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修复策略探索
2022-06-30王焘王万元
王焘 王万元
摘 要:该文从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的策略与成效,分析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应考虑资源整合修复,通过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河道防护林修复、村庄绿化修复等措施促进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确保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136-03
赤水河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闻名全国,被誉为“英雄河”;沿线造就了茅台、郎酒、习酒、董酒等知名白酒品牌,被称为“美酒河”;流域内广泛分布着峡谷、桫椤、瀑布、丹霞、竹海等自然美景,又被赞为“美景河”“生态河”;是我国长江流域唯一一条干流未建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1]。
1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概况
赤水河流域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彪水岩,经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km,云南段干流97km、一级支流142.8km、二级支流84.9km。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涉及镇雄、威信两县赤水河流域,面积1942.16km2。其中,镇雄县1413.86km2、威信县478.05km2。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平均降雨日数220d左右,水面蒸发量780mm,陆面蒸发量400mm,流域平均径流650mm,流域内年平均气温13.0℃,属“气候湿润区”和“雨量适中区”。汛期5—10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7.6%,径流量占75%。赤水河流域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光能可利用率不高[2]。
2 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2.1 污染源及排污状况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有非煤矿山、煤矿等主要工矿企业60多家,流域污水源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养殖场排放的污水。流域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21家,主要为生猪养殖[3]。
2.2 水环境质量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设有常规监测断面8个,有6个为Ⅱ~Ⅲ类水质。赤水河干流水质总体较好,出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区域内现已禁止新建采石厂、电站、煤矿和其他矿产采选类等易造成水体污染的项目和破坏地貌、生态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活动。
2.3 大气环境质量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开展监测的镇雄县、威信县城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021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实现“量化”突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实现6个参数(SO2、NOX、CO2、O3、PM10、PM2.5)直联直传,镇雄和威信2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0。
2.4 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森林面积62720.76hm2,森林覆盖率32.29%。其中,赤水河流域(镇雄县)森林面积38778.37hm2,森林覆盖率26.81%;赤水河流域(威信县)森林面积23942.39hm2,森林覆盖率48.32%。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植被可划分为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人工林等6个主要植被类型。植被资源种类繁多,有100科583种植物,有树蕨、珙桐、秃杉、水杉等数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盛产竹笋、蕨菜、香椿、天麻、竹荪、香菌、淫羊藿、百合、三七、重楼等多种林业产品及野生中药材。
2.5 生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性:流域内植物区系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植物多样性特色分明,古老、特有植物繁多,野生动物150多种,拥有长江上游稀有、特有鱼类17种;物种珍稀性:流域过渡性的生境特征、温润的气候条件和较少的人为干扰成为多种珍稀生物资源重要避难所;物种代表性:赤水河干流和多数二级支流至今仍保持与长江的自然沟通,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或产卵场所,决定了赤水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承载压力大,造林绿化管护任务重、难度大 镇雄和威信2县曾经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乌蒙山集中连片重点地区。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非林地面积为97620.52hm2,国土面积流域占比50.26%。据2019年底统计,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高达525人/km2,是昭通市全市人口密度273人/km2的近2倍,是云南省全省人口密度的4倍多。流域内25°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超过50%,人地矛盾突出,加之较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承载负荷重,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管护面临的压力非常大。造林地块除面临人为活动高频度干扰之外,又部分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作业环境差,管护难度大。
3.2 生态本底脆弱,林地退化风险加剧 流域源头区地貌整体上以中山峡谷为主,石灰岩溶面积分布较广,历史上土地耕种开发程度高,石漠化土地问题突出,生态本底脆弱。据统计,流域内石漠化倾向严重,石漠化面积约2508km2,占总面积的32.13%,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国土面积的55.06%。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呈现出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抵御干扰能力弱、空间转移能力强等系列特征。大部分群落处于植被演替的初始阶段,抗逆性弱,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极易对其造成破坏,导致植被退化。
3.3 经济发展滞后影响生态建设速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镇雄和威信2县曾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十三五”末实现脱贫,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重。产业发展面临规模小、层次低、结构单一、实力不强等问题,农林特产品缺乏知名品牌,文旅资源尚未得到有利转好。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加强,地方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仍然是基本区情。流域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矛盾仍然存在,地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這也严重制约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建设速度。
3.4 国土绿化任务艰巨,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大 根据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数据汇总,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国土面积194216.13hm2,林地面积96595.62hm2,森林覆盖率仅为32.29%,森林覆盖率极低,灌木林地面积比重大,林分质量差,生态服务功能极低,需要造林绿化和提升森林质量的国土空间大,与之存在突出矛盾的开展国土绿化空间大,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国家补助造林及省、市、县自筹资金建设远远满足不了中央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的高标准建设要求。
4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修复策略
