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时代,轻盈的表达
2022-06-28
2022年3月1日晚,58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收官。在2月28日的座谈会上,该剧编剧王海鸰这样说:“谢谢你们让我在晚年又火了一把,让我的编剧生涯得以从悄然隐退化作了见好就收。”有收视分析指出,《人世间》开播后不久,就吸引了各年龄段观众,收视率显著上涨,尤其激发了年轻人的追剧热情。据统计,这部央视开年大戏累计吸引了超过4亿观众,豆瓣网友打出了8.1的评分,“哔哩哔哩”上的原著解读与短视频博主发布的“高燃片段”相映成趣。有网友说:“本想推荐给老妈,自己却哭得稀里哗啦。”
1.人间真情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实现永恒。《人世间》中鲜活的人物群像、生动的家庭生活日常以及强烈的时代印记,给不少观众带来直击心灵的温暖。《人世间》之所以能够引发“隔代追剧”热潮,正是因为它传达的人间真情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2.记忆财富
记忆是一笔笔价值巨大的宝贵财富。《人世间》引发“隔代追剧”热潮,让人们见识了记忆的魅力,也提醒着人们,要珍视这一笔笔弥足珍贵的记忆财富,懂得适时发掘并合理利用。
3.民族精神
时代不断变化,但民族精神永恒。《人世间》描绘了大时代中的个人选择和普通人的人格光辉,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能够对观众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因此,《人世间》能够取得成功,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世间》为何能引发“隔代追剧”热潮?
王洪
观看《人世间》这部剧,我身边许多人都说,“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样一样的”。观众跟随着周家三代人,一起回望我们走过的路。人世间充满艰辛与磨难,许多像周家三代这样的普通人,以自己的宽容、耐心、坚忍和信念,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幸福,既不逆来顺受,也不怨天尤人,用自己的温柔敦厚推动了历史前行。
《人世间》的细微、平凡尤其动人。全剧百来个人物,把普通人的生活演绎得极富情感张力和感染力,有的让人心疼,有的让人来气,甚至让人恨得牙痒,令观众不由得替剧中人物难过、着急、生气。剧中人物背后,其实是那个年代一个又一个鲜活、真实的人。故事全方位展现了近50年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发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折射出中国普通人的坚强与善良,勾起国人共通的记忆与情感,用感人的画面和动人的情节,说明人世间充满着温暖和力量。
人世间,必有烟火气,拍好了它,观众便不难从百态人生中找到父母、亲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对个体来说,宏大叙事与大时代只是景深,真实生活着的人才是前景的焦点。五十年中国巨变,沧海桑田,这个反映历史变迁的电视剧,让观众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剧作接地气,感动人,幽默有趣,情节紧凑,地方风味独特,因而让观众津津乐道。
(选自东方网,有删改)
上一辈故事《人世间》引发“隔代追剧”热潮带来的启示
吕帆
有人批评《人世间》越演节奏越慢,似乎全然不在意当下观众被短视频养成的“3秒耐性”。导演李路却说:“有纵深感的故事才能(让人)更好地回想当年。”作为一部志在讲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作品,它串联起诸多大事:知青插队、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國企改革、“下海”、下岗、棚户区改造……无疑,这些年代记忆与年轻人之间横亘着时间的深沟,怎样达成作品与观众的审美共振?《人世间》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极致的落地感、极致的烟火气。
让平凡的人物落地有声而非一地鸡毛,既需要对每个年代精准的艺术描摹能力,又要超脱具体的历史事件,叙事之余,提炼一条统领全剧的“价值金线”:大时代中的个人选择、普通人的人格光辉,塑造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世界在变,但处世原则不变;生活样貌在变,但天道人心不变。创作者们真诚地相信平民史诗的力量,尽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这种人就应该赢得尊重。年轻人何尝不是处在一个新的大时代?何尝不是怀揣梦想、跌跌撞撞?上一辈在生命历程中炼得的人生智慧,何尝不能给年轻人启发和信心?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人世间》对年代剧拓宽受众年龄层的启发正在于此:题材厚重,而非沉重;笔触轻盈,而非轻浮。厚重的时代、轻盈的表达,撩拨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凝聚更多人回望来路的目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是有生命力的,过往的记忆也可以复活。如今的故宫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一到北京下雪天,故宫就热闹非凡,人比雪花还多;一件故宫文创产品、一支“紫禁城雪糕”都能受到热捧;《故宫日历》成了岁末最抢手的日历;《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影视、综艺节目,让静态的宫墙和尘封的历史散发光彩和魅力。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