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冲突调适行为研究
——以上海革新村为例
2022-06-29欧阳慕莹OUYANGMuyingZHANGLin
■ 欧阳慕莹 OU YANG Muying 张 琳 ZHANG Lin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建筑遗产最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具有高度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欣赏、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1]。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在为传统村落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增强文化沟通的同时,也使得村落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发生改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村落空间使用主体由居民转变为居游共生,空间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商业、游憩和居住混合。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和群体活动特征的差异性将导致居游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空间冲突[2],这是传统村落旅游业扩张的必然结果,是各主体利益诉求矛盾的空间外在化表现,强调了“空间竞争、矛盾、不协调、不和谐的空间关系”[3],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4]。另一方面,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作用于旅游地居民的感官,会影响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综合感知,进而作用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居民积极的态度与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正向效应[5-6],因此,研究居民的心理感知有助于了解其对旅游影响的认知程度[7]。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居民旅游发展态度[8]、行为模式[9-10]、参与行为[11-12]、环境友好行为[13-17]和主客交往行为为主[18-20]。本文将以传统村落居民的心理感知为切入点,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冲突调适态度和冲突调适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研究理论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依据
1.1.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和互动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满足[21]。在20 世纪90 年代,社会交换理论被运用于旅游影响的相关研究。Allen 和Butl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感知越强烈,则越支持旅游发展和旅游政策的实施。Perdue 等人的研究指出,居民为旅游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源,以期获得期望的报酬,解释了居民个人获利与居民的旅游经济影响感知之间的关系[22]。旅游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资源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居民可能通过物质、社会或心理层面的获益,对旅游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从而支持旅游发展。
1.1.2 “认知—情感—行为”理论
Wilkie 提出,人类行为是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刺激协同作用的结果[5]。Westbrook 等学者认为人类行为的转变包含“认知—情感—行为”3个阶段,即:外部刺激引发情感,情感促使行为的产生[6],认知直接作用于情感,并且对行为也有间接作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感知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后果[23]。可见,感知对于态度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直接影响行为,又能够通过态度间接对行为产生影响。
1.1.3 调适理论
调适是人们在一定冲突情境下,为降低压力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而自发适应的状态或过程(Fleming)[24]。在冲突情境下,利益双方为避免公开的敌意,也为了在经济、社会或心理上获得某种补偿性利益而作出调适行为,以缓解负面影响、保证个人体验的舒适。调适行为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保证个体在拥挤的旅游地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游憩满意度。人的认知调适和行为调适是学者主要的关注点。目前,国内外关于调适的相关研究多以游客为主要研究群体,尚无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调适态度和行为的研究成果。
1.2 研究假设
1.2.1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冲突调适态度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居民的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对态度有正向作用,而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对态度有负向作用[25-26]。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表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态度有显著影响。其中,H1-1表示居民经济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2表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3表示居民空间环境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1.2.2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冲突调适行为的关系
旅游心理学指出,情感与行为属于前因后果关系,情感对人的行为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动机、活动效率、人际关系等方面[27-29]。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表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H2-1表示居民经济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2-2表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2-3表示居民空间环境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1.2.3 居民冲突调适行为与调适态度的关系
