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评价研究
2022-06-29荣浩
荣 浩
(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业因其具有的产业关联强、劳动力吸纳广、环境友好等特点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就业机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增收致富、精准扶贫开展等方面已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发展理念下,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实践发现:在推动各地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利益格局失衡、参与机会不均等若干包容性不强的发展隐患。因此,在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同时,如何不断促进乡村社区实现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的机会均等、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这与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其发展成效直接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包容性发展理念自世界银行于1990年最早提出,其内涵经历了“亲贫式增长—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的演化过程。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扶贫旅游领域和无障碍旅游领域。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包容性发展内涵、旅游扶贫、旅游均衡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房地产等旅游发展问题。本文在梳理包容性发展的已有文献基础上,尝试依据构建的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精准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社会包容性“实然”状态及影响因素,探索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以及乡村旅游高质量“应然”发展的实现路径。
2、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包容性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成果要为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关注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经济的机会,强调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要素。因此,本研究借鉴已有旅游包容性发展评价研究成果,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角度从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3个维度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出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评价理论模型。研究假设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3个潜在变量,为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受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数量、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增长速度、乡村消费物价水平等3个观测变量影响;成果共享受乡村居民收入公平、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认同传承等5个观测变量影响;机会均等受乡村旅游参与能力提升、乡村旅游就业机会提供、乡村旅游前景、乡村居民社会交往拓展等4个观测变量影响。
3.实证研究
3.1 实证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区域为广东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佛山市杏坛镇逢简村、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等地。三地均位于珠三角,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利益分配、参与机会等包容性发展问题,在珠三角地区中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故选择其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区域。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发放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课题组先根据上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进行问卷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统计特征、经济增长感知部分、成果共享感知部分、机会均等感知部分等4个部分。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以当地乡村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正式问卷300份,回收29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78份。
3.3 模型检验
(1)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得到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3个维度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分别为0.736、0.751、0.804、0.726,均符合信度系数大于0.7的要求,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利用AMO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得到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各维度AVE值分别为0.572、0.531、0.568、0.523,均符合大于0.5的效度要求,体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2)适配度检验
为检验模型拟合效果,测算得到卡方自由度之比CMIN/DF=1.568<3,其中CMIN为91.57,DF为58.38。同时,为检验模型适配度,测算得到适配度指数(GFI)、调整的适配度指数(AGFI)、正规适配指数(NFI)、增值适配指数(IFI)均大于0.8,渐进残差均方根(RMSEA)为0.05,小于0.8。
(3)路径系数分析
为检验两变量间是否关系显著,将结构方程模型修正以及标准化后,得到变量间路径系数的模拟结果。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与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水平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5、0.68、0.63,均大于0.5,表明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能反映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水平。以此类推,观测变量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数量、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增长速度、乡村消费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2、0.67、0.58;观测变量乡村居民收入公平、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认同传承与成果共享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6、0.75、0.71、0.53、0.54;观测变量乡村旅游参与能力提升、乡村旅游就业机会提供、乡村旅游前景、乡村居民社会交往拓展与机会均等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8、0.65、0.54、0.52。根据当路径系数大于0.5时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能达到大效果的判断标准,说明各个观测变量能分别对应反映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等维度情况。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图1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水平评价结构方程模拟结果及指标权重值
3.5 评价结果
本研究依据上述计算公式,将通过问卷数据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得分的均值代入测算,得到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水平为3.06。各个维度绩效分别为:经济增长3.14;成果共享2.92;机会均等2.73。从整体情况来看,案例地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从分维度来看,经济增长分值最高,反映出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下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得到拓宽,农民因参与乡村旅游切实实现了增收创收,为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成果共享分值列在第二位,反映在成果共享方面在乡村旅游带动下乡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质量、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认同传承等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但在乡村居民收入公平实现上仍是乡村旅游包容性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机会均等分值位于第三,说明该问题是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参与乡村旅游能力提升、乡村旅游劳动性就业机会、乡村居民社会交往拓展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角度从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对案例地的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及分维度情况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乡村旅游经济包容性发展整体水平尚可,分维度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对此,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升:
4.1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一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依托当地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实施差异化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饮食文化等地方特色,不断丰富当地乡村旅游产品种类,着力提高当地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娱乐性和文化性。二是以旅游全要素覆盖为目标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全过程、全时空需求。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仍然以“游”“吃”为主,难以真正留住游客的问题,各地乡村旅游发展亟需向“住”“娱”“购”方面延伸,通过特色民宿、特色文化活动、特色娱乐活动、特色旅游商品等方面建设为游客在当地能做到“白天游吃、晚上住娱、离开时购”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在内全产业链支持。三是以“旅游+”引领产业融合,推进农旅、林旅、文旅等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旅游+”思维,发挥“旅游+”功能,以“旅游+农业”“旅游+渔业”“旅游+林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把当地传统农(渔)业发展成为休闲农(渔)业、创意农(渔)业、文化农(渔)业、科普农(渔)业等,并依托农副产品深加工、乡村手工艺制作等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4.2 加快乡村整体环境建设,使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一是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移民、水利、环保等资金,提升重点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条件,以点带面,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项目投资商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实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在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属性,全方位统筹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出台有关生态保护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生态产品开发,充分依靠市场化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创新发展。在乡村旅游生态产品开发中,可通过绿色循环种植、生态养殖的技术支持、农产品和渔产品文创开发的智力支持等方式鼓励村民以自愿的方式携自家土地、房屋、渔塘加入乡村生态保护计划,实现农田、渔塘与种植方式、养殖方式的生态改良,并依托乡村旅游实现高附加值的体验经济。
4.3 加强乡村人才就业建设,使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机会体现均等
一是加大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提高乡村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依托文旅等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接待服务技能、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知识、服务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二是引导支持乡村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扩大乡村旅游就业渠道。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鼓励农民参与农家乐接待、旅游演出等劳动性就业,引导乡村旅游创业就业,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空间,吸引旅游人才返乡创业。三是加强各类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部资源与乡村旅游的对接。整合农业技术、策划宣传、电子商务等外部资源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助力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资源挖掘、旅游服务、商品销售、宣传推介等问题,为乡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平利用外部资源的社会交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