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022-06-28赵国庆
赵国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一体化育人管理体系,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根本所在。目前中职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内容单一,形式老旧,实效性差。要不断开展研究与探索,创新思政课实施路径,营造思政课育人环境,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用好用活思政课,将铸魂育人工作不断提升到新的层次。
切实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首先,要提高思政教学工作的自信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程的教学。这几门课程都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中职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引导、教育广大中职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的课程。对于帮助广大中职生正确认识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自信心显得非常重要。一是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以及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深谙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二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理想信念、丰厚的道德力量和丰满的人格魅力。三是要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思政课教师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言行举止以及穿着打扮、音容相貌等众多方面,外在形象必须与思政职业相符合,要端庄得体着衣,通过形象将自身高雅情绪以及精神风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体现出思政课教师具有的时代风貌。
其次,要熟知“六种”素养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这“六种”要素,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要有深厚的情感,要心系国家和民族,关注现实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有趣,要做到思维新、话语新、方法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全新的教学体验,要博览群书,做一个知识的“杂家”,放眼世界,关注国际时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党言党、在党爱党,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行得端、做得正,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既要做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又要做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最后,要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足本地红色教学资源,开展浸入氛围的实践教学,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职学校如何采取科学、合理、适宜的原则,做好能够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实践基地建设呢?笔者认为,一是充分挖掘当地社会资源,联系社会公认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等,学校可与上述基地开展合作共建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二是拓宽延伸国家级红色资源,据了解,很多大中专院校在思政课实践基地的选择上,都青睐于国家级的红色基地,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远程网络连接的形式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三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历史、道德、健康等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实训基地在功能上一定要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学校要对应课程的教学目的分别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做到整体功能上不留盲点和空白。
构建一体化育人管理体系
中职学校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设、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一体化育人体系。在专业部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结合专业部特点特色,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挑战、提出的新要求,中职学校应当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首先,在思政课内涵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强化理论支撑,科研反哺教学,围绕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术观点等开展集中研讨、延展教学内涵,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必须按照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道理。
其次,在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方面。中职学校要充分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人生成长的意义,系统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最后,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中职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要坚持做到“八个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来的,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任务、方向和路径,为加强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和根本遵循。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在思政课上都采用了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