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嘈杂度与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2022-06-28赫子凡赵思婕
赫子凡 赵思婕
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是人的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基础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庭建设,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儿童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家庭嘈杂度是衡量家庭环境是否良好和适宜儿童成长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拥挤程度、噪声大小及环境的组织条理性,包括喧闹、混乱、生活无规律等方面,是一种有形的、可以具体感知到的家庭亚系统。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嘈杂度受家长学历水平的影响,低学历家长家庭嘈杂度相对更高。我国对家庭嘈杂度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幼儿家庭嘈杂度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期望进一步丰富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家庭嘈杂度的相关实证研究。
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反社会行为,指幼儿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和攻击者带来即时性危害,对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也具有负向影响。以往研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时期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男孩的攻击行为总体多于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但也有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出生次序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具有影响,头胎幼儿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相比日常生活有组织、有规律的家庭,嘈杂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引发和加重个体的愤怒情绪以及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外显行为。调查显示,同伴欺凌现象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并不少见,学龄前儿童被欺凌行为報告率较高,且行为问题与被欺凌行为之间关系密切。儿童暴力问题不容忽视,预防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应该从学龄前阶段着手。
近年来,家庭嘈杂度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国内考察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家庭嘈杂度现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分析家庭嘈杂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以期提高社会对家庭嘈杂度的重视,为帮助教师和家长有策略地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对河南省多所幼儿园中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为避免被试效应,问卷调查采取匿名作答形式,样本人口背景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人口背景信息(N=397)
删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397份有效问卷。
通过描述分析可知,受访家长年龄在20~30岁、30~40岁、40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2.49%、56.93%、10.58%;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比例分别为38.04%、22.67%、16.88%和22.41%。受访家长的孩子中男孩占47.10%,女孩占52.90%;3~4岁、4~5岁、5~6岁幼儿分别占比19.65%、43.32%、37.03%;幼儿出生次序为头胎、二胎、三胎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5.34%、43.83%、10.83%。总体上,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随机性特征。
(二)研究工具
1.家庭嘈杂度量表
家庭嘈杂度测量采用Matheny等人编制的家庭嘈杂度量表(Confusion,Hubbuband Order Scale,CHAOS),由家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写。该量表分为喧闹、混乱、生活无规律这3个维度,共有15个题项,包括对噪声、拥挤、时间无序、空间混乱、日常生活无规则、缺少程序和惯例等内容的测量。每小题采用1分制计分,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其中,7个小题是反向计分,问卷总分为15分,得分越高表明家庭嘈杂度越高。[22]赵振国、刘文博的研究证实了该量表跨文化的适宜性,本研究采用其翻译后的中文版本。[23]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
2.儿童行为量表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测量采用Achenbach编制的家长版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该量表适用于3~9岁的儿童,主要用于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由儿童的家长进行填写。[24]问卷共计27道题项,选项由无(0分)、有时(1分)、经常(2分)组成。根据量表使用说明可知,总分越高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越多。得分超过常模分(男孩19~20分,女孩18~19分),则判断该幼儿行为具有攻击性。[25][26]以往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证实此量表在我国儿童行为发展测评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7][28]本研究采用费媛媛研究中翻译后的中文量表。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
二、结果分析
(一)部分幼儿行为具有攻击性,男孩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较高
幼儿攻击性行为均值为9.45,标准差为6.98,幼儿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得分超过常模分的儿童比例)为11.34%,其中男孩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为12.30%,女孩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为10.48%。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比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值在其性别、年龄、出生次序上的差异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且男孩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孩;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年龄、出生次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背景变量幼儿攻击性行为差异分析
注:*p<0.05,**p<0.01,***p<0.001,下同不注。
(二)家长低学历的家庭混乱、生活无规律维度得分相对较高
家庭嘈杂度总体均值为4.46,标准差为3.39。其中混乱维度得分最低(M=1.44,SD=1.56),生活无规律维度得分最高(M=1.55,SD=1.23),喧闹维度得分位于中间(M=1.47,SD=1.47),说明受访家庭在保持布局规整、环境有序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在生活常规的建立和维持上稍显不足。一半以上(52.39%)的家长在“我们家一点也不吵闹”上选了“否”,四成以上(42.82%)的家长认为“家里人似乎总是处于匆匆忙忙的状态”,超过三分之一(31.23%)的家长同意“不管我们的家庭计划如何,通常好像都不能执行下去”,可见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环境吵闹、噪音多、生活混乱以及计划性较低的状况。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家庭嘈杂度的混乱、生活无规律维度在幼儿家长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喧闹维度差异不显著。教育背景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的混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教育背景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家长的生活无规律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见表3)。
表3 不同学历背景家长家庭嘈杂度差异分析
(三)喧闹、混乱维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对家庭嘈杂度和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家庭嘈杂度总体均值及喧闹、混乱、生活无规律维度均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34、0.35、0.29。
为进一步探讨家庭嘈杂度各维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将幼儿性别设置为控制变量,以喧闹、混乱、生活无规律为预测变量,以幼儿攻击性行为为结果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喧闹、混乱维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喧闹维度能够解释幼儿攻击性行为11%的变异量,混乱维度能够解释幼儿攻击性行为5%的变异量,而生活无规律维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8(p>0.05),未达显著水平,因此生活无规律维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见表4)。总体来看,家庭嘈杂度主要通過喧闹、混乱这两方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表4 家庭嘈杂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三、教育建议
