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舟船文化与红木雕刻的关系探究
2022-06-27朱宇南通市朱宇雕刻艺术馆
朱宇 南通市朱宇雕刻艺术馆
一、中国造船工艺的发展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记载,我国造船技术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早先的船跨越了浮具(以木头或者葫芦媒介渡水的工具)、腰舟(多个葫芦绑到一起)、筏(将有浮力的物体捆绑到一起进一步增强浮力的渡河工具)、新石器时期的舟(借助工具和火用整块木头制作的工具)四个初级发展时期,船舶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再到大航海时代,这种由船体、桅杆、帆、绳索、舵/浆构成的水上工具,为推动人类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古文明五千年,帆船至少也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以其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内陆河流,因地制宜、因地利势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帆船。
中国帆船始于战国,在唐宋元时期进一步得到改良,从而达到古代造船技艺的顶峰,到了明朝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我国造船业曾一度下滑,屡创造船业新低。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同时频繁的海上交流使得齐国、吴国和越国这些海上强国先后出现,从而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海路线。吴楚越这三个国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高质量的船舶建造技术,使其迅速发展,航运是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命脉。频繁的海战交会促使更加精良的海上工具的形成,出现了所谓的“楼船”,楼船是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因其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故而得名。楼船外观宏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表述于战争有关的各种意象,有时抒发失意萧条之志,有时感慨战火不断。但这一时期的楼船形制不算巨大,在军事战斗中也不是主力船。到了秦朝,古代造船业的第一个高峰期,秦汉时期的造船业继承了前朝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无论是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找“不死药”还是多次乘船巡游都能说明此时造船业的发达。汉代,政治条件下造船业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频繁的海上运输交通,促使不同功能和形式的船舶大量涌现,有漕舫、龙舟、轻舟等以及一些用于海战的楼船、斗舰等等。据史料记载,在汉代首都长安已有“大船万艘、转漕相过”的盛景,而且汉代皇帝也曾派出大型楼船军队出海远征,这足以见证汉代造船业之繁荣。汉代的造船业简直是一个“网红”,在汉代许多艺术作品当中也常见它的身影,无论是铜镜、铜鼓、画像砖还是壁画和石刻当中都能寻到船舶的身影。唐宋元时期是船舶制造的繁荣期,在这个时期出现郑和宝船,在造型上,中国古代船种多样,其中沙船、福船、广船、鸟船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船”。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也叫防沙平底船。这种船型适应性很强,江河湖海皆可航行,无论是浅滩还是深海沙船都可以顺利同行,宽、大、扁、浅是它最突出的特点,沙船整体呈“扁龙骨”的形态,再加上水密隔舱的工艺,使得它的抗沉性很好,同时沙船还拥有“太平篮”,当风沙大时,在船的适当位置放置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以防止沙船摇摆。福船产自福建,是一种尖底海船,明代时期福船是主要的战船。福船高大,堪比高楼,底尖上阔,首位高昂,两侧还装有护板,全船上下分为四层,各层都有其各自的用途:最底层用于装土石压船,稳定船身,往上一层是兵士的休息场所,再往上是主要操作场所,最上层是作战场所;福船的高大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原因之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就是福船类型,福船首尾设计相同,拥有双舵设计,能够轻松应对海水深浅程度所带来的可观困难;巨大的船帆以百叶窗型的木质船帆,使用多年也可以不换。