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校一体”办学模式下杂技与舞蹈的创新融合
2022-06-27丁晋伟
文|丁晋伟
图|北京市杂技学校提供
(作者单位:北京市杂技学校)
本人在北京市杂技学校任教期间,多年担任中国杂技团演员及北京市杂技学校杂技专业学员的舞蹈形体课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中发现,演员和学员的日常训练和节目(剧)演出呈现,与舞蹈这门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团校一体”办学模式下,为了更好地培养杂技艺术人才,适应杂技行业的市场需求,深入贯彻团校关于杂技与舞蹈创新融合的精神,使杂技与舞蹈这两门艺术创新融合得更加自然且有效,本人从杂技专业舞蹈形体课教学工作的角度,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对杂技专业舞蹈形体课(以下简称形体课)的教学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杂技表演形式的传统与创新
本人通过给杂技演员、学员教授形体课和排练杂技剧认识到,小到“一把活儿”大到一台剧,都离不开演员和学员的刻苦训练和辛苦付出。身为舞蹈教师,深知杂技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表演形式,都需要演员凭借身体完成各种或高难度或优雅的动作。杂技在演员肢体的运用和表现上比舞蹈更加丰富和全面,是一个以“技术”为主、“表演”为辅的表演形式,犹如体操、跳水、冰舞等奥运比赛项目一样,要挑战人体极限、追求惊险刺激,这也正是杂技的魅力所在,也是杂技最大的看点。根据目前国内杂技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传统和创新两种。
传统杂技指的是每个节目以单一门类技术为主,比如柔术、顶碗、车技、爬杆、软钢丝等,编导把节目的“活儿”提炼出来,由简到繁进行编排,以体现杂技本体技术,演员结合音乐按部就班地呈现节目。这类传统节目通常以小节目为主,演出地点多选择在广场或镜框式舞台,不受场地和人员的约束,演出灵活性较强,如广场、庙会、综合性晚会上的杂技节目。
创新杂技指的是单一节目或剧采用3 个以上杂技本体技术的编排,可以使用镜框式、伸缩式、圆环型和旋转型舞台。结合声、光、电、服装、化妆、道具等技术,融入舞蹈、戏剧、音乐剧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出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下艺术审美的杂技节(剧)目。此类杂技节(剧)目对演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杂技本体技术,还要对其他艺术门类有所了解,更要具备良好的肢体表现和人物塑造能力,强调杂技与其他门类的创新融合,如国内各大院团创作的杂技剧、秀、大型晚会、实景演出等杂技节(剧)目。
二、杂技与舞蹈的创新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的艺术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势必要求杂技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杂技节(剧)目开始由传统转向创新,由单一转向融合。近年来,杂技作品除技术本体以外,也吸收了更多其他艺术门类融入创作之中,其中也会涉及到舞蹈这门艺术。
舞蹈是一种使用肢体来完成各种优美的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艺术,是伴随音乐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根据不同风格特点,分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和当代舞等舞种。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具有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例如中国杂技团节目《俏花旦——集体空竹》就成功融入了京剧艺术的元素,通过京剧服饰、音乐、动作、身段等成功运用体现了国粹大气的夸张和典雅的华丽。
中国民族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国杂技团节目《喧歌嬉调——转碟》的编创就选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山东秧歌的素材,编导在注重花盘技术的同时,更注意丰富脚下的动态,并大胆使用了现场演唱的方式,融入山东秧歌的表演风格特点,使以手技为主的花盘节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肩上芭蕾”的创始人吴正丹和魏葆华,将芭蕾这一西方的高雅艺术糅进中国的传统杂技里,使杂技变得优雅浪漫,芭蕾变得惊险刺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现代舞是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太阳马戏团所推出的系列演出秀,把马戏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剧相结合,融合了杂技、现代舞、歌剧和魔术等艺术形式,制造出一种超乎想象的奇妙效果,不仅吸引了马戏爱好者,也赢得了那些经常光顾剧院的观众的喜爱。
当代舞主要指广泛吸收而又不拘一格地运用中国传统舞蹈素材和外来艺术素材进行的创作和表演,该舞种的作品追求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情趣。中国杂技团节目《烈火雄心——地圈》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电影《烈火雄心》,以当代舞的创作手法和表演方式,反映中国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风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情感,也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待续)
丁晋伟对学员进行形体辅导
丁晋伟在上形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