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耦合设计初探
2022-06-2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黄 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 士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马欣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 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级工程师 博 士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讯作者)
引言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创新型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成为衡量当前孵化器竞争力的重要尺度,创新人群日益增强对高品质、高活力、多样性创新环境的需求。然而,城市粗放式扩张导致孵化器建筑与城市割裂,低品质景观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大量交往空间的需求,我们不禁思考,城市景观与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 创新型孵化建筑与城市景观耦合动因
1.1 粗放式扩张抑制中小企业空间拓展
1.2 低品质景观影响创新活力氛围塑造
相当数量的传统孵化器建筑都是由普通办公空间简单改造得来,再冠以“孵化器”的头衔而已,缺乏对景观空间的考量,景观元素单一化,景观建设模式机械化,创新生活体验与城市环境脱节、连接中断,难以缓解创新人群高强度长时间脑力活动带来的压力,使得整体创新活力不足。
1.3 科技型人才增强交往空间品质需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孵化器主体由生产型工人转变为智慧型高科技人才。当前,创新人群重视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高频次、无障碍的城市交往活动为创新人才提供创新灵感,非正式交往空间需求逐年增加。搭建与城市景观之间开放化、人性化、有机化的合作平台成为必然,耦合成为盘活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重要手段(图1)。
图1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耦合动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耦合理论概念及应用
关联耦合理论,又可称为连接理论,由物理学领域“耦合(Coupling)”①概念发展演变而来,强调通过某种主导力线,包括地段边界、交通流线、轴线或建筑边线等,来建立建筑物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组成一种关联系统或网络[1]。溯源关联耦合理论,1986 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罗杰·特兰西克正式提出连接理论(Linkage Theory),强调城市的动态联系[2]。1999 年王建国院士将连接理论引入国内,并首次称之为关联耦合理论[3]。近年来,该理论经过宋代军、杨贵庆[4]、卢峰[5]、周珂[6]、来嘉隆、王树声[7]等人的不断探讨得以完善,将关联耦合设计过程归纳为提取耦合要素、确定耦合线索、形成耦合方式。
根据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创新性、开放性、多功能、智慧型以及城市形象代表的设计倾向,以及现代城市景观体系化、内涵广泛化、城建景一体化的特征,首先提取城市景观三个构成层次为耦合要素,其次确定耦合线索为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布局、空间、形象三个具体设计方向,以城市空间结构连贯、建筑空间形态完整和人文场所适应为原则,最终得出行之有效的耦合设计策略(图2)。
图2 耦合研究思路(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耦合设计的3 个层次
关联耦合强调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和作用结果的综合性[8]。景观既是城市物质构成环境,也是场所中可看到的景象,有序且全面地涉及宏观、微观以及人文的三重考虑,推动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有机结合(图3)。
图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耦合设计的三个层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以景观为纽带与城市耦合
从宏观层面上,以城市景观为纽带拉近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间的距离并互相渗透,创造积极的城- 企互动,使得建筑成为城市有机生长的一部分。耦合设计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增强纽带的稳定性。
乡村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绿化有改善,环境有改变,生活质量在提高,遵循绿化美化主旨,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3.1.1 缝合城市景观生态体系
城市景观成为缝合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和城市核心景观体系之间的纽带。创新型孵化器建筑通过打通其核心公共空间、庭院空间连接城市生态廊道,塑造城市生态基底的连续性,从而打造最适合创业者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气候环境。例如,天目里(表1,案例一)采用建筑沿整个基地围合出“中心集中”形式的超大城市客厅广场的方式映射出连接西湖、西溪湿地公园自然生态体系;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表1,案例二)设计了一条从东到西的线性绿化内院,以“轴线串联”的形式连接孵化器两侧大片城市农田、湿地生态基底;深圳万科云设计公社(表1,案例三)通过“面状平铺”形式的地表无障碍绿地公园连接城市东西向山体公园要素,覆盖地下孵化器建筑,共同构成“北绿廊”景观发展带。
表1 以景观为纽带与城市耦合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1.2 联结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城市景观成为联结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和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纽带。作为公共节点的城市景观以开放节点的形式整合城市空间和创新资源。例如耶鲁大学创新思维中心(表1,案例四)坐落在校内原先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矩形广场上,通过增加一座椭圆形态的建筑使得场地形成无障碍的循环路径,清晰可辨的花园广场吸引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公共景观与相邻教学空间的联系。
3.1.3 衔接城市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景观成为衔接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和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之间的纽带,能够通过开放、整体、系统的交通空间组织发挥城市客厅的积聚功能,提供共享的空间和景观平台[9]。一方面,在建筑外边界增设街角口袋公园,将原本私有化的景观公有化;另一方面,规划流线时遵循便捷、可达、连贯、步行优先的原则,依托孵化企业独立出入口的需求,在场地边界设置多个出入口,建筑底层适当架空,注意尺度人性化。例如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表1,案例五)中南侧主入口提供城市广场空间,东侧中部设置次入口,为出入建筑的人群提供对岸小龟山公园的景观框景,北侧作为车行主入口,三个入口均可直通建筑二层并连成完整平台,提供城市活动的共享空间和园区工作者的休憩观景场所。
