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多管芦笙的演变轨迹(上)

2022-06-30张玉兰

乐器 2022年6期
关键词:贵州省

张玉兰

摘要:传统六管芦笙改革后,经历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演变,形成不同种类的多管芦笙。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田野考察中的采访,以及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演奏的实践过程,将贵州省内的多管芦笙分为不能演奏变化音与演奏变化音两类,针对每种多管芦笙的指序、音域、音质、音色以及演奏习惯等方面展开微观分析,详尽梳理其来龙去脉,管窥多管芦笙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贵州省  多管芦笙  演变轨迹

自刘天华实施国乐改进思想,郑觐文恢复古代雅乐以来,民族乐器面临着被改造的问题,成为当时的时代所需。后经李元庆等人,根据当时民族乐器的发展所需,提出乐器改革的思想,开启了民族乐器的改革浪潮,且取得丰硕的成果,贵州的苗族芦笙亦不例外。老一辈的芦笙演奏家、芦笙制作者在保持民族乐器特色的理念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对传统六管芦笙增加竹管、扩大音域、解放手指、创新装置、改变新貌、创新改革了这件乐器。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田野考察中的采访,以及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演奏的实践过程,将贵州省内的多管芦笙进行微观分析,梳理其来龙去脉,管窥多管芦笙的演变轨迹。

在传统六管芦笙改革的过程中,历经不同阶段、不同特點的演变,形成不同种类的多管芦笙。 其中,贵州省内比较典型的多管芦笙有九管、十一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十五管、十八管二十一音、十九管二十二音、二十六簧加键、二十七管、二十八管半音阶、二十九管等。还有广西的十八管、二十二管四十一音、二十五管、二十六簧以及沈阳音乐学院孙友的三十簧平均律芦笙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设计图形、指法轨迹以及改革状况进行简要的概述。笔者根据是否可以演奏变化音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能演奏变化音的多管芦笙,一类是可以演奏变化音的多管芦笙。本文仅限于贵州省内的多管芦笙的演变轨迹。

一、不能演奏变化音的多管芦笙

不能演奏变化音的多管芦笙包括九管、十一管、 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 十五管六种。

(一)九管芦笙

据笔者阅读文献,传统六管芦笙于1949年就有了九管芦笙。关于九管芦笙的制作师傅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黔东南地区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的芦笙制作匠人余启鳌制作的;另一种是黔南地区都匀的三都县芦笙制作师傅吴锡珍制作的;第三种是都匀地区的九管芦笙是从三都县传来的,并出现于1958年,成为黔南地区苗族现代芦笙的分界线。在这三种说法中,有一个结合点,即1949年余启鳌制作的九管芦笙被三都县的莫氏文人买走了,从这个结合点可以推测最早的九管芦笙的传播轨迹。

据笔者在田野考察中获悉,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的芦笙制作世家是余家,其家族传承已有11代,如图1所示。

从图1余氏家族谱系可知,余启鳌是余家第八代传承人。由此可推测,1949年的九管芦笙制作是余启鳌制作,由三都县的莫氏传到三都县,并于1958年传入黔南地区,自此黔南地区的现代芦笙开始了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因此,丹寨县的传统六管芦笙于1949年由芦笙制作匠人余启鳌开启了改革之路,即九管芦笙。是黔东南苗族芦笙改革的标志。

此外,针对黔南地区的多管芦笙还有一种说法,是1948年左右三都县的柳忠贵将芦笙增加笙管,扩大音域,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扩大到七声音阶,改良成为九管芦笙。随后于1949年改制成为十一管芦笙,后来演变为十二管、十五管、十六管、十八管芦笙。但柳忠贵、潘国强在《都匀苗族现代芦笙特点初始》一文中,明确地论述了都匀的九管芦笙是1949年从三都县传过来的。因此,根据以上说法可以推测,最早的九管芦笙是丹寨县麻鸟村的芦笙制作匠人余启鳌制作的,由三都县的莫氏买走后,在三都县流传,并传入都匀,乃至整个贵州省内。

(二)十一管、 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芦笙

1.十一管芦笙

十一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芦笙是由芦笙演奏家东丹甘设计的图纸,并找相关的芦笙制作师傅制作。据笔者在田野考察采访中得知,东丹甘老师为改良芦笙,费尽心思、呕心沥血,拜访了整个黔东南地区的芦笙制作师傅。诸如雷山县的莫厌学、舟溪镇的潘炳文、黄平县的垢福(石朝生)以及丹寨县的芦笙制作师傅们。此外,他还到过都匀拜访芦笙制作师傅汪光华,且受到苏州乐器厂乐器改革家张子锐的影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技师张阿坤和许善诊的协助。

