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现实意义、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
2022-06-28刘小慧
米 玲,陈 蒙,刘小慧
(1.河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2.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聚焦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将对于全面脱贫攻坚战之后的农村发展制定新的任务和目标。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乡村振兴列为“十四五”远景规划重点,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兴,则乡村兴。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民的发展进步主要依赖于继续教育的推动。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技术水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有效快捷的方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从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对继续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探讨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意义、发展困境以及完善策略对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经济学家重点关注教育在人力资本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行深入研究。其中,较为著名的成果是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阐释继续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增长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首次提出文化资本概念,将其进一步深化为社会各阶层及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技能、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个人教养等内容。[2]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教育能够实现这种经济转换,布迪厄认为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再生产,[3]实现文化资本的积累,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化水平,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农民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乡村地区普及继续教育的范围,影响农民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因此,文化资本理论为继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4]现在的经济发展不能只依靠自然资源和个人的体力劳动,而要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更多替代其他生产要素,能够给个体带来经济收益。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低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教育是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必须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建设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增强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此,舒尔茨人力资本的思想对继续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增长具有理论意义。
二、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后期的人力资本投资,继续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需要乡村人才,人才的振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推进程度。
(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农民长期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耕种经验,然而,一旦天气异常或者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再按照过往经验去进行生产,难以有效、系统地处理异常情况,不能科学估测农业市场行情,不合理的种植也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因此,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系统学习知识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继续教育针对人群的特殊性,对农民进行定向培养,由传统的普通教育转为有针对性、符合个体发展需求和职业需要的培养,例如通过企业经营、电商等基础理论的学习,能够简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捕捉最新的市场动态,优化生产方向,提高产品价值,拓宽销售渠道,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短期内可以得到经济效益,实用性和落地性强。继续教育也可以利用高校优质的资源,对农民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理论传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一定数量的乡村人力资源,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存量基础。
(二)促进农村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教育加速农民向现代化靠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符合时代的要求,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是拉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杠杆,是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5]合理利用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继续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是现代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现代农业构建的路径和核心是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6]因此,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素质、能力、技术,实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7]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科技素质,本身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生产者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长期以来,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地区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继续教育让原本滞留在农村的部分劳动力获得相应的生存发展技能,在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获得更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增加自身收入。继续教育的滞后期较短,其价值很快会反映在工作效率与工资水平上。研究发现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国家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越快、经济创新能力越强、生产率越高,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稳步提高的能力越强。此外,继续教育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继续教育促进终身学习思想的形成,农民意识到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培养,农民素质整体提高,下一代创业就业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虽然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有很多,但教育的意义是最大的,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乡村人才,可以大力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逐渐弱化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加快人才回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这为继续教育推动农村地区人才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继续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性人才,使其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技能,深入学习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体技术知识,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2020年,返乡创业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左右,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2021年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拥有高素质农民1,700万人,实施的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培养行动培训1.5万人,对支撑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继续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地区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一)继续教育投入主体一元化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农村继续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绩目标,往往优先将经费用于投资少,回报快的事业,政府在资源分配上更多偏向城市,不利于农村继续教育的发展。[8]此外,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对继续教育的投资贡献率很低,政府并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9]企业行业等由于缺少相应的约束和权益界定机制,进一步抑制了参与投资的积极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最大,为79.81%,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投入和事业收入支出比例分别为0.44%、0.2%和17.39%。教育投入渠道和主体较为单一,农村继续教育办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继续教育发展基本条件难以满足
足够的教育经费是农村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村地区继续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教育支出额逐年增长,教育支出比例却呈逐年递减趋势,保持在14%-15%,这说明教育支出每年都是相对稳定的,且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农村技工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不足,五年的平均支出额为3,113,955.18万元,虽然数量和趋势都在上升,但其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不到0.1%,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支出差距明显。2019年,农村成人小学和成人中学的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39.7万元和73,027.5万元,支出比例同样很低。在成人教育中,成人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最大,为0.32%,成人中专学校为0.21%,其余类型成人学校或培训学校的教育支出比例都很低。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证继续教育发展所需的配套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等基础条件的完备,削弱了农村人才培养的力度,影响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
图1 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及其占比情况
图2 农村技工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及占比情况