3.2 以景观为载体与建筑耦合
从微观层面上,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满足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内部创新人才体验生活和非正式交流的空间需求,将城市生活体验引入到建筑中且与建筑二者合一、相互融合,创造培养人群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载体,增加创新的可能性。耦合设计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增强载体的连接作用。
3.2.1 搭建城市交往活动平台
城市景观成为提供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内城市交往活动的平台载体。策略性增加景观活动空间,利用城市景观可达性特点,将其与孵化器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共享叠合,对“孵化器建筑屋顶/ 城市景观”两种概念进行图底互相转化,增强创新人群与城市人群的碰撞频次,使得城市景观效应最大化。例如新加坡Design Orchard 孵化器(表2,案例一)屋顶将100% 的场地面积归还给城市本身,它的露天剧场和植被花园完全向公众开放,私人设计师在这里举办时装表演、音乐会等活动,随时随地与城市人群交流,激发更多的创意产生。
3.2.2 承载企业生长更迭需求
城市景观成为应对中小企业弹性办公空间的主导载体。一方面,孵化周期一般为3个月到1 年,且不同企业对空间规模需求不同,创新型孵化器建筑有流动性强、差异性大的特点,可将城市景观设置在建筑通用空间中,如楼梯间、架空的底层、商业空间等,不会因为创新主体更换而导致交流空间的减少。例如,珠海金湾航空新城产业服务中心(表2,案例二)以成对体量设计并设置公共中庭,在中庭两侧提供一系列共享会议室和协作空间,为年轻企业家之间带来更多的偶遇和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每一次的产业转型都会伴随着孵化器建筑的更新,不同时间维度下考虑保持相同的景观空间模式并更迭城市景观主体功能。例如,上海长阳创谷创意产业园(表2,案例三)内中央大草坪历经从创意设计时期的集中绿化场地,到人工智能时期的展示体验空间,再到生命健康时期的交流互动中心的功能转变,城市景观空间却在变化的功能中保持了不变的创新吸引力。
3.2.3 构建多维交往环境空间
城市景观成为构建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公共景观空间秩序的组织载体。将城市广场、公园、慢行交通等景观功能穿插于创业办公、创业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商业配套等各类空间之间,形成“景观式屋顶层+ 共享式平台层+ 花园式地面层”的立体化景观空间模式,多维立体的体验空间及路径整合了内外部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持续且全方位支持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例如,深圳万科云设计公社(表2,案例四)通过绿化下沉坡道连接首层城市广场与负一层孵化办公空间;广州天河创想公社(表2,案例五)通过空中地景廊桥连接两侧公寓与创业办公空间;杭州天目里(表2,案例六)景观自下而上分别设置在下沉庭院、地面植被、镜面水池、露台外挂花箱和屋顶茶园五处,通过三维立体绿色景观连接地下商业街和地下车库的人流与办公空间。
表2 以景观为载体与建筑耦合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3 以景观为媒介与文化耦合
从人文层面上,以城市景观为媒介表达孵化器文化、产业文化和创新文化。伴随着城市更新,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不仅仅是生态可持续性、时代标志性的更新,更是对未来人文生活的创造,推动形成新兴、活跃、创新、有沸点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激励员工斗志。耦合设计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增强媒介的触动性。
3.3.1 传播城市人文内涵
充分将本地自然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习惯注入到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中,在景观元素的连接下形成强烈的集体认同感。一方面,需在政府、社会公众、各企业与组织机构的多方积极配合下,共同打造具有在地性内涵的活动广场,展示城市人文艺术、历史遗存,表征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增强景观元素包容性,把握创新、娱乐、服务等人群的不同需求,注重流动城市人群与固定创新人群等异质元素的需求,充分展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3.2 融合创新环境氛围
城市景观充分融入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创新氛围,通过触摸、感觉、视听情景、运营活动,将城市景观渗透到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各方各面,浓厚创新氛围,具体举措有:(1)利用雕塑、雕塑、喷泉、标识、铺装等景观小品展示高科技元素;(2)利用城市景观广场举办创新成果展览、体验、售卖等活动;(3)利用绿色植物、清新简洁的色彩舒缓创新人群工作压力,打破传统冰冷的创新氛围,更新为有温度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
3.3.3 激发产业成长活力
城市景观成为激发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孵化产业成长活力的媒介。战略新兴产业强调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举措有:(1)设计建筑界面时,针对性向城市展示孵化产业形象特点,如数字产业表述新潮、开放的形象,文创产业表述个性、独特的形象,新能源产业表述高端、智慧的形象,生物医药表述绿色、生态的形象等,可通过透明渗透、开洞引导、外挂融合、功能置入四种方式嵌入立面细节(图4);(2)网红时代下,打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建筑形象,迎合年轻高科技创新受众群体的需要。
图4 城市景观嵌入立面细节四种方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面对中小企业创新空间与城市割裂、景观品质欠缺造成的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研究尝试提出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城市景观的耦合设计策略。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实践案例,应用关联耦合理论,指导城市景观从宏观、微观、人文三个层面与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耦合:一是城市景观作为纽带连接建筑与城市的核心生态体系、整体空间环境和慢行交通网络;二是城市景观作为载体融入建筑自身并为其提供交往平台、满足生长更迭需求以及构建多维交往环境;三是城市景观作为媒介传播城市人文内涵、融入创新环境氛围以及激发产业生长活力,三个层面自上而下递进式耦合,为活跃创新型孵化器建筑高质量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同时,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建筑师的视角应密切关注创新人才需求,创造出符合孵化器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
注释:
①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