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周刊与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

2022-06-28周楠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2年1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群众

周楠

[摘要]舆论宣传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群众》周刊,向外界介绍东北地区从战局扭转直至全面解放的战局进展及历次攻势的战略意义,总结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成效,并高度评价土地改革运动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反映出解放战争在东北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群众》周刊;解放战争;舆论宣传;解放东北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22)01-0036-08

抗战胜利后,东北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毛泽东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东北的得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内战局与政局的走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解放东北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中共解放东北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军事层面,即东北解放战争史的研究,而对于配合军事斗争同时开展的舆论宣传因素,则明显关注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拟以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刊物《群众》周刊[2]为视角,梳理中国共产党为配合解放东北军事进展而向外界进行的舆论宣传工作,在丰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的基础上,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报道战争局势发展,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争局势的发展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夏季攻势扭转战争局势,直至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全面解放东北,《群众》周刊通过时评、社论、访谈等形式,对于战争局势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与评论,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一)关于战略反攻的报道。1947年5月13日至7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以打通南满与北满联系为主要目标的夏季攻势,对于长春至沈阳段、沈阳至吉林段、锦州至承德段的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反攻作战,共歼敌8万2千余人,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45座,使得东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长春、吉林之敌陷于孤立。

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公主岭,被认为是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局势转入“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的标志。5月29日,《群众》周刊发表对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访谈,强调1947年我军发动夏季攻势以来,战争局势“走向了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当前东北全党全军的任务是“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准备反攻,大量歼灭敌人,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同一期《群众》周刊还发表了题为《东北与全局》的时评,赞同林彪关于东北战局的研判,进一步指出民主联军的攻势主要沿铁路线发展,将敌军重要据点分割孤立起来,“为全面反攻准备有利条件”。“在整个爱国自卫战争的战场上,虽然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总的趋势已走向或接近了‘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东北战局的发展关系全国战局的变化。“以东北在全国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而首先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是“整个解放区全面反攻的信号”。国民党军队经过民主联军连续50天痛击之后,“现已完全失去信心,内部呈一片混乱现象”,“人民解放军全面大反攻的风暴,即将来临”。《群众》通过刊登林彪对于战局的研判及发表时评明确指出,以攻克公主岭为标志,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勢揭开了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夏季攻势后,国民党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1947年9月14日至1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至山海关、长春至大石桥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攻势作战,共歼敌6万9千余人,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15座,使东北国民党军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有力策应了华北解放军的作战。10月16日,《群众》周刊发表《略谈东北的秋季攻势》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秋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已处在完全优势的地位”。沈阳、长春、吉林、四平、锦州等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城市,都已经陷入四面或三面包围,且城市之间无火车可通。切断交通,特别是切断东北与关内的交通,使得国民党军困守孤城,既无法将美帝国主义援助的军火物资,也无法将援兵运输到东北,就是要在东北彻底、干净消灭国民党军。评论认为,秋季攻势在“夏季攻势达到了吃掉小据点孤立大城市的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已经达到了包围大城市的目的”,这种包围形势因为切断了几个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而更加彻底。东北民主联军在秋季攻势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此次攻势中,敌人部署完全混乱,完全处于被动,依托重点防御,采取龟缩政策;而我军则表现英勇,机动战术的提高,以很少的伤亡代价,换得大量歼灭敌人的辉煌战果。”通过报道可以看出,由于在秋季攻势中切断了国民党军的交通,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取得完全的战略优势,有力推进了战略反攻。

