我们是在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谈及对当下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刘中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的一句话:“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猜你喜欢

医疗队医学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