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不丹看教育

2022-06-28俞敏洪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不丹田埂校车

文/俞敏洪

1

我做了几十年教育,有“职业病”,到任何地方首先想到的,是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到了不丹,我问导游的第一个问题是:不丹的教育是什么体系?学生上学要不要付费?用什么语言教学?国内有多少所大学?结果导游也被我问得晕头转向的,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住在普那卡那夜,我住的宾馆坐落在一个村庄的山坡上。早上6 点多起来散步,走到下面的马路上,我发现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马路边的草地上坐着。我主动走上去和他们搭讪。不丹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一点都不扭捏,这可能和不丹这十几年不断对世界开放,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不丹旅游有关。更加有意思的是,每个孩子都会讲英语,小孩子讲英语有点磕巴,但大孩子讲英语已经很流畅。

孩子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不等,都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学校在几里地之外的旺度波德朗镇上。学生有校车接送,早上六点半坐校车去学校。如果赶不上校车,就得自己走到学校去,大概要走半个多小时。我碰上了一些去赶校车的学生,问他们是否喜欢上学,他们齐声说喜欢;问他们上什么课,他们回答说有数学课、英语课、本地宗卡语课、六年级开始的科学课等;问他们知道不知道中国,他们都说知道。他们手里拿着书包和带的饭菜,没有一个人拿手机。孩子们七嘴八舌和我聊天,很活泼的感觉。我问能不能和他们照相时,他们就摆出照相的姿态来,齐齐笑对镜头,那种纯朴可爱的样子令人心醉。

高年级的孩子等校车的时候,坐在马路边上拿出课本来读,我看了一下他们的练习册,发现字写得十分工整漂亮,孩子们身上有一种天然的开心和放松。在这个佛教精神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国度,人们心平气和地活着,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后来才明白,孩子们之所以英语说这么好,是因为所有的课程除了宗卡语之外,都是用英语教的。

校车走了之后,我穿过村庄走上田埂。田埂两边是金黄色的水稻梯田,高低错落有致。远处的村落在清晨的阳光中炊烟袅袅,不远处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弯弯曲曲的田埂那一头走来,整个景色就像一幅明媚的水彩画。这些学生是另一个村庄的孩子,每天要从田埂上穿越稻田才能到学校去上学。这种情景让我感动不已。因为我小时候,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背着书包,穿过农田,从田埂上走到学校去上学的。我的童年和少年,与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麦田交织在一起,成为彼此密不可分的生命诗篇。孩子们在田埂上走得不急不慢,我问他们,校车都开走了,你们不着急吗?他们说每天都是走着去上学的,学校9 点上课,时间还绰绰有余。

让孩子们每天走这么远的路去上课,上坡下坡,路上还要横穿好几次马路,难道家长不担心孩子出事?不担心孩子被拐走?后来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马路上汽车开的速度并不快,因为司机也不着急,似乎整个国家都是慢性子。中国那种火急火燎的司机,在这里基本没有踪影。拐卖孩子好像更加不可能,不丹整体治安很好,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半夜一个人出去散步,一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连路上走的野狗都仿佛心情平和,懒得理你。

2

后来到了帕罗,我向导游提出,能否安排我到一个学校去看一看,不要看城里的好学校,要看农村地区一般的学校。导游很卖力,终于联系到了山边上的杜克耶堡初级中学。我们下午去了这所坐落在缓坡上的学校,校园里自上而下伫立着一排排教学楼和平房教室。尽管叫初级中学,但这实际上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校长叫肯杜,走出来接待我们。我说明了来意,告诉他我在中国也是做教育的。他见我英文讲得不错,又是做教育的,便热情起来,带着我们在校园里转,问我有什么需求。我提出能否进教室看一看,他说刚好学生快要放学了,趁着大家还在上课,可以进教室参观。

我们走进了一个六年级的教室,孩子们正在上自习写作业,课桌椅摆成一组一组,很像中国MBA 班分组讨论的形式。我问校长是否一直是这样分组的,校长说一直是这样,因为孩子们之间互相学习,和向老师学习同样重要。我和学生进行了简单交流,问他们是否喜欢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就把课本拿给我看,结果我看到了全英文版的数学、英语、科学教材。我问校长是不是所有老师都用英文上课,他说是;我又问,所有老师都是本国老师吗,他也说是。后来我又到了一个二年级的班,教材也都是英文的,我问其中一个孩子懂不懂,她说懂。我翻看了一下英文教材,发现相当于中国初二英文课本的难度了。

孩子们放学后,在校园里和操场上奔跑嬉戏,一点看不出有学习压力的样子。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一直玩到傍晚,才成群结队地背着书包沿马路走回去。校长说这个学校没有校车,所有孩子都必须步行来上学,再步行回去,最远的学生家住5 千米之外,需要走一个小时。但孩子们很习惯这样走来走去,风雨无阻。和中国一些城市里娇生惯养、车接车送的孩子相比,这里的孩子尽管条件艰苦,但成长上更胜一筹。参观完学校后,我和校长告别,发现校长用的三星手机比较老旧,我答应给他寄一部华为手机,同时把口袋里的钱捐给了学校,让他帮我买点文具送给学生。

3

不丹人接受现代教育,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61 年不丹才建立了正规的现代教育制度)。几十年前的不丹,老百姓如果想要孩子们接受教育,只能把孩子送到庙里去做喇嘛。小喇嘛一边接受经书教育,一边才逐渐有了文化。今天你到庙里去,依然会看到不少小喇嘛在念经或者玩耍。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把孩子送到正式学校去读书。不丹所有学校都是免费的(私立学校除外),包括到大学读书,都是免费的。不丹原来没有大学,学生要上大学就到印度或者其他国家去。现在不丹有了几所大学,但还是不够,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依然到国外读书,国家会根据情况给予奖学金。现在政府和老百姓已经开始深信,有了文化知识才会有真正的好生活,在贫困中、安于贫困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从学生们身上,我看到了不丹未来更加美好的希望。这些在佛教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平静和开朗。不是为了功利性竞争而读书,他们在读书时体现出一种主动的吸纳和从容。由于不丹对于教育的鼓励、支持和投入,未来这个国家高水平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如果说过去的不丹成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靠的是老百姓面对贫困的认命,那么未来的不丹在新的教育体系引导下,会变成一个更加开明、先进、现代但依然祥和宁静的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也一定会很高。

猜你喜欢

不丹田埂校车
田埂的底色
在不丹,用脚步丈量大地
田埂上的稻草人
坐校车
未来的校车
不丹王国蹒跚前行的新闻传播业
不丹:一尘不染的幸福王国
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