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分析
2022-06-29许亚楠
许亚楠
摘 要:在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投入到了临床使用,因此做好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旨在不断完善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相关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愈发趋于现代化,而医疗设备作为临床科室治疗工作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在诊疗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医疗设备还是医院重要的固定资产,其运行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医院经济管理效益,因此,保证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是推动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未来发展阶段,既需要保证医院管理的现代化、集成化、信息化发展,又需要加强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这也是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设备故障的维修效率低
在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科室选择购买进口设备,但若不购买这些大型进口设备相关的维修权限,就会使得科室无法进入维修系统查看相关信息,而医院维修人员也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处理各种设备故障问题。与此同时,医院现有的工程师也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厂家培训,因此很难应付复杂的设备故障问题。最重要的是,大多进口设备的配件只能通过厂家专门订购,而选用替代配件或二手配件就无法保证后续的设备运行质量和故障维修质量,这也是导致院内维修工程师难以顺利完成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效率普遍会受到院内工程师的技术水平、配件购买难易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设备管理部门必须从现实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提高设备维修质量的可行策略。
1.2 使用科室缺乏维护设备的意识
由于大部分科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都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错误思想,甚至片面性地认为使用部门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即可,无需了解设备维修养护相关内容,从而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忽视操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也并未对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养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医院维修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医疗设备故障问题,但其对设备的使用时间远不如科室操作人员使用的时间。与此同时,现代医疗设备对使用环境、电气检测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多参数监护仪都需要处于干燥整洁的使用环境,在保证其所处环境的稳定性的同时,还需要避免外在影响因素干扰仪器检测参数的准确性。例如,肌电图仪需要配备符合要求的不间断电源,并将屏蔽地线接到真实地线上,以此满足电气屏蔽的实际要求。与此同时,使用CT、MRI等大型放射设备时,还需要保证机房屏蔽达到基本的设备使用要求,禁止其周边出现建筑工地或其他电磁、电气干扰等影响因素。
2 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2.1 建立全新的质量控制体系
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和质量控制时,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研究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意义,将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处理的同时,还是要确保其满足质量控制指标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列举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医疗设备使用要素与医疗设备维修和质量控制相结合后的指标对应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完善的设备使用临床质量控制制度。与此同时,根据医疗设备管理流程,在医疗设备采购、使用前的自检环节中,还需要检查医疗设备资质审核与采购渠道的规范性,以此建立可追溯的管理机制。目前大多医疗设备中配置的二维码扫描都能达到这一管理要求,因此在做好医疗设备扫描识别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在管理环节完善医疗设备追溯机制。在采购阶段进行服务谈判时,还可以从医疗设备培训、维修、质量控制等多个角度着手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项目,以此有效控制医疗设备管理风险。在医疗设备配置环节,既需要实时监测检修设备的同步性,又需要将医疗设备相关的配套监测检修系统纳入到医疗设备购置方案,以此有效控制后续可能产生的设备购置风险。例如,不同医疗设备类型和监测检修设备都存在系统上的一致性,而开源式监测检修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极容易出现诊断误差或维修精度失调等方面的问题。
2.2 采取预防为主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在现代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管理理念,并在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吸取曾经积累的管理经验,真正将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客观分析传统醫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去除不符合现代医疗设备管理标准的落后观念,同时重新梳理管理缺陷以及具有价值的先进性管理经验,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构建以预防性维修经验和质量控制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在现代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全方位评估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一旦发现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变快,就需要立即在使用阶段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有效控制医疗设备内部的资源损耗。例如,结合医疗设备的维修需求和质量控制指标,不断完善维修任务、评估维修情况、记录维修工艺使用效果,一旦发现维修后的设备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则需要立即整改医疗设备维修工艺,并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专业化评估。
2.3 完善数字设备关联管理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医疗领域大体实现了办公信息化、诊断信息化、医疗服务信息化改革。但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除了管理记录的信息化改革之外,还需要注重数字设备关联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于此,在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应将重心放在数字设备关联管理工作的落实上,并在各个环节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的质控管理水平。例如,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以医疗设备的紧急响应为首要目标,积极与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共同评估与处理医疗设备故障问题,以免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时间延迟,导致医疗设备维修和质量控制管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时效性。
结语
实际上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对象原本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仅依靠某个部门很难满足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管理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既需要对设备本身进行维修质量控制管理,又需要对使用科室进行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与此同时,设备管理部门还需要重点关注设备维护、维修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要求科室协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做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以此达到最大化的医疗设备维修效益,切实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庆龙.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结合与应用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56(09):90-91.
[2]苏梅琴.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 (08):66-68.
[3]崔骊,罗春怡,王阳,杨静,云庆辉.医疗设备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J].医疗装备,2021,34(15):74-76.
[4]应晓飞,吴悦. 关于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结合与应用[J]. 工程技术与管理,2021,5(18).
[5]邱丹.关于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创新的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