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十二感官”理论的儿童医疗空间环境设计

2022-06-27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空间设计感官

文/刘 霞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讲 师 博 士

引言

1996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了“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作为基本行动纲领推动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1]。近年来,随着我国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沿海发达城市纷纷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相关环境的升级改造中,儿童医疗机构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障,同时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内涵与气质。

1 国内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的现状

目前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的研究及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儿童专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沿用了传统综合医院中的空间功能分区、流线设计及环境营造等设计手法,使得我国大多数儿童医疗环境空间普遍存在空间组织及流线设计的复杂化,标识系统的成人化、文字化,环境空间的单一感官体验化[2],缺少基于儿童认知及满足儿童身、心理特征的环境设计。这种冰冷、理性、成人尺度的儿童不友好环境大大增加了儿童对医疗机构的恐惧心理,导致儿童害怕去医院就诊,甚至出现在医生面前拒绝治疗的极端情况,增加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就医过程十分艰难。在发达地区,虽然在一些新建的儿童医院,会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但更多的是医护人员从环境美好的角度进行保护,极少从专业设计的角度,依据患病儿童的身、心理特征及环境的疗愈作用展开系统的设计。而关于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部分学者对国外儿童医疗环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基于优秀案例的设计分析及总结;二是从导视系统和色彩设计的单独视觉要素对儿童医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进行研究;三是从幼儿教育感觉统合角度对国外儿童医院环境空间设计及其可行性的分析。他们都从独特的专业视角对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进行了局部的探讨与研究,但从满足儿童生理、心理、情感需求等全方位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还相对匮乏。

2 国外在儿童医疗环境空间中的设计实践

在国外医疗领域,1978 年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就开始介入医院建筑,医疗体验的个性化、人性化、透明化成为关注的重点[3],随着21 世纪人性化理念的不断深化,诸多医疗机构和设计组织纷纷相互合作,展开对医院就医环境与患者体验的研究。当前国外儿童医疗机构更多地将研究视角转向营造符合患儿的身心健康、结合儿童人体尺度、环保安全、功能多样、创新有趣、分年龄且个性化、主题化的新型儿童医疗空间,使儿童医疗环境空间呈现出以下设计趋势。

2.1 主题化体验空间

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儿童医院,已经成为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典范(图1)。不仅配备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在设计上也一反常规医院的做法,通过如游乐园般主题环境空间的营造,为遭受病痛折磨的儿童在治疗期间打造了如正常儿童一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设计师通过功能空间的组织、空间的渗透与融合、界面围合与处理、装置的设置及软装等各类设计手法去摆脱传统医院给人的沉重氛围,在儿童医院的大厅醒目地设置了毛毛虫变身蝴蝶的巨型雕塑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同时在中庭处还专门为儿童设计了贯穿上下的珊瑚礁水族馆、小型动物园、科学宫、剧院、图书馆和充满幻想的星光屋等主题空间,让患儿瞬间放下焦虑与对未知的恐惧、增加融入感,使孩子们如同进入主题乐园一样开始治疗的旅程。

图1 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空间环境设计(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2.2 家居化疗养环境

英国谢菲尔德儿童医院则在众多医生反对声中力排众议,大胆地在公共区域及病房的设计中一改传统医院单调沉闷的白色,特意将“家居体验化”概念应用在医疗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主要的公共空间、走廊、诊室、休憩区及等候区特别设置了客厅般的休憩空间,除了精心布置符合儿童尺度、卡通造型的沙发、桌椅等配套家具,还特别提供了供儿童或家长使用的自助饮品机与随意取阅的画报、刊物及杂志。公共餐厅中则增加了家庭中常使用的小家电以供患者及家属自由使用。同时结合不同色彩对患儿的特殊疗愈作用,使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七巧板和治愈系的色彩作为基本视觉元素,在墙面、地面及推拉门上恰当使用。最后的统计结果证明,超过98%的儿童患者认为,这种温暖家居环境元素及温馨活跃的色彩搭配有效减轻了他们与熟悉环境及家人相互分离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为他们提供了心理上的熟悉感和舒适感,大大缩短了患儿从普通生活到治疗生活的心理距离和适应过程,让他们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对患儿的病情恢复十分有利。

