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2010—2020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

2022-06-27温科李常洪徐晓肆

企业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变量国际化优势

□温科 李常洪 徐晓肆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以及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2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此外,根据2016—2020 年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0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537.1 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20 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58 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8.1万亿美元)和荷兰(3.8 万亿美元);截至2020 年底,中国2.8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9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5 万家,全球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9 万亿美元。但又据统计:2017 年和2018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负增长,对外投资额分别为1582.9 亿美元和1430.4 亿美元,相比2016 年分别下降19.3%和27.1%;2019 年,中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171.2 亿美元,同比下降9.8%。在目前中国“走出去”战略积极效应以及中美贸易摩擦负面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国外企业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主要途径。根据国际化战略动力理论:第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海外互补性战略资产,弥补创新和竞争劣势;第二,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东道国设置研发机构以及建立技术联盟等方式,依托与海外企业或机构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海外知识资产,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缩小与国外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因此,现阶段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至关重要。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现有关于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析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国外方面:Kafouros 等(2008)通过分析企业层面数据指出,企业需要达到足够程度的国际化,即活跃在许多市场,才能成功地获取创新成果,国际化提高了企业通过创新提高绩效的能力;Altomonte 等(2013)使用欧洲7 个国家跨国制造企业数据分析了国际化与创新之间的互动模式,实证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Filippetti 等(2017)从国家视角分析了国际化对40 个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在创新资源吸收能力加强时,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国内方面:吴航和陈劲(2019)基于探索与利用视角发现,企业国际化战略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郑玮(2020)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的理论视角,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国际化程度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化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国外方面:Collins(1990)从一般意义上指出,国际化所造成的分散投资削弱了资源投入对企业经营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Argyres 和Silverman(2004)认为,国际化会使研发活动趋于分散,增加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易成本,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国内方面:李梅和卢程(2019)从研发视角指出,国际化因“外来者劣势”等原因而提高了学习成本并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张振刚等(2021)从动态角度指出,不规律的国际化节奏不利于创新产出。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U 形关系、S 形关系、N 形关系以及无显著关系。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新入者劣势”以及“外来者劣势”是企业进行国际化和跨国经营面临的主要和普遍问题,而现代跨国企业理论和国际化理论则指出,对于准备和正在进行国际化战略运营的企业而言,顺利在东道国“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础是具备异质的企业特定优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大部分跨国企业仍处于国际化阶段初期,资源储备较少,企业特定优势作为企业不断积累的具有价值和不可复制的资源,体现在生产、人力、技术以及市场等各个方面,并在提升跨国企业组织能力和营销业绩、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弱化“新入者劣势”以及“外来者劣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虽然对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多元化的结论,但大都忽略了企业特定优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国际化进程中的企业特定优势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企业特定优势是否会在“国际化-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何种作用?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绩效”关系呈现何种特点?基于以上疑问,本文结合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外来者劣势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以2010—2020 年间上市的中国A 股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研究“国际化-创新绩效”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中国企业特定优势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企业特定优势对推动企业国际化并获取创新绩效的作用。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日益优化,国家特定优势日益增强,这为企业生产、转换以及交易等行为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则促使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积极开展创新与融入全球竞争。尽管国家特定优势的提升为企业特定优势提供了支持,但中国部分跨国企业作为新兴市场中的“幼稚型”跨国企业,在投资规模、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成熟型”跨国企业差距较大,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集聚资源,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竞争优势。

已有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的不同会影响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原因之一是在国际化初级阶段,由于“新入者劣势”和“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以及企业暂时无法将通过国际化获取的新知识与现有知识进行有效重组的情况下,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常呈现出负面影响。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断积累,企业吸收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会得到加强,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呈现出正向影响,并且总体上呈现U 形关系。当企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随着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协调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组织运营投入对创新投入替代效应的不断增强,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可能又会呈现不利影响,即呈现倒U 形或者S形。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母国效应,即“来源国效应”。现有研究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新入者劣势”和“外来者劣势”最小化,并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但随着东道国合作企业不断成长和实力提升以及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比会有所下降,即西方国家新兴企业的这一关系常常是U 形的。由于中国企业是典型的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国际化程度大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呈现U 形关系。