1947年冬季攻势。1947年12月5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对于四平至大石桥、山海关至沈阳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发动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万6千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区,为东北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冬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在沈阳周围发动了破击战。1948年1月8日,署名“朝新”者在《东北攻势两周间》的评论文章指出,冬季攻势与以往攻势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攻势的开头,一下子就渗入了沈阳的内围防线,把沈阳外围敌人的几个重要据点,都远抛在后面,这是此次攻势中的特点”。尤其是在民主联军取得沈北大捷之后,《群众》周刊转载了《东北日报》“把东北变为解放战争总基地”的号召,对于沈北大捷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作战规模和胜利战果都远远超过前此一切战役”,“从此就更使得我军东西两大战场的战略联系大为贯通”。东北全体军民面前神圣而光荣的任务,不仅要在1948年内歼灭更多的东北国民党军,解放东北人民;“而且要以不断增加人力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要把人力资源雄厚的新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总基地”。通过《群众》周刊评论及转载《东北日报》评论文章,外界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在冬季攻势中开始攻打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城市,这是与以往历次攻势不同的新特点。沈北大捷这一标志性战果表明东北的全面解放指日可待,东北的全面解放也必将为争取全国范围内彻底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战略决战的报道。1948年秋季攻势,即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对辽西和沈阳、长春等地的国民党军发动战略决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先攻克锦州,再将敌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锦州是辽西走廊的战略重镇,攻占锦州对于整个辽沈战役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9月23日的《群众》周刊评论指出:“如果解放军先进攻长春,那么必然其次攻沈阳,再次攻锦州,一起要打三次;如果先攻沈阳,其次攻锦州,长春就可以垂手而得,那么三次大战合为两次;但倘若从锦州发动,占领辽西,那么沈阳、长春将成为囊中物,等于三场大战合为一次。”锦州的解放,不仅使国民党据点长春、沈阳“失却了后卫”,使华北的据点“失却了屏障”,而且以敌人的人力物力增强自己的力量,巩固了东北、华北和华东各解放区,造成了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统一的条件。评论进一步强调,攻克东北战略要地锦州,“战场上这种大量有生力量的迅速转换,以及把战争到处推向国民党统治区、并使敌人的防御系统土崩瓦解,说明了:解放战争正在走向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通过评论可知,攻克战略重镇锦州,将切断国民党军东北与华北之间的联系,使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对于整个辽沈战役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錦州解放后,国民党军长春守军在东北“剿总”郑洞国率领下投诚。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11日,《群众》周刊发表《东北全部解放,加速全国胜利》的社论,认为东北的完全解放,“无疑是目前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变动”,“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势必而且一定会加速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在于:首先,国民党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不仅结束了其在东北的罪恶统治,而且丧失了包括经过美式训练、配备美式装备等精锐在内的30万至40万大军。其次,东北的解放使得中美反动派失去了中国大陆上最丰富的煤铁产地与最进步完备的工业生产,这可以有力地支援关内的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使得国民党关内部队的士气更加低落,促成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更剧烈爆发。东北的全面解放,鼓舞了关内各阶层民众奋起斗争,使反国民党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更加扩大和巩固,成为推进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因素。11月18日,《群众》周刊转载中共中央负责人关于军事形势的评论指出:“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通过《群众》周刊评论文章及转载的中共中央负责人评论可见,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敌我双方在兵力、补给、士气等对比发生有利于我军根本的变化,是全国范围内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中国革命的胜利近在咫尺。

(三)驳斥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报道。针对国民党舆论歪曲东北战事、尤其是四平之战的报道,《群众》周刊重点予以驳斥。1947年夏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攻打四平受挫。战事尚在进行时,国民党方大肆宣传四平“预料在四十八小时内可完全落入政府手中”,战事结束后,又大肆鼓吹“赢得了四平之战”“共军伤亡五万”等不实言论。

《群众》周刊援引美联社、合众社等美国媒体加以驳斥,“自内战以来,也许没有那(哪)一个军受到像守四平街的美国装备的七十一军那样惨重的损失,和处在那样劣势的地位的作战”。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时,“实际上没有遗下什么武器、弹药和装备,而且他们在消灭了敌人,撤出四平之后,还向四平的东西两面作扇形展开,有些则向开原南下,对蒋军后方形成一个新的威胁”。东北民主联军之所以撤出四平,评论分析指出:“民主联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继续不断大量消灭敌人,所以绝不会用很大的代价去换取四平。”“因此,说民主联军未能夺得四平就是输了四平之战,那是不对的。”“继续不断大量消灭敌人”这一目的显然是顺利地完成了。《群众》周刊以事实有力回击了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不实报道,向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的军事战术。