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家长要“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发展环境友好,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社会环境”应从家庭做起,提出“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家庭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作为儿童早期的生活场所,家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涌现,有研究表明,早期表现出较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有较大概率成为校园暴力的施加者。本研究发现,部分3~6岁幼儿已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且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比女孩更高,家庭嘈杂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亟须结合我国家庭嘈杂度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降低家庭嘈杂度,以此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及时发现和干预幼儿
攻击性行为,特别关注男孩攻击性行为表现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幼儿造成即时性伤害,还会对幼儿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早期表现出较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缺乏社交技能,面临着同伴排斥的风险。本研究发现11.34%的幼儿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且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显著多于女孩,这可能是受到男孩与女孩在身高、体力和激素水平等生理因素上的客观差异,以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充分利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及早进行干预。
首先,留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对于存在故意打、掐、中伤、侮骂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干预其攻击性行为:一是进行认知训练,帮助其在社会交往时对同伴和成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减少幼儿在互动时将他人行为判定为有威胁的倾向,提高幼儿的积极认知能力;二是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和共情能力,引导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后果,体会他人受到言语攻击和躯体攻击时的悲伤和痛苦,逐渐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进而自我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三是当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时,借助绘画治疗、沙盘游戏等心理疗法对其行为进行矫正,通过以上心理疗法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和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深层次地帮助其学会合理调节与宣泄。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
其次,特别重视男孩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观察男孩之间的互动,在男孩遇到同伴冲突情境时加强对其交往行为、方式的引导。对于男孩精力更为旺盛这一特质,可以适当安排男孩充当值日生或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其合理使用精力,减少其消极等待的时间。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在家庭成员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多采用沟通、倾听、让步等正面方式解决矛盾。同时,父亲作为男孩的同性榜样,要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发挥言传身教的家庭育人功能。
(二)引导低学历家长重视家庭嘈杂度,帮助其改善混乱和生活无规律的状况
家庭嘈杂度作为衡量家庭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涉及喧闹、混乱、生活无规律等多个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低学历的家庭混乱、生活无规律维度得分相对较高。根据家庭投资模型理论(Family Investment Model),这可能是由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社会资源越丰富,能创设更优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其家庭嘈杂度相对较低。另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缺少对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创设良好生活环境方面有心无力[41],间接导致其家庭嘈杂度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建议借助社会、社区、幼儿园等多方力量,帮助家长认识到降低家庭嘈杂度的重要性,支持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家长储备降低家庭嘈杂度的知识技能,帮助其改善家庭环境混乱、生活无规律的状况。具体而言,首先,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引起家长对噪音、混乱、生活无规律等家庭嘈杂度各方面的关注,使其初步认识到家庭嘈杂度过高可能导致的幼儿发展的不良后果。同时,可以利用家长会议、亲子活动等途径为家长之间的讨论和经验分享搭建平台,促使家长了解和掌握降低家庭嘈杂度的具体案例。其次,以社区、幼儿园等组织机构为依托,通过讲座、居委会活动、上门一对一指导等形式,讲解和示范家庭功能区划分等保持环境规整的技巧,支持家长不断学习有关空间利用和物品收纳的知识,由此帮助低学历家长改善家庭混乱状况。最后,借助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幼儿园、托育机构等专业力量指导低学历家长降低家庭生活无规律程度,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课堂”等服务,为家长传授科学规划日程的方法。
(三)全方位排查家中噪音来源,多渠道降低家中喧闹程度
喧闹主要指家庭环境中的噪音较大,包括物品噪音、电子噪音和人为噪音等,以及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负向回应方式和激烈反应程度。本研究发现幼儿家庭嘈杂度中的喧闹维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家庭环境中的高噪音和混乱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显著相关。根据发展情境理论(Developmental Contextualism),个体发展处于多种因素所构成的交互作用系统之中,幼儿攻击性行为水平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家庭嘈杂环境作为儿童经常且直接经历的生活环境,对儿童发展具有潜在影响。
长期生活在高噪音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多种损害,如听力损伤、睡眠紊乱、语言知觉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降低以及记忆力减退等。本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可以从家庭嘈杂度的喧闹维度切入,通过降低家中噪音来有针对性地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应降低家中物品和环境的噪音。一方面,应减少家中噪声源,在保证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电器音量降到最低,并及时维修故障状态的家用电器。另一方面,应关注电子产品和玩具噪音,在孩子专注活动时,避免电子设备声音过度干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尽量不要购买噪音较大、有伤害幼儿听力风险的玩具。其次,家长应减少人为噪音,降低在家中彼此之间争论的频率,多采取沟通、让步等正向方式进行交流,避免冲突事件的产生和升级。在与家庭成员互动时,多使用沉着、舒缓的语气和适中的音量,尽量用肯定的语句来回应和评价孩子的表达和行为,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四)提高家中环境的组织条理性,将家庭日程规划常态化
混乱指家中拥挤、环境缺乏组织条理性以及缺少家庭常规等。已有研究发现,混乱的家庭环境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家庭环境过于杂乱会引起个体创造性的降低和心理幸福感的削弱。同时,生活混乱不利于幼儿成长,持续混乱的家庭环境会導致个体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一系列的内化和外化行为问题。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一致,即家庭嘈杂度中的混乱维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
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幼儿家庭环境的混乱程度,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努力保持幼儿生活环境整洁有序、减少家中杂乱无章的状态,按时清洁环境卫生,将家中物体分类管理、摆放有序、合理布局,使得家庭成员能够轻松找到需要的物品;同时保持空间通畅,避免杂物堆积在过道或其他活动空间,以免过度拥挤,干扰正常生活。其次,家长要给幼儿独立空间,使其能够自主活动与整理,避免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和独立生活能力,自觉维持家庭环境的规整。最后,家长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家庭实际需求,安排好幼儿的每日活动,在家中制定合理的规则,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时间观念,同时规律作息。长此以往,可有效改善家中的混乱程度,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此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责任编辑:李育倩)DFE53511-96B4-4767-8BF3-0D275D15C0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