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医南阳

2022-06-28闫俊玲

躬耕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圣良医杂病论

闫俊玲

南阳,是一个出大医的地方,医圣张仲景就出生在这里。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现河南南阳邓州市)人,灵帝时举孝廉。那一年,建安中期的一轮明月依偎在长沙的城头,迎来了新上任的太守张仲景。他在公务之余坐堂行医,受世人关注,人们认为他的医学识用精微,独创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超过他的老师张伯祖。长沙人为他刻石塑像,立祠祭祀,口口相传,说:他是在长沙的南阳人。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他的一世,诚如孤鸿,许多时候,长沙人会像张仲景一样眺望,眺望南阳的千山万水?恣肆的月季花海?弥漫的菊香?当张仲景的思乡之情在家乡的清风明月里打开时,他一定是泪流满面的,南阳,是这个苍生大医心灵的诗意田园。

1800余年的岁月在万丈红尘中展开,南阳,也在张仲景的医学医理上前行,仲景文化、仲景精神的诸多话题中,走出了一批南阳大医,他们博大深广、心神安定、情志单一、慈悲同情,成为大医中国的缩影。

如果你从外地到南阳旅游,不经意就有人告诉你说:到医圣祠看看吧,张仲景是我们南阳的!是的,医圣是南阳的,他由内而外,神秘而个性的永恒,大地山川般的精神气度,在路那边,在田那头,在河那端。

南阳的五月天蓝水清,花香林润。医圣祠是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张仲景的姿容、神采、气度是永不消逝的神医大音。这里,道旁的古碑,俨然的殿阁,葱郁的古树,传达着祠堂主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广布的气度,这里,收藏着一万余册古籍书刊,一百余件器具文物,这些故人风物、地下遗痕,在衣食丰足的南阳人手里,重新发掘整理、再发展,鲜亮成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的惊艳,这些,曾是中医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担当。

南阳人善研疑难杂症,据说是因为他们心中居住着“医圣”,那位经方大师的《伤寒杂病论》喂养了两个学说,一个是病因学说,一个是方剂学说。

《淮南子》有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他的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哲学养生观,又通着周易的大理大道。中医,用智慧养生。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在南阳,因为张仲景,有多少人对《伤寒杂病论》念念不忘吧?他們,都对张仲景充满着深情的感佩吧?

南阳的仲景文化是广博而多元的。大医精诚的精神一直在南阳人的血液里流淌。

南阳人爱中医药专家,也爱中医药文化,连文艺作品都多和中医药有关,曲艺作品《对药名》,小孩子都能唱上几句:“佳人说,十冬腊月天气冷,今晚上咱两个谁去吹灯?丈夫说,我给你说上几样药,你给丈夫对药名,你要对上我还把灯吹,对不上可该你去吹灯……”

唐祖宣知道张仲景时仅五岁,是母亲给他讲的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立志成医,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他每每想起这个故事就会想起母亲。如今,他已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传承者,忙于推崇仲景典籍,还筹建了邓州市仲景博物馆,身在邓州,医接天下,广救百姓病苦,种下了张仲景“大医精诚”的种子。更广用经方,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善用益气化瘀、温阳益气、清热解毒等法。那天,我参观了张仲景博物馆里的馆藏瑰宝,当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医圣故里,无数个张仲景施治去疾的身影。

南阳,有着永不衰竭的中医话题,有饱蘸中医经典的述说,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历史。走进这座城市,你一不小心,就会呼吸到这些名人的气息,他们是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

南阳,还出了一个会开“药方”的皇帝刘秀,他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个政治家、军事家,在治国治家上都开出了好的“药方”。刘秀如早年所愿,娶了一见钟情的阴丽华之后,为巩固与真定王刘扬的联盟,再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正室。建武二年(公元26年),阴氏因族小辞后,郭氏立后,其子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又废郭氏立阴氏为后,其子为皇太子,即日后汉明帝。

南阳,也是名臣开出“忧乐”药方之地,曾任邓州知州的范仲淹,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不敢推想,他在别的地方还能写的出来吗?他还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心中的良医,是不是就是张仲景呢?

医者仁心,情系家国。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文子日:‘医及国家乎?’对日:‘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在医圣祠,张仲景的思想,和千古的思想融汇,滋养着中华的中医田园。

猜你喜欢

医圣良医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与良医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
锻炼是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