从1947年夏季攻势“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秋季攻势“已处在完全优势的地位”,冬季攻势“把东北变成解放战争总基地”,直至1948年秋辽沈战役“加速全国革命的胜利”,《群众》周刊详尽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每一次攻势的战略意义,驳斥了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不实报道,使外界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东北解放战争的实际情况及胜利进展,鼓舞了士气,增加了民众对于战争胜利的信心。

二、报道解放区建设,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后方保障

解放区建设是确保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东北解放区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支援战争,这是一切任务的中心”,是解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群众》周刊重点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向外界宣传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支援战争”的政策与成效。

(一)关于经济建设的报道。东北解放区为支援战争,在经济建设方面注重发展农业、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1948年1月8日,《群众》周刊详细介绍了东北解放区1948年经济建设的方针、要求与基本计划大纲要点等经济建设政策。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以农业为主,发展工业,在发展公私经济,增加国家与人民财富的基础上,以达到继续去支援大规模的自卫战争,巩固与扩大解放区,逐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在此方针指导下,东北解放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粮食增产作为首要任务;恢复与发展必须的工矿业、电力、铁路交通运输,以保证支援战争与军民生产必需品的需要;扶助民营工业的发展,保障正当的私人工商业,使之有利于支援人民的解放战争;加强对美蒋反动集团的经济斗争,发展解放区内合作事业,取缔垄断投机行业;在城市与乡村公营与私人企业中发展生产,使生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提高群众劳动热忱,严格劳动纪律,加强劳动力的组织,提高生产技能,在生产中提拔与培养新的技术干部;逐渐增加公营经济、合作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

随着战事的胜利推进,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收复四平后,1948年3月25日,《群众》周刊转载了《东北日报》题为《为完全解放东北而战》的社论,号召东北军民再接再厉加速彻底全部歼灭东北国民党军,进而支援全国战争。“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办好两件大事:第一是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今年农业生产的任务完成;第二是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特别对于新收复城市严格禁止乱抓一把,而要作长远打算。”之所以强调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是因为“爱护城市就是爱护革命财产,就是增加战争胜利的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对战争的贡献。我们不仅要有农村生产的粮食和棉花,而且要有城市生产的工业品。这是争取完全解放东北,并是东北真正做到支援全国的战略总基地的任务”。5月13日,《群众》周刊介绍了辽东解放军某部“城市纪律守则”,其中第一项即为“八项注意要记牢,不动人民一分毫。保护私人工商业,不准没收上腰包。应该没收的财物,城市委员会才能搞。如果战斗有需要,有借有还要作到”。这体现了东北解放军对于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的高度重视。

在经济建设方面由重点发展农业到强调保护和发展工商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游击战争向大规模集中作战转变的客观要求。1948年6月24日,《群众》周刊刊发《中共东北中央局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指出,“战争已是大规模的大基地的集中作战,不仅要依靠广大的农村,而且要依靠城市”,“应当爱护城市,发挥城市的作用,使城市生產更多的军需品和日用品来支援战争,来繁荣解放区的经济”。同时,为使新收复的城市和工商业免于被破坏,为战争、为人民服务,《指示》详细规定了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军事管理制度,以及攻城及入城部队、后方党政军民机关等应遵守的事项。