4.1 人工造林 以赤水河源头为核心,赤水河主要干流为重点,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重点布局在赤水河流域内的镇雄县、威信县。建设地点位于赤水河流域内9个乡镇,其中:镇雄县涉及赤水源镇、果珠彝族乡、大湾镇、花朗乡、以勒镇、坡头镇等6个乡镇;威信涉及扎西镇、水田镇、双河乡等3个乡镇。树种主要选择常绿乔木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混交,营造混交林,与原有灌木林形成立体结构,恢复流域内地带性森林顶级群落,新增森林面积4600hm2以上,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森林覆盖率提升0.4个点,治理典型石漠化土地1466.67hm2,森林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上游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4]。
4.2 退化林修复 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区的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300hm2,建设地点为镇雄县流域内6个乡镇,实现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退化林基本全部修复,原有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显著增强。
4.3 建设河道防护林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源头区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河流岸线建设生态防护林带534.74km,造林树种为竹、垂柳、柳杉、大叶女贞、碧桃、香樟、云南樱花、紫荆、红叶石楠等。竹类主要选用目前在当地已适用推广的楠竹、斑竹、慈竹、金竹、方竹、白夹竹,全面修复和提升赤水河(云南段)河流岸线生态缓冲和防护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水入河,丰富河流岸线生物多样性,调整区域林草结构。
4.4 加强村庄绿化 村庄绿化重点涉及流域内2个县、7个乡镇(镇雄县4个乡镇、威信县3个乡镇)、32村社区(镇雄县19个村、镇雄县13个村),新增村庄绿化12.20万株,树种具体选择防护功能好、观赏效果佳、树型优美,具有彩叶、观花、芳香等特性的骨干树种,乔木可选择八月桂、小叶香楠、香樟、云南樟、桢楠、清香木、广玉兰、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紫薇、云南樱花、碧桃、乐昌含笑、银杏、贴梗海棠等绿化树种,也可以种植枇杷、石榴、樱桃、李、梨等经济树种;灌木选择清香木、山茶、海栀子、十大功劳、小叶女贞、金丝桃、杜鹃、南天竹、海桐;藤本选择爬山虎、蔷薇;竹类选择金竹、南竹;草本选择麦冬、红丝草。有效改善乌蒙山革命老区重点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总量和质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及独具特色的森林村庄及森林人家。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5.1.1 固碳释氧 首先,植物能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据现有研究模型测算,林木每增加蓄积量1m3,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1.83t,同时释放氧气1.62t。按我国森林年均生长量增加0.28m3/hm2计算,新增4894.4hm2的森林面积,林木成林后可年新增释放氧气0.22万t、吸收二氧化碳0.25万t,可有效维持城乡空气的清新。
5.1.2 涵养水源 通过实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修复,增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森林的蓄水功能是通过森林土壤来实现的,地上部分的林冠和地表的腐殖质、土壤起着巨大缓冲地表径流的作用和蓄水作用。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分析,营造1hm2林地,标准林分一般可增加蓄水量300m3。项目建成后,按标准林分40%计算,年增加蓄水量58.7万m3。
5.1.3 固土保肥 通过本项目实施植被恢复措施,能有效控制高陡边坡发生垮塌及泥石流的发生,能有效保护下游农田,控制区内水土流失。根据测定资料,标准林分平均每年保土30t/hm2,建成后的4666.67hm2林地按标准40%计算,可减少水土流失5.92万t。
5.2 社会经济效益
5.2.1 带动群众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生态修复完成后,可以增加当地百姓务工收入。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因苗木种植、种苗培育、运输等需大量劳动力,可增加临时性就业岗位并提高当地务工人员收入,修复后管护期为3年,需要大量的劳力对造林工程实施浇水、抚育、病虫害防治等任务,可以通过聘请农村剩余劳动力完成造林管护后续工作,就近务工也是为增加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据统计,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河道防护林、村庄绿化等大约需要150万个工日,按每年250个工作日计算,项目建设期间共需要0.6万个劳动力。建成后,每年需要进行护林、抚育、管护等约需要7.5万个工日,按年工作日250d计,每年可直接安置约0.03万个劳动就业岗位。
5.2.2 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修复后,将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从而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群众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项目建设将提高对区内居民的生态环境建设法制教育,提高区域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 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建议
6.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环境保护。通过开展生态公民培养来传播公民生态知识,规范公民生态行为[5]。
6.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付出者得利,让享用者出钱。在给予区域性补偿的前提下,对当地耗水和高排放企业收取生态资源费,可采用税费形式按比例收取,以生态效益补偿形式直补到人,并引入第三方效益评估機制,真正通过生态补偿巩固生态修复成果[6]。
6.3 以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结合流域工业化发展特点,加快转变传统农业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上游区域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将赤水河流域内的生态产品做好推介,提高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加社区在利用生态发展经济方面的动力。推动流域内绿色食品的生态认证,向市场提供高端产品,鼓励民众绿色经营,充分利用网商等现代手段,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同流域生态产品。推动生态家园理念,增强村落生态自净能力,实现垃圾、污水等废物内循环,以品牌和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6.4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继续加大执法力度,运用好林业“六个严禁”和环保“六个一律”行动,加大对违排的查处,规范排放标准。第一,因地制宜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引导村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河边生物隔离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二,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作,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力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第三,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划定畜禽禁养红线,规范规模养殖场(户)布局,抓好养殖场(户)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7]。
6.5 严格控制影响环境的工程项目 有些项目表面上看是清洁环保的,但事实上却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如在赤水河上游地区普遍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范围的植被破坏和土地扰动,类似项目应该严格禁止再建设。
参考文献
[1]翟红娟,邱凉.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8):38-40.
[2]任曉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97-102.
[3]周玮.赤水河流域贵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3(14):120-123.
[4]朱仕荣,储小院,张光元,等.云南省昭通市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2年)[Z].2021.
[5]黄真理.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4):332-339.
[6]陈蕾,邱凉,翟红娟.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2):67-70.
[7]冉景丞,蒙文萍.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策略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2018,46(1):54-60.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