行为倾向是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采取的预备反应,具有准备性质,居民的感知影响居民行为[30-31];此外,道德意识[32]和生活习惯[33]等主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为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表示居民冲突调适态度对调适行为有显著影响。
根据研究假设,可得出结构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冲突调适态度-冲突调适行为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革新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中部东侧,村域面积约237 hm2。全村共14 个村民小组,本次研究的召稼楼古镇主要位于革新村十三组区域内,占地面积约7.6 hm2。革新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特征,是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其街河相依、网状交织,刘家河、东小港等河流交错其间;被河道分割的小块坊里之间有小桥相连,桥的大小和形式各不相同;众多巷道与主要街道垂直相交,并引入街坊内部,形成鱼骨状的街巷体系;商铺、酒店、农家乐与桥梁、雨廊、戏台、亭子互相杂糅,形成连续的空间格局;此外,其公共空间可分为公共建筑空间、街巷空间、水系空间、广场空间和入口空间等(图2、3)。
图2 召稼楼古镇平面图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召稼楼古镇成为上海热门的旅游景点,并于2015 年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对召稼楼古镇公共空间的影响也逐步显现。2019 年,召稼楼年均接待游客量为420 万人次,在高峰日,游客超过1 万人次,为当地居民的5倍之多。位于古镇十字主街的多数宅院转变为底商,置入了大量以美食特产为主的商业;古镇北门被规划为集散的出入口,滨水码头和穿插于街巷中的广场空间主要承担休憩功能。游客的大量涌入占据了居民的居住、生活、集市和社交空间,对居民产生挤出效应[34],影响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认知,从而对古镇的空间冲突现状采取回避态度,降低了居民使用古镇空间的积极性。
2.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2.2.1 问卷设计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行为的研究和调适理论相关研究,以及案例地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问卷题项包含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含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常住人口、居住时长、居住地点和去古镇活动的主要目的;第二部分共有18 个题项,主要包含居民正向经济影响感知、正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负向空间环境影响感知、冲突调适态度及调适行为五大因素(表1)。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测量方法,将题项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中立”“不赞同”“非常不赞同”5 个等级,并分别赋值5~1,以期全面了解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行为情况。
表1 居民问卷测量变量表
图3 召稼楼古镇公共空间分布图
2.2.2 数据收集
将村落的入口空间、街巷空间、停车场、菜场、滨水空间、戏台以及历史建筑、公共绿地等居民集中的地方作为主要调查地点。调研时间为2021 年4 月和2021 年10 月,共计发放问卷250 份,回收率100%。经过数据清洗,最终获得完整有效的问卷共计226 份,有效回收率为90.4%。根据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要求,问卷数应达到变量的10 倍以上。本次问卷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的感知变量共计18 个,故本调研的有效样本满足研究的问卷数要求。
2.2.3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在受访居民中,男性受访者数量占57.1%,女性占42.9%;受访者以中老年为主,40 岁以上人数占样本总数的80%;文化程度偏中低水平,高中及以下占样本总数的76%。在职业构成中,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居民相对较多(28.3%),其次是离退休人员(27.9%)和个体经营户(21.7%),还有部分从事农业(14.6%)。居民家庭年收入呈两级分化的现象,其中,年收入在10 万元以上的家庭位居首列(28.3%);而家庭年收入在3 万元以下的排第二位(22.6%)。半数以上居民居住时间超过20 年(62.8%),其次是居住时间低于5年的居民(19.5%);大部分家庭常住人口在2~ 5 人(69.9%),独居居民相对较少(7.5%)。来自革新村其他村组的居民最多(44.2%),而来自周边村镇的居民和居住在召稼楼古镇内部的居民数量占比相近(分别为28.8%和27.0%);且主要活动为在古镇工作、散步和购物,分别占25.9%、23.9% 和22.9%。由此可见,受访居民随机性较为理想,适合进行下一步分析。
2.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在空间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各变量样本均值在3.22~ 3.67 之间,赞成率在41.2%~ 63.7%之间,说明居民对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空间环境影响有明显感知,街巷交通不畅、广场拥挤是被感知到的主要冲突问题。
(2)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各变量均值在3.42~ 3.62 之间,赞成率在48.7%~ 67.3%之间,说明居民对当地的正向经济影响感知较为明显。其中,居民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是旅游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与就业机会。该项的标准差值相对偏大,说明居民对该项的感知呈两级分化现象。
(3)在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程度不一。其中,文物保护和体现当地生活氛围两方面的赞成率较高,而民俗文化保护的赞成率相对较低。
(4)在冲突调适态度方面,居民在面临空间冲突的情形下仍采取旅游发展支持度调适和游客欢迎度调适的赞成率较高,而满意度的调适评价相对较低。这说明整体而言,居民对古镇的空间冲突有着较高容忍度。在旅游发展对古镇空间环境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仍保持积极的支持度以及对游客的欢迎度。