在保护和发展工商业政策的指导下,东北解放区的城市工商业发展克服日伪时代殖民地经济所遗留下来的畸形状态,克服了国民党疯狂破坏导致的工矿设备严重损失,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1948年9月的统计数据,哈尔滨的工商业增至26506家,其中工业15405家,商业11101家;吉林市解放不久,工商业就恢复了3300余家,占总数的90%以上;安东、佳木斯、牡丹江等城市的工商业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凡有益于国计民生、遵守政府法令、为军民所急需的都得到发展。”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报道。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建设,无论是知识分子政策还是教育工作方针,都以支援战争为中心。关于东北解放区的知识分子政策,1948年2月5日,《群众》周刊详细介绍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知识分子的决定》,阐明对待旧知识分子采取争取、教育、改造的一贯方针。该决定要求各部队机关必须继续进行查阶级、查思想、查立场、查作风、查生活,反对地主富农思想,肃清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干部学校及普通学校一般均可吸收地主富农子弟入学,进行思想改造。农村、城市的小学教员,除个别破坏革命者,一般均应加以教育改造。县以上各级政府及财经、贸易、税收、工矿、交通等机关均可吸收经过选择的知识分子参加工作。技术专家、工程师、医生等,除个别破坏革命者,仍应争取其继续工作,并予以优待。争取旧的知识分子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工农子弟新的知识分子。东北解放区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造旧知识分子,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以中学教育为例,“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政委会关于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在各中学中普遍地进行了思想教育,打破了知识青年盲目的正统观念,初步建立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的革命思想,争取了二十余万个中学生参加工作和升入干部学校,并吸收了大批劳动人民的子弟进入中学”。

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以配合支援战争为要务。1948年10月21日,《群众》周刊刊载解放区政府主席林枫的讲话指出,各级教育机关要“培养大批各种各样的有专门知识,有进步思想的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东北当前最需要的是教育、工业、农业、铁路、邮电、卫生及行政工作的干部,培养这种干部就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随着战争形势和解放区建设的需要,东北教育工作必须向前推进一步,作长期打算,走上新型正规化。《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开办大学、中学和师范、工业、农业、铁路、邮电、卫生、行政等专门学校,培养大批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革命思想的各种知识分子,以应建设事业的需要。其次是加强国民教育的领导,注意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来教育新后代,培养新国民。再次是有重点地进行社会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觉悟和文化,动员人民大众积极参加生产建设,支援战争。

《群众》周刊通过刊载东北解放区党政官方文件及负责人讲话,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东北解放区的政策及取得的成就。经济建设方面,解放区在立足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城市工商业,克服了国民党疯狂破坏导致的工商业损失,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教育方面,初步肃清了敌伪和国民党奴化教育的遗毒,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的数目与学生人数超越以往任何时期,学生中劳动人民子弟的比重极大增加,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得到极大提高。同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为东北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与人力支持,实现了“支援战争”的目的。

三、报道解放区土改,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东北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之际,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农民不仅分得了土地,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人民军队的正义战争。《群众》周刊对于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重要意义作了详细报道与评论。

据《群众》周刊介绍,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6年7月至11月,为清算和分地时期。中共东北中央局动员1万2千名干部,组成数百个工作团下乡,挨家挨户找贫雇农及中农中的积极分子,通过开会诉苦等形式发动普遍斗争,对农村中的汉奸、恶霸、地主、土匪等给予了初步打击。第二阶段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6月,为“夹生饭时期”。前一阶段土改工作虽取得不少成效,但也存在“夹生饭”状态,如地主恶霸仍用各种方法欺压农民,群众没有被真正发动起来等。这一阶段的斗争更为深入细微,逐屯逐村发动群众,检查前期工作,纯洁革命队伍,清除投机份子。第三阶段从1947年7月至11月,为“砍大树挖财宝”时期。针对地主隐匿财产、粮食等现象,群众提出“深入斗争挖财宝,澈(彻)底摧毁封建势力”的口号,斗争规模和深入程度更加彻底,沉重打击了地主势力,农民进一步当家做主。第四阶段从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为平分土地时期。针对前一阶段存在的部分封建势力未消灭、土地分配尚有不公须重新分配或调整等问题,掀起平分土地运动,通过该运动基本完成土改工作,彻底消灭封建势力。