2.3 自然化治愈空间

巴塞罗纳瓦尔德希伯伦德大学儿童医院的设计体现了不要让孩子的童年缺失自然的设计理念,为住院区的每个病房都特别配备了绝美的室外风景,还将室内的庭院与室外的自然风光遥相呼应,在室内相对封闭的界面如墙面、隔断上创新地将山、河、云、海、树木、动物等自然元素融入医院室内环境设计中,简约的同时又充满童趣,配色上采用具有治愈作用的自然色系如湖蓝、浅绿、土棕、纯白这些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与原木色护墙板、软性窗帘来打造温柔治愈的医疗空间。芝加哥儿童医院则在拥挤的都市为满足儿童在自然中快乐成长的需要,特别在屋顶打造了一座基于五感体验的皇冠天空花园。通过竹林、水景、花木与光、水、声、色、味的相互交织,结合当地再生木质玩具,为小病人们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大大地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康复周期(图2)。

图2 芝加哥儿童医院皇冠天空花园设计(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2.4 游戏化治疗过程

各国儿童医院在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上虽然各具特色,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增设了儿童互动体验装置或手术模拟室来加强儿童就医环境“游戏化”,如莫纳什儿童医院的MRI 扫描室,为了降低孩子们在医疗检查时对陌生机器产生的恐惧心理,特别设计了搭配不同的音乐、灯光和视频的主题氛围,同时还增加了儿童可以参与的帮小动物扫描诊断病情的互动游戏,使孩子们在治病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医疗知识。而在花园、走廊、等候区及休息区增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游戏装置则满足了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的天性,消解了医院公共空间的无聊冰冷感,增加患儿的社交及活动热情,从而减轻病患儿童在住院期间紧张、焦虑的心情。

通过以上国外优秀案例的分析,发现国外的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呈现出多学科、全方位、整合设计的趋势。是否能够满足儿童生理、心理及情感需求则是空间环境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打造儿童专属的诊疗空间首先需要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特性有清晰了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博士创立的“十二感官”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理论基础。

3 斯坦纳的“十二感官”理论

斯坦纳博士的“十二感官”理论特别强调人类具有身体、心灵和精神三种基本属性,除了我们熟知的视、听、嗅、触、味以外,还有超乎肉体的七种感官:生命觉、动觉、平衡觉、温度觉、语言觉、思想觉和自我觉[4]。儿童正是通过这十二道“窗口”去觉察、感知这个世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织。十二感官基于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被分为初、中和高三个层次:初级是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包括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中级是对外界环境和世界的感觉,与感受相联系,感受周围自然、环境,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三是高级感觉,社会、社交,思考用来感知人类社会,感受他人,包括听觉、语言觉、思想觉和自我觉。

4 基于斯坦纳的“十二感官”理论的儿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环境感知的过程即是人的十二种感官经过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综合反应,而不是单一的感官来完成的过程[5]。因此,可以通过对儿童“十二感官”具有多重的刺激和升华效果的设计元素和手法来去除传统医疗环境中的“冷漠感”和提升亲和度及友善性,帮助患病儿童忘记病痛带来的沮丧、绝望、恐惧、压力等负面情绪,使他们能够在治疗恢复期间拥有与正常儿童相同甚至更好的成长体验,滋养其身体与心灵。

4.1 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立与身体的连接

初级的四个感觉让我们与自己的身体相连,触觉可以说是婴儿出生后最先发展的知觉,通过襁褓和妈妈的爱抚,让儿童获得母体中类似的边界所在。随着儿童的生长,这种边界不断扩大,但明确的内外边界感仍然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缓解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不适和敏感情绪,特别是对自闭的儿童和处于陌生环境的患儿,主题化的功能分区、明确的色彩指引、温暖触感的围合装置等元素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都会对其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让患儿快速建立对周围陌生环境和人群的信任。而从儿童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行满足生命觉的人性化设计,如增设无障碍坡道,母婴专属卫生间,在等候区及公共场所增设供儿童休息的休息区域及符合儿童尺度的家具及饮水和用餐区域,以及和谐有序、主题化的分层指引,都能够促进儿童的生命觉的发展与形成。左右手协调的精细化动作的墙面装置及游戏区的各类活动则能够提升儿童运动觉和平衡觉,感受主宰身体的自由,打破患儿在医疗隔离空间被动吸收的空虚感和失控感,从而更好地让他们的感觉与神经系统相连,通过向外传递兴趣和注意力,收获患儿对生命的热情与渴望。

