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刻瓷艺术中的阴刻与阳刻
2022-06-27关永华广西工艺美术协会
关永华 广西工艺美术协会
一、刻瓷的历史渊源
刻瓷艺术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小众艺术门类。宋、元、明、清时代,已经出现了刻瓷,明代晚期和清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在瓷器上刻字已非常普遍。从一些完整器和瓷片上,几乎都刻有各自的姓氏或堂款,以此作为记号。因为那时,瓷器是家庭中较为贵重的器具,若要办理婚、丧、嫁、娶等宴席,自家餐具不够,需向他人借用,之后按所刻标记奉还原主。
清代以后,刻瓷从做记号逐步演变成一种装饰艺术,尤以乾隆皇帝兴致最高,据统计,他在宫藏的248件各式壁瓶中,138件刻有御题诗。乾隆在一件明代仿官窑贯耳瓶上刻诗云:“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从孤,色自粉清泯火气,纹犹鳝血裂水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由于宋瓷名贵高雅,又是单色素坯,更是题诗刻字的佳器,其御题,没有放过价值连城的五大名窑珍品。如在一只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刻有:“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在宫藏90多件汝瓷中刻有御题诗的竟达22件,只有乾隆才敢为之。此外,还出现了瓷盘和文具上线刻仕女人物和花卉的刻瓷作品,明、清有出土的刻在瓷盘或瓷板上的墓志铭。可见刻瓷作为瓷器装饰艺术的一个门类品种已经形成。人物肖像刻瓷艺术出现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日趋成熟。以山东淄博的马林为代表,他把现代素描技法与刻瓷艺术相结合,创作了一批肖像刻盘作品,有的当作国礼赠送国际友人。素描与刻瓷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令人耳目一新。
桂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全力投入了刻瓷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创作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刻瓷部作品。内容有桂林山水、历史人物故事、花鸟等,器形有大瓶、盘、瓷板、文具、簿胎瓷等。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杨成武、张仃等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称道。不少作品被当作政府礼品,馈赠各国友人。1992年,关永华、牟荣创作的《九老帅大型肖像刻盘》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图:残片上刻有姓氏堂款
桂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刻瓷艺术,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刻瓷机构,特别是阴刻肖像技艺,把肖像刻瓷技法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以扎实精准的素描功底,以点成线,以线组面,把元帅的威武英容真实亲切的塑造出来,达到了至瑧完美的程度。当时,何孔德、高虹、高泉等著名艺术家看后说:“高深莫测,非常完美。”不仅为建军65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也为刻瓷艺术走向现代,走向成熟完美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
二、阴刻与阳刻之概念
图:乾隆御题诗刻在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底部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工具不尚发达的时代,刻制比较坚硬的瓷器,是困难的。以金刚钻为刻具、一捶一凿、一个点一个点组合成一条线,很难达到统一流畅的效果。如今,用高碳合金钢制作的刀头,用连续震动的高频电动工具,可以快速的刻画出流畅的线条与块面。先进工具的出现,使得各种新的刻瓷技法陆续出现,为完美实现个人的创作意图,如创意与设计,画面的构成与最终效果,提供了理想的技术保障。可以自如的进行点划,可以细致精准的刻线,也可以快速扫描成面。可轻、可重,可疏可密……在所有刻瓷技法中,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阴刻法;一类是阳刻法。
阴刻法。多指在白色或浅色的瓷坯上制作,在设计好的瓷坯上,刻掉的是纹样,留下的是背景空间。正如治印,刻掉的是文字,留下来的是底色,称“白文”。只有在刻掉陶瓷釉面的部位,才能着上颜色,留下不刻的部位,是附着不上色彩的,那就是背景或空间。刻制部分,由点刻的轻重疏密组成不同的深浅层次,以表现物体的阴阳形态。
