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稻田土壤中总磷释放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2022-06-27石先罗
章 卫,石先罗,2
(1.江西水利职业学院,330013,南昌;2.江西农业大学,330045,南昌)
0 引言
磷作为稻田生态系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不仅关乎作物的生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有重大影响[1-2]。稻田土壤作为重要的磷“源”,在控制外源性磷进入稻田后,土壤中磷将进行内源性释放[3]。稻田土壤中磷的释放涉及到较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关于怎样合理地控制磷的内源释放仍未形成统一的结论[4-5]。张茜等在静态条件下对不同温度、pH、及DO等因素对磷的释放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6]。刘伟等发现上覆水、沉积物理化性质、扰动强度及时间对磷的释放有重要影响[7]。金丹越等研究了长江中下游13个浅水湖泊中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并用指数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8]。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磷的释放主要集中于河流湖泊底泥中,关于稻田土壤中磷的释放研究较少,对稻田土壤中磷的释放动力学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9-12]。本研究将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土壤中不同因素下磷的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
本次所选研究区域为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恒湖垦殖场稻虾基地,具体位置见图1,该基地靠近鄱阳湖及赣江尾闾区域,基地面积约60 km2。该基地于2015年起实施稻虾共作生产模式,目前稻虾种植面积达1 200 hm2,每年龙虾产量达1 500 t。本次实验所选用土壤均采集于2020年12月南昌新建区恒湖垦殖场水稻基地,利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大田表层0~15 cm新鲜耕作土壤,土壤经风干研磨过2 mm筛后密封备用。
图1 研究区域及采样位置图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批量平衡法开展试验,准确称取2 g土壤样品置于50 mL塑料离心管中,加入20 mL超纯水,1)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分别设置为10 ℃、20 ℃、30 ℃)开展静态释放试验,每隔12 h取样检测上覆水中总磷的含量;2)利用NaOH及HCl溶液调整pH值,分别设置pH值为5、7、9,温度设置为20 ℃下进行释放试验,每隔12 h取样检测上覆水中总磷的含量;3)利用恒温振荡器模拟不同切应力下土壤总磷的释放,在温度为20 ℃下分别设置转速为75 r/min、100 r/min、125 r/min及150 r/min进行释放实验。
1.3 检测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上覆水中总磷含量检测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波长设置为700 nm,仪器选用北京普析通用T6紫外分光光度计。
试验数据利用Origin 2018(Origin Lab, USA)软件进行模型拟合,本试验数据主要利用准二级动力学(1)、指数动力学(2)及Elovich(3)模型进行拟合分析[13-15]。
qt=K1qe2t/(1 +K1qet)
(1)
qt= ln(αβ)/β+ lnt/β
(2)
ln(qt) =b+K2ln(t)
(3)
式中:qt为t小时稻田土壤中总磷的释放量(mg/kg),t为时间(h),K1为为释放速率常数[mg/(kg·h)-1],qe为平衡时土壤释放总磷的含量(mg/kg),α及β分别为释放常数,b及K2为释放速率常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土壤中总磷释放动力学
温度为10 ℃、20 ℃及30 ℃时,各培养柱中上覆水的T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上覆水中TP浓度与温度成正相关。随着实验温度上升TP浓度上升,10 ℃时浓度最小,在30 ℃时达到最大。整个实验过程中,TP浓度范围为0.053 4~0.159 1 mg/L,在前24 h内浓度迅速增加,48 h后基本趋于平稳,稳定后30 ℃时的TP浓度约为10 ℃时的1.5倍。温度对土壤中磷的释放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影响硝化、反硝化、氨化等反应的速率,也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水界面磷的释放与吸附。