(三)乡村人才培育管理欠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需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人才培育没有形成先进性和系统性的机制,没有结合不同农村的现实情况实施相应的措施,固定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民不同的需求,缺乏针对性、明确性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模式规范,难以培养真正的新型乡村人才。[10]乡村人才培育管理缺乏有效性,使得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水平较低,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从人口核心素质指标受教育程度构成来看,农民存在文化教育指数和技能素质偏低的问题。[11]根据最新的农业人口普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1,289万人,农业经营单位生产经营人员为1,092万人。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仅为8.3%,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员占比最大,为48.2%。2019年,根据对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的统计,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仅为13.2%。人才培育机制缺失,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低,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的增长。
图3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例
(四)人力资本科技信息化配置效率低
信息技术加快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有利于农村人才自由转移。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对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网络通信有明显发展,但是没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得人力资本的信息化配置低,区域、行业之间的联系弱,降低了人才的使用效率。继续教育促使农民掌握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从而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然而大多数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没有意识到教育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从图4可以看出,虽然农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逐年递增,从2015年的969.3元增加到2019年的1,481.8元,但支出比例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份额较小,而农民的主要消费支出集中于衣、食两个方面。人力资源信息化效率低以及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使得农业科技发展受阻,影响现代化要素引进,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图4 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占比
四、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
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基于此,需要培养大量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致力于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各种困境,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加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村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缺乏资金的支持难以达到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与要求。继续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对继续教育予以重视,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提供完备的教学配套设施,为农村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继续教育发展差距。同时,还应该鼓励形成多元的资金投入渠道,提倡和支持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此外,通过行业企业参与生产实习、职业培训、资格认定等方式,有效促进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最后,继续教育要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构建适应现代乡村发展的办学模式,激发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继续教育的积极发展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积极推动继续教育与多种外部力量有机结合,融入到企业和行业的员工培训和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积极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加速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农村继续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凝聚社会各主体的力量,致力于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二)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乡村人才的培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一环,继续教育对农民的培育要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地区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育模式。首先,发挥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农民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最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能够进一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人才培育效率。因此,要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提高他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掌握利用当地的农村现有劳动力资源培养的技术、经营等才能。此外,大力培育各种能工巧匠、技术型以及精通理论知识的人才,形成多种形式的帮扶小组,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有需要的农民,传授他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与先进知识,共同推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农业相适应。最后,加大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育。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将互联网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学习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拓宽农民个体的知识储备,强化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才使用率,积极运用多媒体数据平台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育效果,推动农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三)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还存在乡村继续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需根据农村各地区人才发展情况建设师资队伍。农村继续教育的灵活性较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聘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号召和吸引更多中青年教师、专家等高素质专职教师群体来到乡村,并发动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级力量组建专职队伍,为建设乡村提供保障和优惠政策,尤其加大对西部偏远和落后地区的扶持,扩大农村本地师资队伍,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聘用当地一些有技术、有经验、有声望的能人和了解农村情况的基层干部解决“师资荒”的问题,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使得农民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继续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形成以兼职教师队伍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农村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在关注教师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调整教师的年龄结构,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要素引进
国家为继续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提供支持,制定有关科技人才培养的奖励机制,使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改造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现代科技要素进入并得到快速发展,改善农村地区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首先,通过继续教育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与实地操作,重点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熟悉市场、懂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机械化、智能化,积极推动农业与科技要素相结合。其次,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继续教育中,发挥继续教育对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优势,培养一批能够对接农村企业发展和生产的实用性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知识转换为生产要素,稳步推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民通过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在农业生产方面提高效率,促进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兴旺。[12]
(五)搭建移动学习平台
2018年,教育部将“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要点,预示着智慧教育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13]在此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移动学习平台广义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咨询、服务平台。它的首要功能是供农民随时随地学习实用生产技术,还能收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为农民学员提供后续的跟踪服务,[14]突破了继续教育对于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变化的信息,准确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推动建立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相互联系的服务平台和数据库,提高二者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农民能够将现代化科技融入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学习形式多元化使农民可以及时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互相交流经验,有助于继续教育成果的落地,实现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目的。[15]
(六)促进乡村人才回流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乡村人才要振兴就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大量优秀的青年通过外出就业、学习离开农村,使得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农业现代化发展得不到基本的人才保障。因此,通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具有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建设现代化技术人才队伍。推动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市就业”观,更加积极地建设家乡,进一步减少人才外流所导致的基本问题。其次,除了减轻当地农业人才流失,更多的是要吸引人才,增加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实现“人才回流”。地方政府要合理调控资源,出台引进人才和鼓励人才返乡的政策,营造乡村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为毕业大学生等中青年人才返乡建设提供政策保障。[16]完善乡村的医疗、住房、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引进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鼓励企业、社会群体到乡村投资创业,吸引企业家、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专家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