阳刻法。是指在深色釉的瓷器上刻制作品,在设计好的瓷坯上,刻掉的是背景,留下的是纹样,正如治印的“朱文”,刻掉的是底色,留下的是文字。
因深色釉就是一种重色、黑色,釉层刻掉后就露出白色的瓷胎,刻深一点就更白,刻浅一点成灰色,一点不刻的地方是最深色。在深色部分,也可组合成面积大小不同,深浅色稠不同的各种层次,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2006年,我有机会与李铁映先生同台作书画一个下午,说到刻瓷,李铁映先生问我:“你的刻瓷与别的刻瓷有什么不同?”我回答说:“我们的主要作法是阴刻法,这与别的阳刻法,包括影雕,制作方法上是不同的,表现力更好一些。”
三、阴刻与阳刻之比较
(一)两种刻法难易程度之比较
在刻制过程中,从视觉观察这个角度,阴刻比阳刻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阳刻釉面颜色较深,是设计画面中最重的基本色,点凿下去就出现瓷胎的白色,根据点凿的深浅、疏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黑、白、灰关系,不用上色,层次一目了然。相反,阴刻是在白色釉面上刻制图纹,一刀下去,露出的白胎仍是白色,点的疏密还较容易观察识别,而深浅层次的识别就困难得多了。釉面是白色,深凿的点是白色,浅凿的点也是白色,深色块面是白色,浅色块面也是白色。刻制完成的画面,没着色之前都是白一片,没有长期刻制的经验和对设计效果的掌控力,是很难准确完成创作意图的。
图:“九老师”肖像刻盘二枚
图:阴、阳混刻的山水盘
图:色彩丰富的阴刻大盘八仙图
从线条的制作角度看,阳刻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要用点剔出背景,留出所需的一根整齐流畅的线条,需要细致、耐心和手头上的功力。阴刻的线条制作就容易多了,随机走动刀头,一根流畅的线条就会形成,只要把握好力度的轻重和节奏就行了。
再有,就是着色方面之比较。阴刻法刻制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也可着色,也可不着色,靠色釉的白胎在点的组合下,自然形成黑、白、灰纹样。阴刻法就不一样了。要在一片白色中,根据设计,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着色,有时在同一块色调中还可分深浅和微妙的色相变化。所以,着色这个环节,阴刻法更显复杂,较之阳刻法难度大得多。
(二)两种刻法艺术效果之比较
两种刻法因材质不同,制作方法不同,最终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有区别的。
阳刻法是在一个基调上作画,所以,它表现出的整体感是很强的,色调统一而且柔和,最深和最浅都在统一基调的范围内,不会出现“不合谐音符”。又由于纹样的每个部位都是以刀代笔,一刀一刀留出来的,所以画面显得刚劲有力,有很强的金石味,也有版画、剪纸的艺术风韵。
阴刻法则不同,它以刻掉的部分作为纹样,层次可以刻制得很丰富,相互组织、交联很复杂。加上丰富色彩的配置,画面效果可以达到十分华丽、堂皇。色彩的过度处理可以达到很精密的程度,可与国画、油画相比美,绘画效果十分明显。又因所留出的空有着白玉般的润泽,与不反光的着色相得益彰,这种色调之美、光泽之妙,强强组合之神韵是所有绘画形式都不能相比的。再有最深处可黑如墨漆,最亮处可闪耀眼,对比度之大,之强烈,也是其他画种所达不到的。
鉴于两种刻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在表现题材上,可以作相应的选择,阴刻法可表现层次丰富的,过渡面柔和细致的,包括云雾的柔和过渡面,写实性强的题材,阳刻法可用于简约有力的,版画或民间剪纸类的形式感强的题材。
(三)两种刻法的技巧之把握
两种刻法在制作技巧上应有所区别。阳刻法采用的材质是色釉,色釉的特性是比较缠绵,因釉层较厚,点刻不易见底。所以,刻制起来不甚爽快。下刀时必须果断、有力,才能见刀见色。要特别注意灰色面的处理,下刀深了太白、下刀浅了太灰,要力到好处。若要保持一块灰面色调统一,更要考验刀功,刀刀都要精准且力度一致,否则一刀深一刀浅,就会使统一灰面变花,色调杂乱。出线条也是阳刻法的难点,为了保持线条完整流畅,每一刀的排列和所使用的力度要非常统一,认真细致,而且要非常耐心,可以说线条是阳刻中的关键技术。
(四)两种刻法工艺特性之比较
工艺特性包括材质处理,技法运用,效果特征,以及文化定位和成品的护养等等。这里重点强调刻瓷作品的护养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图:阴刻法的齐白石肖像