十一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芦笙是在八管芦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八管芦笙是1956年在三都县芦笙制作师傅汪光华的协助下设计完成的。其设计原则是在丹寨县传统芦笙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支音管,两音为e2和g2,音域扩大至11度。其音位如图2所示。

音阶如谱例1。

十一管芦笙则是在传统六管芦笙的三种五声音阶基础上设计而成,形成七声音阶,其音阶由五声过渡到七声。其演变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东丹甘十一管芦笙演变过程有如下特点:

其一,由“re”“sol”“la”三种调试的传统六管芦笙经过音位的调整,演变为十一管芦笙1,音阶为十一管芦笙音阶。

其二,为了手指按孔方便,再经音位的调整,音级的变化,演变成了十一管芦笙2,音阶不变,音位发生了变化。十一管芦笙2将十一管芦笙1中的e2换成了b1,b1换成了f1,f1换成了e2。但是十一管芦笙2演变成十一管芦笙3时,音阶发生变化,将十一管芦笙2中的f2换成了d2,音位c2调换了b1,去掉了音级f2,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相同的音级d2,形成十一管十音的音阶。

其三,为了使大拇指在演奏时看起来好看,并成一排,又在十一管芦笙3的基础上调换了音级,将十一管芦笙3中的d2换成了f2,其音阶又变回原来音阶,即十一管十一音音阶,演变成十一管芦笙4。

其四,音阶变化如谱例2所示。

从谱例2可知,十一管芦笙音阶是由十一音的音阶中f2换成了d2,变成了十一管十音音阶。后随调整大拇指的顺序又将d2换成了f2,其音阶又变回原来的音阶。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总之,十一管芦笙的演变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保留传统六管芦笙的演奏习惯,改变指序、音位,调整音阶,拓宽音域,实现芦笙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可能性,突破了传统芦笙音域窄的问题。虽然芦笙的音位排列符合规律,但是在演奏过程中大拇指的按音还有点别扭,存在调整的空间。于是东丹甘又在此基础上,调整指序,增加笙管,设计成了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的芦笙。

2.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芦笙

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芦笙是在十一管芦笙4的基础上添加了音级a2、c1、a,由原来的十一音变成了十二音、十三音、十四音,音位图如图4所示。

此外,十三管芦笙使用了左手无名指按c1音,十四管芦笙使用了右手无名指按a音,两只手的无名指派上了用场,同民族吹管乐的按指达成一致。

音阶见谱例3。

从谱例3可知,十二管芦笙音阶增加音级a2,十三管芦笙音阶增加了音級c1,十四管芦笙音阶增加了音级a,音阶发展到了十四管十四音。

通过以上分析,十四管芦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双手的无名指派上了用场,缓解了手指的压力,避免手忙脚乱中按错音孔;从形制上也做了相应的改进,转调方面也方便了许多,可以演奏创编乐曲和移植作品。因此芦笙也开启了专业演奏之路,列为独奏乐器,登上了舞台。诸如芦笙演奏家东丹甘创编的乐曲《春到苗岭》《芦笙舞曲》,移植乐曲《草原牧歌》,并于1962年在贵州省歌舞团春节音乐会上演奏了这些乐曲,标志着芦笙作为独奏乐器登上舞台,开启专业演奏的生命之旅。

(三)十五管芦笙

十五管芦笙由芦笙演奏家杨昌树设计,是在传统六管芦笙的基础上增加笙管,音域a-a2,保留传统芦笙双手三指①演奏的习惯。其音阶见谱例4。

从谱例4可知,芦笙的音阶中没有变化音,全部为基本音级。与十四管芦笙不同的是增加了基本音级b音。

综上所述,九管、十一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四管与十五管芦笙,在传统六管芦笙的基础上,增加音管、扩大音域,调整音位、指序,并将双手的无名指解放出来,承担按指压力,避免了手忙脚乱中出错的机会,符合芦笙的音位排列规律,音阶由原来的五声音阶变成了七声音阶,转调方便。由此,芦笙可以演奏创编乐曲和移植乐曲,打破了芦笙只能演奏传统民间乐曲的习惯,只能在民俗活动中的芦笙场地演奏的形式,将芦笙作为独奏乐器搬上了舞台,仍然保留其边吹边舞的演奏特点,在舞台上展现其丰富多姿的生命魅力。

注释:

①双手的三指按音是指拇指、食指、中指,后增加无名指按音。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猜你喜欢

贵州省
“喀斯特王国”地质构造动力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数字说话
歌华有线参股贵州省网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