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效发动了群众,有力配合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在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中,《群众》周刊刊载林彪关于战争胜利推进原因的谈话指出:“这一切主要的应当归功于群众,归功于去年(1946年)七月起成批地下乡去发动群众的干部。由于我们实行了土地改革,发动了群众,肃清了后方的土匪,初建了根据地,因此才能使主力壮大,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各种作战的配合,滋长了反攻力量,使自卫战争前线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胜利的决定关键。”“后方则应当继续更进一步的加紧群众工作,继续以人力物力源源支援前线,战斗的胜利除了靠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外,就靠人民不断的生长的力量。”土地改革是东北解放区“贯串其他各项任务的基础工作”,《群众》周刊刊载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关于东北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报告强调,东北解放区经过一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摧毁了封建统治,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展。通过林彪、林枫等东北军政负责人的谈话可以看出,东北解放区高度重视土地改革,群众经过土改之后,分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翻了身,极大提高了支援战争和参与解放区建设的积极性。

战争局势的发展“使东北三千五百万群众受到了丰富的教育,使他们最后认清了敌友,判明了是非,决定了立场”。1947年6月5日,《群众》周刊转载新华社《东北一年》的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肃清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满势力、日本卵翼和蒋介石支持下的土匪,建立了民选的三三制的各级地方政府;实行普遍的土地改革,帮助420万农民从封建剥削下翻了身,获得了300万亩土地,为东北民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北群众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变化,决定了一年来东北军事形势上的根本变化。”一方面,东北解放区的广大群众源源不绝地参加和支援东北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东北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群众及国民党官兵日益走向反战立场。获得人民群眾支持与拥护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得到极大增强。6月19日,《群众》周刊发表对于民主联军副司令吕正操的访谈指出,“和人民结合了的部队,虽然只有高粱和步枪,它的威力,却无敌于天下,使得美械装备的甲等师在人民军队面前,黯然无光”,“在表面数字上,东北民主联军,虽然只是五十万人左右,但它有千百万人民拥护,不可以一般数字概念来衡量它的战斗力”。受到教育的东北人民,与人民军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是因为人民的军队不单深知用武器和生命保卫人民的利益,而且他们更帮助东北人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甚至分担了农民的劳力帮助农民秋收。”通过《群众》周刊转载的新华社报道及刊发的通讯文章可知,东北解放区三三制与土地改革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民主事业的发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关系愈发紧密。

东北全面解放后,1948年11月11日,《群众》周刊在《东北全部解放,加速全国胜利》的社论中再次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明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美蒋如何迷信这些美械装备的力量,还是经不起人民力量的一击。”“归根到底,不是美式装备征服了东北人民,而是东北人民全部缴获这些美式装备,并将利用这些美式装备,继续消灭蒋美军事力量,以加速美蒋罪恶统治的最后崩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东北人民不仅有分别是非的眼光,而且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勇气,和争取解放自由独立民主的能力。他们在日寇长期铁蹄统治之下,一方面受尽了牺牲痛苦,另一方面却也锻炼了自己,学得了驱逐法西斯侵略者的正确方针。”“今天美蒋在东北澈(彻)底失败与人民解放军全面胜利的东北局势,正是东北人民慎重选择的结果。”

人心向背关乎战争胜败。通过《群众》周刊的报道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发动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经过土改运动,东北解放区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翻身,生产积极性倍增,尤其在政治上觉悟性提高了,数十万农民加入人民解放军支援前线作战。“东北翻身农民自觉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这就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必胜的保证。”

四、结语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战争局势的胜利推进,《群众》周刊积极向外界开展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刊载林彪、林枫等东北军政负责人的谈话、东北解放区官方文件及相关评论文章,转载新华社、《东北日报》等有关社论,《群众》周刊全面、及时、准确地宣传了东北解放战争局势、解放区经济文化建设、土地改革运动的进展与意义。宣传重点在于军事攻势的胜利推进,从1947年夏季攻势“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至1948年秋辽沈战役“加速全国革命的胜利”,精炼总结了从战局转折至东北全面解放的每一次攻势的战略意义,全面展示了东北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群众》周刊着重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层面,详细介绍了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解放区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尤其强调人心向背之于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高度评价了广大贫苦农民在经过土改运动后支援前线作战,这成为了东北解放军必胜的保证。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不仅使外界真实、准确地了解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及其原因,也反映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群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
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