4.2 通过自然景观的引入增强对外界环境和自然的连接

人类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四个中级的感觉来感受自然,建立与自然最初的连接,因此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归属地。众多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自然环境对我们人类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人造环境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引入,能够让使用者摆脱封闭人造环境中的枯燥、沉闷感。这种近距离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能帮助使用者在生理上心率平缓、降低血压、放松肌肉,同时还能在心理上有效地减轻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各种压力,放松心情,增加生活的热情,感受生命的生机。这种认知也已经被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通过各种绿化设计的组合搭配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室内等人造环境中来消减单纯人造环境所带来的不适。特别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儿童,在他们眼中,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非常迷人的,充满灵性的,他们不仅会感动于四季的变化,甚至树叶在风中飘落、鸟儿在林间的鸣叫、不同植被丰富的色彩变化、阳光洒落下来形成的光影,都可能激活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连接。同时学者对自然与患者病情康复的研究也充分表明,患者在进入花园5 分钟后,他们的血压、心跳、大脑活动与肌肉紧张度都会显著降低[6]。同时也发现在自然缺失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如胆小、自闭、怯懦等情感与性格问题,而患儿作为儿童中最为特殊的群体,身体的不适及非正常的生活状态更容易使其被敏感、沮丧与孤独等负面情绪所困扰,自然景观中盛开的花朵、充满生机的植物、泥土的芳香、春雨冬雪、小鸟的鸣叫、动物的蹦跳都能够有效地丰富患儿的嗅觉、味觉、视觉及温度觉的体验,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与外界环境和自然产生有效的连接,让他们充满活力与生机,具有非常好的疗愈作用。

4.3 通过社交剧场、人居场景、主题空间的植入增强对人类社会的连接

人们倾向于用过往的经验解释、理解陌生的事物,场景化的设计策略在提高空间品质的同时也赋予空间鲜明的性格特征[7],更容易让使用者获得生活体验上的认同感和对空间的可控感,并对各类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与正面暗示。通过场景化体验增强社会连接,是指在儿童医疗环境空间的设计过程中,突出对空间、场地主题性及特色场景的营造,可以针对不同患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展开主题场景的规划与设计。主题空间的设计应具有逻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加患儿对环境空间的新奇感和融入感。通过结合具体空间特点赋予的不同主题,使医院的诊疗区、住院部、门诊部等空间形成一个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场景,通过插画、雕塑、植物、景观等各种视觉元素的穿插有序组织创造和其他的孩子建立连接、形成友谊的空间氛围,满足医疗环境内的社交需求,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提升听觉、语言觉、思想觉和自我觉的发展。

4.4 通过互动体验的趣味性增强多元感官体验

趣味性的游戏设施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关注,同时能够有效地将患儿从治疗病痛的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8]。通过在公共空间、等候区、廊道引入儿童们喜闻乐见的互动体验装置及游戏设计增加医疗空间对小朋友们的吸引力,从而满足病区儿童多种感官的体验与发展,实现儿童与医疗环境空间的人性化交流与互动,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快速适应治疗环境,忘却病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患儿紧张情绪,降低烦躁感。而医生卡通化的服装、主题日的活动及送给孩子们的卡通玩偶更能从情感上使生病的宝宝得到温暖,使其处于一种开心快乐的“治病之旅”中,忘却病痛的同时更加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结语

未来的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不仅需要满足高效、专业的医疗属性,同时需要合理的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家居化的情景体验来消除患儿对医院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更需要满足患儿的多元感官发展需求。“十二感官”理论为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提出了一条新的环境评价标准与发展路径,通过十二感官理论下各类感官相关联的设计元素的有序组织及融合,能够让患儿通过与医疗环境的接触感受更多的温情与成长的喜悦,获得灵魂及内在生命的滋养。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空间设计感官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妙手仁心 洞察细微——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