不论阴刻、阳刻,虽说是瓷器装饰中一个独特的品类,而且是一个小众的门类品种,说到底,它是刻掉了坚固的釉面,对瓷器的长期保存,对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初始状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一次桂林市与日本熊本市的工艺美术交流展览活动中,我送了一件刻瓷作品给日方友人,他直言说:刻瓷是种艺术,难度大,而且是非常高术,是釉上、釉下不可相比的艺术,另劈新径,填补空白。但恕我直言,它破坏了釉面,给长久保存提出了一个难题。这个想法,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但是,不能以此说法,轻易把刻瓷艺术加以否定。毕竟刻瓷艺术不是哪一天,某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自有陶瓷艺术以来几百年时间,从无到有,由简到繁,逐步改进完善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并独立成为瓷器装饰艺术的一个新兴门类品种,并受到艺术界、收藏界及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
至此,刻瓷艺术品的护养,就应作为该门类品种工艺特性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不可或缺。
阴阳两种刻法,养护方面也应有不同的处理。阳刻法,背景大面积是被刻掉釉面,暴露出胎骨。那么这个部位就很容易积灰或被侵蚀,从而使洁白的胎色变为“脏”色。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就要做一个保护罩,或装框,加玻璃防护。
阴刻的背景保留了大面积的原生釉面,是不惧污染腐蚀的,刻面虽然纹饰复杂,但采用了耐久的矿物色配置,与油画一样,是抗得起几百年时光考验的。但也要尽量避免酸碱和紫外线的侵扰,尤其是红色部分,对紫外线是特别敏感的,紫外光照射后很容易褪色变绿。
综上所述,一件精美的刻瓷作品,需要养护、呵护,针对阴、阳两种刻法的作品,需要与之相应的保护办法,才能弥久日新,永葆作品的青春面容。
四、两种刻法的创新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审美不断更新,消费主体由50后、60年后变成80后、90后,销售方式由实体店向网商转移。工艺美术行业这些年进入较为困难期,市场销售比较不景气。这并不能说市场没有需求,也不完全是疫情所致。原因还应从自身、内部去寻找。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根本路径。
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需求是永远不会停滞的,这是需求方。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生产的供给侧也永远不会停滞。只是供给侧能否跟上购买方审美、使用的消费需求,那就要创新。观念和技术嫁接,这会产生艺术创造方面的优势。
1.观念更新。俗话说: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想”就是观念。现代消费价值重品牌、重文化、重设计、重时尚、重个性。比如衣、鞋、饰品等,是否是流行色,是否简洁、高雅,是否与众不同。这是工艺美术人特别是创作人员的首要问题,年纪较长的老工艺美术家,要有新的观念。
2.技艺更新。刻瓷中的阴刻与阳刻,走过了一段技艺创新的路程,从手金凿刚钻到电动合金刀头工具的转变,从线刻到点线面处理的技艺转变,已经在技艺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如果完全是一成不变的写实,一味追求技术上的精美,已经不够了。应该在构成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探求。比如:阳刻法也可着色。阴刻法也可利用空白处作有机的刻制处理,不着色;也可以把阴刻阳刻混合使用。另外,在色彩方面,可以大胆的使用流行色和民间喜用的纯色。构成形式上单一、简洁、纯真、复古等形式都是可以采用。再有器形、组合式、装框等,要精致时尚,能与家装情调相符。
3.材料更新。目前阴刻法的着色颜料多用油画色,阳刻多不着色。阴刻法刻制完成后,可以施以釉料回窑烧制,这样色泽更为靓丽,更加坚固经久。还可宝石镶嵌,画面的关键处,如人物佩带的饰品部分,采用金属和各种宝石镶嵌,画面更显富丽堂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艺人,大多喜欢传统题材,注重技术和经验。作为青年艺术家,追求时尚,注重观念和设计上的形式感。前者更新观念,跟上时代有些难度,后者则往往缺乏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过硬的制作能力,所以,要相互学习,互补不足,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向消费者学习,懂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做。要向别的品类同行学习,都有可贵的借鉴之处,都是技艺养分的源泉。比如刻陶,从明清到当代,在壶、瓶上的刻制技术都是值得刻瓷借鉴的。还要向古人学习,战汉制玉的“游丝毛雕”,鸡缸杯的“差紫”,那些高超的技艺现不可及。古代艺人不留名,敬业重艺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刻瓷人学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