广船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远远望去好像广袤海里的一个弧形的三角,诗画意浓厚,广船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广船与福船大小相当,但广船的帆面积比船只本身还大,并且是世界最大的,相比福船,广船更适合远航。鸟船又叫“绿眉毛”,之所以叫鸟船是因为它的船首形似鸟嘴,之所以称作“绿眉毛”是因为在它的船头眼上方有条绿眉毛。早在两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后代出于对海上畅行的飞鸟的崇拜,将其融入到了造船之中,期盼自己能够像飞鸟一样,畅行在大海之中,鸟船是我国优秀船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船舶的造型,因使用需求而能够生产出若干个品种,除了基本的结构共性之外,为了应对各地河流的特点而又有独到之处,早期的独木舟轻盈小巧、形式简洁,楼船体态巍然能够承载大量的货品和游客,是短途航运的最佳选择;广船船帆巨大,体型狭长,在海上行驶犹如拥有巨大鱼鳍的刀鱼,长途航行能够将它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一些别致的仿生船,如龙舟、凤艇等等,造型别开生面,强烈体现了我国民族特色的风格。
船舶的造型是古代人民观察自然所得,见落叶漂浮在水上,因此有了筏和舟;见水中的鱼儿游泳敏捷,因此根据鱼的结构来制作船舶的大体结构,鱼鳍作为船行驶的船桨;见海上飞着鸟儿,依据鸟类的体型和特点,制作出体型狭长,拥有大船帆的广船初代。常常说剧毒之物的周围往往有化解治疗的植物,在河流海水周围也能够看见克服不便的各种参照。
按照船舶当中的上层建筑的差异来看,可大致分为宫殿式、城堡式和板篷式。宫殿式常常上层建筑像陆地建筑一样,楼房砖瓦样样不缺,宫殿式的船舶一般指楼船,“楼船,船上施楼也。”在古代,楼船既是战船,也是游船,一艘楼船几乎能容纳数百人,巡游江景,饮酒作赋,这样的楼船常常带有纸醉金迷的气息,是官宦皇室常常聚集游乐的场所。城堡式常常作为战船,外形与城堡相似,最高一层视野广阔,常作为指挥者分析作战之用,此外还设置女墙、射箭孔等方便海上作战的位置(女墙是指为防止敌人投掷石头所设置的半人高的防护墙)。板篷式,板篷式一般在民用船舶中十分常见,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就有数十艘板篷式构造的船舶,板篷式构造的船舶造型优美,线性流畅,船底平,船容量大,吃水浅,非常适合在河内中行驶,无论是载客还是运货都十分方便,不容易倾倒。还有一种船型叫做仿生船,造船工匠将仿生学成功运用到船舶造型当中,这种船舶造型生动独特且不失一定的功能属性,著名的仿生船有如今还在使用的龙舟、唐代海鹘战船以及明代的蜈蚣船,龙舟施以龙的基本形态,按照使用之便再加以不同的配置;唐代海鹘战船其特点是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像鹘一样,舷下两侧还置有浮板犹如鹘翅一般,这样的制造使得船舶有较好的稳定性,即使在巨大的风浪当中也不会发生倾倒。
在细节上,一个时期的装饰花纹在工艺品上和建筑上往往是相同的,船舶作为水上运动的建筑物,其上层建筑跟陆地建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宫殿式的大型楼船在某一时期是供帝王将相乘坐游玩之用。船舶的上层建筑十分多变,不同的开窗位置、不同高低的屋顶错落、细微的屋檐变化等等都能使船舶灵活多变、造型各异。除此之外,在船体上也会看到一些特色的纹饰,这点在龙舟上就有印证,龙舟之所名为龙舟,除了它外形似龙之外,它的表面也可有各式各样的有关于龙的纹饰。
舟船精神文化是人们在舟船活动中的观念和情感,舟船精神文化在中国传统的谚语当中就深有体现,同舟共济的划桨精神、敢于冒险的闯滩精神、吃苦耐劳的拉纤精神以及驱吉避祸的生活远景都在一字一句和舟船文化当中逐渐形成。谚语是语言的调味剂,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动写照,是围绕舟船活动所产生的民族智慧结晶。因此,传承和发扬对于舟船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以红木雕刻为载体,将船舶之中凝结的智慧和精神以木雕艺术逐一显现出来。
二、红木雕刻概述
(一)红木雕刻历史溯源
中国木雕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出现木雕作品。木雕起源于早期人类日常生活,兴起于奴隶制社会,并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谓红木雕刻,即是以红木为材进行雕刻的一门工艺,而红木泛指各类颜色接近红色的木材,在种类上红木可多达三十多种。
(二)红木雕刻古老精湛的表现形式
红木雕刻属于木雕的一个种类,在工艺流程上与其他木雕工艺相差不大。在这其中有许多木雕技艺当中十分基本的技法,包括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以舟船文化为对象首先要了解舟船文化包含什么,舟船文化形成的背景又是什么。但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还是船舶雕刻都需要用到一定的技法加持。圆雕能够将人物立体化,无论是神态还是动作都能灵活地展现出来,通过圆雕能够将舟船文化当中的情感以富有动感的人物雕刻展现出来;镂空雕是将作品“贯通”,舟船当中微小的窗扇、船舵以及屋檐等细节需要镂空来实现;浮雕能够赋予河流江海动感,相比于平面刻画更能够加强对氛围的渲染,如此以来,质朴的舟船文化就能够活现在我们面前。对于舟船的雕刻需要做到细致入微,舟船说小不小,但一稍不留神,极有可能将船舶当中的结构破坏,影响作品的形成。
