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06-28王进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树突黏液阳性

罗 帅,李 瑶,黄 香,王进京

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dendritic fibromyxolipoma, DFML)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良性脂肪瘤。1998年由Suster等[1]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文献合计报道83例,但该肿瘤仍未被WHO(2020)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2]收录。Wong等[3]发现DF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大多数梭形细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 SCL)一致,因此认为DFML是SCL的黏液样亚型。由于该肿瘤少见及形态学特殊,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本文现报道6例DFML,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2021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6例DFML,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0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肿块,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术。所有切片均由两名副高以上病理医师再次阅片、确认。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4 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染色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用抗体包括vimentin、BCL-2、CD34、CK、desmin、SMA、HMB-45、MDM2、CDK4、p16、EMA、β-catenin、STAT6、CD56、NSE、CD117、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6例DFML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6~57岁,平均年龄40岁。发生部位分别为右侧腋窝、右侧腕部、右侧大腿、左侧小腿、枕部头皮及左侧胸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肿块,肿块的生长形式可表现为静止不变、缓慢生长、短期明显增大,病程1个月~4年。临床初步诊断考虑脂肪瘤、腱鞘囊肿、男性乳腺发育等;治疗方式均为手术局部切除,随访3~119个月,无1例复发。

2.2 病理检查

2.2.1眼观 大体均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包块,肿瘤直径1~7.5 cm,平均3.3 cm,肿瘤有部分或完整薄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色,质软至中,胶冻样或黏液样,部分病例见囊性变。

2.2.2镜检 6例镜下形态学特征相似,低倍镜下均表现为在黏液样间质及绳索样(瘢痕样)胶原纤维背景中见混杂不同比例的小梭形细胞、星芒状细胞或成熟脂肪细胞(图1);脂肪细胞分化成熟,未见未成熟的脂肪母细胞及其他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细胞;肿瘤内见较多薄壁小血管(图2),偶呈丛状,间质散在分布肥大细胞。高倍镜下见梭形细胞及星芒状细胞胞核小而深染,无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图3),其中特征性瘤细胞(星芒状)具有细长树突样状胞质分布于黏液间质内(图4)。

图1 黏液样间质及胶原纤维背景中见小梭形细胞及脂肪细胞 图2 黏液样及绳索样(瘢痕样)胶原纤维背景中可见小血管 图3 核小而深染的梭形细胞及成熟脂肪细胞,无异型性和核分裂象 图4 星芒状瘤细胞,细长树突样状胞质分布于黏液及纤维间质 图5 树突状细胞vimentin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树突状细胞CD34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2.3 免疫表型6例DFML梭形细胞和星芒状细胞vimentin(图5)、CD34(图6)均强阳性,显现出明显的树突状胞质突起,BCL-2弥漫/灶阳性,部分成熟的脂肪细胞S-100阳性,散在的肥大细胞CD117阳性,CK、desmin、SMA、HMB-45、MDM2、CDK4、p16、EMA、β-catenin、STAT6、CD56、NSE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

3 讨论

3.1 相关文献Pubmed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1998年至今国外报道27例DFML,国内报道56例,合计已报道83例。

表1 6例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3.2 临床特征DFM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发病年龄广泛(2~81岁),平均年龄及中位年龄均为53岁,男女比为3.4 ∶1,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女性中位年龄46岁,男性中位年龄54岁)。本组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6~57岁,平均40岁。DFML常位于全身浅表皮下,多见于头颈、肩背及四肢,也可发生于胸壁、腋窝、臀部等,偶位于肌内[4-5]及腹腔[6]。本组6例分别位于右侧腋窝、右侧腕部、右侧大腿、左侧小腿、枕部头皮及左侧胸壁。

3.3 病理特征眼观:DFML周界清晰,被覆部分或完整薄包膜,瘤体直径1~20 cm,平均5.8 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软至中,大部分呈胶冻样或黏液样,部分病例见囊性变。肿块的生长形式可表现为静止不变、缓慢生长、短期明显增大。本组6例大体观基本一致,瘤体直径1~7.5 cm,平均3.3 cm,其中发生于胸壁的病例可见明显囊性变。