(5)在冲突调适行为方面,受访居民在面临空间冲突时,最倾向于采取“适当的时候使用公共空间”的调适行为。结合问卷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受访居民中在古镇活动频率较高,主要活动形式有工作、散步和购物等,可见古镇空间对于居民日常活动的必要性。居民在感知到空间冲突的情况下,仍有使用公共空间的行为意向。此外,居民对采取“适当时候与游客交往”调适行为的赞成率相对较低,说明居民的主客交往意愿有待提高。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信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 软件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效度分析(表2)。结果表明,居民数据KMO 值为0.885 >0.7(标准值);且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的显著性为0<0.01(最大标准值)[35],说明统计数据效度良好(表2)。
表2 KMO 样本测度结果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通过检验组合信度(CR)和平均抽取变异度(AVE)进行检验。从标准化路径系数来看,各可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在0.658~0.766 之间,均达到了0.5~0.95 的标准,说明模型适配度良好;从模型结构效度检验指标来看,平均抽取变异度(AVE)均达到了0.5 及以上标准。整体来说,模型变量的收敛效度良好,适合进行进一步分析。
3.2 模型拟合度检验
根据数据模型拟合度分析,除RMR、AGFI和RFI低于相应标准外,其余数据均达到理想值,因此进行结构模型的修正。根据AMOS 26.0 软件计算得出的修正指标数值,观测变量V2和V9之间残差修正指数较高,两个变量分别为经济影响因子中的“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的个人收入与就业机会”和空间环境影响因子中的“旅游使广场空间变得拥挤”。大量研究表明,假设二者的共变关系是合理的,则增设e2和e9两个残差之间的关联路径,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指数见表3。
表3 修正前后的居民数据模型拟合度指数对照表
3.3 模型分析结果
在通过初步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拟合度检验和模型修正后,居民结构方程模型的最终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结构模型检验结果图
(1)在居民冲突调适态度的影响因素中,居民经济影响感知(标准化系数0.61)和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标准化系数0.35)对居民冲突调适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空间环境影响感知(标准化系数-0.34)对居民冲突调适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预先假设H1-1、H1-2、H1-3均成立。
(2)在居民冲突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居民经济影响感知对居民冲突调适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系数0.50);居民空间环境影响感知对居民冲突调适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标准化系数-0.35);而居民社会文化感知对居民冲突调适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预先假设H2-1、H2-3成立,H2-2不成立。
(3)居民冲突调适态度对居民冲突调适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系数0.628),说明预先假设H3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空间环境问题被居民普遍感知。在存在空间冲突的情境下,居民旅游经济获益和社会文化获益程度越高,越是对旅游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旅游对古镇空间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在3个影响因子的作用关系中,经济影响感知对居民冲突调适态度的影响作用最大;经济获益与空间环境是影响居民冲突调适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冲突调适行为在统计意义上无显著影响。此外,居民的冲突调适态度显著正向影响调适行为。因此,提升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能够促进居民适当、适时地使用公共空间,实现居游和谐共处。结合研究内容,本文从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和提升居民心理感知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1 合理规划公共空间
在物质空间层面,应对主要空间环境问题进行调控,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空间。①可通过人群疏导、业态调整和街巷空间优化等方式缓解街巷空间的交通压力;② 通过景观设计和空间功能划分的方式引导空间分区,并通过增设休憩设施、景观绿化和地面铺装对空间进行动静分离,解决广场空间拥挤的问题;③增设卫生服务设施,加强卫生环境监管,提高人群环保意识,将声音型的旅游活动引导到与居民生活空间无交集的区域,并合理布局服务于居民的生活与休闲场所,保持居民的宁静生活氛围;④ 完善入口广场空间、广场空间等区域的基础设施,增设休息座椅、就餐点和街旁绿化,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
4.2 提升居民心理感知
在心理感知层面,应加强居民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感知,从而提升居民积极的冲突调适态度,实施冲突调适行为。
(1)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建议增强居民旅游发展参与动力,培养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满足居民对经济利益的诉求,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带给居民满足感,使居民在面临空间冲突时,有更自主的调解行为;促进居民经济增收,实现旅游项目的多元发展,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并支持居民经营有当地特色的商业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能力,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游客的游览需求。
(2)在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方面,建议树立居民文化保护观,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目前,古镇大量而密集的游客、单一的游览形式、有限的公共空间加剧了空间冲突现象,建议将传统宅院功能与展馆、民俗工坊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古镇的文化氛围,使各空间节点均衡发展。另外,古镇居民多以零售、安保和保洁为主要工作,而从事习俗展演、工艺展示的居民甚少,使得居民的文化事业参与度不高,对文化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不够,成为古镇缺乏文化氛围、吸引力不足的又一因素。因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定期组织文化展演活动、提供居民文化事业就业机会、鼓励居民自发展示民俗文化等形式来提高居民文化事业参与度,传播古镇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