(三)红木雕刻极具韵味的艺术特点
红木雕刻以红木为材,天然红褐色的外观使得整个红木雕刻作品凸显一份古朴肃穆之感,与表达传统精神观念和纪念历史是十分相配的。木雕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的刻画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不仅仅存在于油画当中,在雕刻当中,优美细腻的线条和精琢细雕的各个细节,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以传统的国有方式呈现,深沉的木质颜色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木雕艺术和舟船制作都蕴含着浓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取之自然而向往自然,红木雕刻遵从材质天然的纹理和色彩,舟船制作遵从天然的外形和构造,“天人合一”在它们之中都深有体现。
木雕艺术注重对情感的写实和表达,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人物、景观刻活,舟船文化精神是抽象的,而木雕艺术独特的表达能力能够将其化实。木雕艺术的表达是多变的是活的,在不同时代,木雕写实的情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过去赋予它美好的生活愿景,如今赋予创作者独到的生活感悟和语言,作品与作品之间或许主题相似但又有创作差异。
三、笔者对于红木雕刻和舟船文化融合创新的思考
(一)有意义的传承应该怎么做
有意义的传承是在延续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的传承,是基于创新的。艺术的生命在于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开拓创新。艺术创作切忌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技术可以学出来,但是艺术需要不断创作,创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二)红木雕刻为什么能够与传统舟船文化很好地融合
地域对于一个雕刻者的雕刻风格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从小生长在长江之滨、濠河之畔,对水面上各式各样的船只兴趣颇浓,因此以船定材,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怀揣着作者对家乡所见所感的怀念之情。有时候不同领域的结合会碰撞出新的艺术空间,但有时候他们的融合就形同水火,不能相融。舟船制作之所以能够和木雕很好的融合,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红木雕刻和中国古代船舶皆属木质,红木雕刻材质以一些坚挺的红色木材作为原材料,不施粉黛,保留了原有深厚的红褐色;中国古代船舶大多数都以纯色为主,即以木材原有颜色为主,且很少有浅色,最多表层再涂上一层防潮防水的材料。
中国古代船舶大部分都较大型,在细节和结构的展示上无法充分具体,在向大众展示传统制船工艺时,制作木质舟船恰好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舟船文化绵延数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腰舟、筏到后来宏大而又巧妙的楼船和其他大型战舰,这其中不仅仅凝结着古代造船人民的智慧,还蕴含着无数古代先民的美好愿望,也包含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认知区别,将大型的船舶实体“浓缩”,利用红木雕刻展示出来,能够将悠久的舟船文化完全的展示出来。
将木雕技艺与船舶制作相结合,其意义巨大,除了能够对舟船文化的传承和古代船舶制作的保护起积极作用之外,也是木雕创作的一个延申,舟船制作本不是艺术,但是有了木雕技艺的加持,它便能够成为艺术,木雕独特的韵味和船体独特的外形是意象的由一种写实,生动的人物立体雕、活力运动的水花浮雕、船体独特富有动感的线条,浓郁的水乡特色既是笔者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红木雕刻的再创新。
对于船舶的木雕艺术复刻,不仅仅是将其按比例复制出来,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将其“写”活,通过精湛的技艺、背景的渲染,使舟船拥有一定的艺术空间,感染并且引起观赏者遐想,这是将舟船文化融入到红木雕刻当中的关键所在,本质上是将舟船作为一个雕刻对象,赋予活灵活现的艺术特点。
结语:中国古代造船工艺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船舶活动所凝聚的舟船文化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传承和发扬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木雕艺术舟船的创作融合十分成功,笔者相信未来还有更新奇的创新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