DFML镜下表现为在黏液样间质及绳索样(瘢痕样)胶原纤维背景中间混杂不同比例的小梭形细胞、星芒状细胞或成熟脂肪细胞。高倍镜下见梭形细胞及星芒状细胞胞核小而深染,无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其中特征性星芒状瘤细胞具有细长树突样胞质分布于黏液间质中;肿瘤内见薄壁小血管,偶呈丛状,间质散在分布肥大细胞。电镜下见特征性具有树突状胞质突起的肿瘤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相似,即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以及散在分布的中间丝等,在缺乏基膜物质的胞质突起中局部可见胞饮活动[1]。

免疫表型上,DFML中梭形和星芒状细胞vimentin和CD34均强阳性,肌源性(desmin、SMA)、上皮源性(CK)及神经源性(CD56、NSE)标志物均阴性,vimentin和CD34染色可将特征性瘤细胞的胞质突起显现,呈树突状,故以此得名。BCL-2在DFML的梭形及树突状细胞中弥漫/灶阳性。散在的肥大细胞CD117阳性,部分成熟的脂肪细胞S-100阳性,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标志物(MDM2、CDK4、p16)及孤立性纤维肿瘤标志物(β-catenin、STAT6)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

分子遗传学方面,在已报道的83例DFML中仅1例存在13q14.3染色体缺失[3],而此染色体的缺失可见于SCL、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不典型性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样肿瘤、指趾纤维黏液瘤[7],但多见于SCL,因DFML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与SCL相似,故有学者认为DFML是SCL的黏液样亚型[8],也有学者认为DFML是介于SCL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之间的一种亚型[9]。鉴于目前病例数有限,该观点有待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证实。

3.4 鉴别诊断DFML罕见且形态学特殊,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DFML的形态学特征与多种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具有相似性,故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SCL:DFML与SCL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基本一致,两者的鉴别点在于SCL无明显特征性树突样胞质突起及黏液样间质[10]。(2)SFT:其偶见黏液样变形,瘤细胞vimentin、CD34、BCL-2阳性,但SFT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细胞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瘤细胞排列杂乱,部分可见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改变,且瘤内几乎不含成熟脂肪细胞;而DFML细胞分布较均匀,瘤内含有较多的成熟脂肪细胞;免疫表型上,SFT中STAT6、β-catenin[11]和CD99均阳性,而DFML相反。必要时可行分子检测,SFT中具有较为特异的NAB2-STAT6融合基因[12],可资鉴别。(3)黏液瘤:其由丰富的黏液间质、梭形细胞及星形细胞组成,部分瘤细胞可呈树突状,瘤细胞vimentin、CD34可阳性,与DFML较难鉴别,但黏液瘤中几乎不含成熟的脂肪细胞,且黏液瘤中CD34一般仅为灶阳性。(4)黏液样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 MLS):DFML间质呈黏液样,可见丛状的血管,易误诊为MLS;但DFML的脂肪细胞均为成熟型,无MLS的诊断性脂肪母细胞;同时大部分MLS细胞S-100阳性,CD34阴性,而DFML相反;另外,超过90%的MLS经FISH检测可见DDIT3融合基因[13]。(5)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 MFS):MFS也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也可为缓慢无痛性肿块,镜下可见黏液样基质及梭形细胞,与DFML鉴别要点在于MFS多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以浸润性生长为主,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且瘤内常见细弯的弧线状血管,而DFML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MFS中CD34、BCL-2阴性[14],可资鉴别。

3.5 治疗及预后DFML是一种生物学良好的特殊脂肪瘤,肿块局部切除后多可治愈,无复发。文献报道的83例中仅2例复发,可能与手术切除不完整有关[15-16]。本组6例DFML患者行手术局部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119个月,无1例复发。

猜你喜欢

树突黏液阳性
早期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与思考
胃复春胶囊辅助治疗初治幽门螺杆菌阳性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树突细胞辅助T细胞抗肿瘤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研究揭示人类皮质树突特殊动作电位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