为进一步分析温度对总磷在稻田土壤上的释放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指数动力学模型及Elovich模型对总磷在土壤中的释放量进行了拟合,得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可知模型计算出的qe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随着温度的升高qe值上升,拟合相关系数R2为0.942~0.972,因此准二级动力学可以较好地描述总磷在土壤中的释放过程;指数动力学模型常用于土壤中吸附解析的研究,释放速率常数K2常用于描述磷的释放速率。Elovich 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物质在非均匀固体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性,根据为拟合结果随着切应力的增大初始吸附速率常数α及活化能常数β明显增大,拟合相关系数R2为0.948 8~0.991 1,表明Elovich 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整个吸附过程。3种模型均较好地拟合了上述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基本一致[16-17]。
图2 不同温度稻田土壤总磷释放动力学拟合曲线
表1 稻田土壤总磷释放的3种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2.2 不同pH下土壤中总磷释放动力学
pH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因素,pH的改变有利于某些矿物的溶解和组分的转化。在pH为5、7、9时,上覆水中T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碱性条件(pH=9)下TP释放浓度最大,中性条件(pH=7)时最小。TP浓度在前24 h迅速增加,48 h后浓度趋于平衡,基本不再增加;实验周期内TP浓度变化范围在中性(pH=7)条件下为0.069 6~0.135 2 mg/L,酸性(pH=5)条件为0.120 6~0.249 4 mg/L,碱性(pH=9)条件为0.078 2~1.075 mg/L。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与pH呈现出抛物线型的相关性,中性pH环境下磷容易与沉积物中的金属离子结合从而固定在沉积物中,因此中性pH条件下磷的释放量最小,而在低pH或高pH的情况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均增大。
图3 不同pH稻田土壤总磷释放动力学拟合曲线
表2 不同pH稻田土壤总磷释放的3种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2.3 不同切应力下土壤中总磷释放动力学
水体中TP随振荡频率的变化如图4所示,其中低切应力(切应力为0.15 N/m2及0.22 N/m2)状态下TP最大含量介于0.189~0.228 mg/L,高切应力下(切应力为0.40 N/m2及0.51 N/m2)状态下TP最大含量为0.243~0.301 mg/L,在4种扰动强度下水体中TP总体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在前24 h水体中TP含量迅速上升,24 h后慢慢趋于平衡,最大值分别达到0.189 mg/L、0.228 mg/L、0.243 mg/L及0.301 mg/L。根据结果表面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释放速率越快,其中切应力为0.51 N/m2状态下达到最大值。
土壤中的TP在环境条件改变时会向上覆水或间隙水中释放;上覆水中的TP则有可能被悬浮物吸附发生沉积,间隙水和上覆水之间存在浓度梯度的扩散,所以土壤中TP的迁移具有方向性。试验中,上覆水为清洁自来水,TP含量较低,加上水动力的剪切作用,致使土壤颗粒物发生再悬浮,这些都将显著影响TP的迁移过程。土壤中的TP在动水条件下比静水条件更容易发生迁移,实际上水动力条件不同,磷的迁移过程也会有差别。
利用3种释放动力学对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如图4,具体参数见表3。其中准二级动力学模型qe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R2介于0.935~0.980,表明准二级动力学能较好地描述磷在稻田土壤中释放的过程;指数动力学中释放速率常数b及K2均随着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其中R2介于0.931~0.982,其结果与其他学者基本一致;根据Elovich模型R2介于0.943~0.991,说明Elovich对磷的释放具有较好地拟合效果。金丹越等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磷的释放进行研究,发现指数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总磷释放过程,其中最大释放量介于0.36~9.46 mg/kg[8]。胡鹏等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了15座水库沉积物磷释放过程,其中发现12—24 h释放趋于平衡[18]。
图4 不同动力下稻田土壤总磷释放动力学拟合曲线
表3 不同动力下稻田土壤总磷释放的3种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3 结论
1)随着温度的升高,稻田土壤中磷的释放增强,其中30 ℃时的释放量是20 ℃的1.5倍。碱性条件下pH=9时土壤中磷的释放最大,远远高于中性及酸性条件。切应力的改变对磷的释放具有较大影响,随着切应力的增大磷的释放量明显增大。
2)3种不同动力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pH及切应力下磷的释放过程。其中释放均在前24 h内进入快速释放过程,后慢慢趋于平衡,最终达到最大释放量。
3)可以根据总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来预测稻田土壤中总磷的释放过程,最终释放量均与实测值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