(二)企业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

根据企业国际化理论与特定优势理论,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既有资源优势进行海外市场扩张以及获取互补性资源,但面对“外来者劣势”,跨国企业必须基于其特定优势所形成的所有者权势,培养持续性竞争能力。此外,企业特定优势的发挥可以减少由国际化带来的海外经营额外成本。企业特定优势是通过自身资源的积累和优化配置得以形成的,是企业拥有的能形成企业独特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营运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不可复制性以及转移难度高等特点。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企业特定优势包括研发、营销等无形资产特定优势以及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有形资产特定优势。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得互补性资源达到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其主要途径是外生资源的内部化。结合内部化理论与国际战略理论可以发现,影响资源有效内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母国国家特定优势向企业特定优势的转化,即母国市场规模、政府政策和制度以及生产成本低等带来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有效吸收各种互补资源,进而增强企业的生产和研发优势。

1.无形资产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

研发能力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特定优势的主要内容,能够从知识吸收能力、对外创新合作以及创新压力等方面对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第一,研发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强国际化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这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有效识别、消化、转化以及利用知识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化会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但知识的识别、转化和应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弱的企业无法有效将外部知识内部化,也无法清晰辨别所需要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而知识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将知识转化成创新成果的效率较高,也能更好地对其内部知识进行管理,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第二,研发能力提升有利于推动国际化企业与国外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关系中的知识外溢效应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减少了企业研发成本,为国际化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活动提供动力。创新合作关系中的范围与规模效应有利于国际化企业从其他合作企业中获取异质性创新资源,减少重复投资与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提升创新效率。第三,研发能力提升所带来的创新压力会推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从而提升创新绩效。一方面,研发能力提升所带来创新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这客观上要求企业提高创新的专注度和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国际化后面临的外部竞争强度有所增加,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从外部获取所需创新资源,将致力于提升创新效率。

在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营销能力是众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基于良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以及较低的价格,企业通过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来提升企业商誉和品牌知名度,这有益于企业较快获取市场份额。因此,营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国际化企业提高绩效,尤其是提高短期利润。但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不仅缺乏创新方面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主要是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规模经济效益来获取竞争效益,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提升营销能力会使企业缩减在固定资产与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前者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也不利于企业展开工艺创新,后者则直接影响企业研发与新产品设计的投入。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研发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H3:营销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2.有形资产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

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其在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对创新投资具有替代效应。企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偏高必然会造成创新投资不足。其次,从短期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高于创新投资收益率,这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短期内快速增加市场份额。尽管在较长时期内,创新投资更有利于企业获得垄断利润和长期收益,但很难在短期内将投资收益收回。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了更快立足于市场,必须尽可能地提高资产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利润。再次,创新成果外部性和国内产权制度不完善使得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性更高。一方面,相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创新外部性程度更高,创新成果更容易被模仿和抄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国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使得固定资产的产权界定相对于创新成果更加容易,固定资产收益的可衡量性和明确性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替代效应。然后,政府激励有利于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中国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在发挥社会经济调控功能的基础上,更倾向于通过“形象”工程体现政绩,这使得政府有动力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商业银行贷款等途径刺激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最后,相对于创新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可得性更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有形资产变现能力更强,也更容易作为抵押物,因此固定资产项目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在申请创新投资贷款的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对创新项目的专业性认知,无法准确评估创新项目收益,贷款双方信息极不对称,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更易获得贷款。

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在营运成本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天然劣势,而人力资源作为后发企业资源禀赋的重要方面,不仅内生性明显,而且对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作用。首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组织的支持和感情承诺,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轻工作压力对员工的不利影响,使员工更有动力提升自身技能和进行知识分享,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其次,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推动知识型员工创建跨部门团队,形成知识网络,使员工在相互适应和依赖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的创新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个人和团队的创新绩效。最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增强员工工作质量和改善员工知识结构,促使员工建立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和身份感,增强企业创新效果和效率。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固定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H5:人力资源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见图1):

图1 研究框架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基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具体样本选取、筛选与数据收集过程如下:(1)从国泰安数据库中选取2010—2020 年间上市的中国A 股制造业企业;(2)剔除2010—2020年间中断上市、暂停上市、出现过ST 以及创新绩效、国际化等关键变量缺失的企业;(3)参考Delios 和Beamish(1999)的研究,将样本中海外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小于10%的企业进行剔除。在对样本进行处理后,本文最终得到137 家企业共1507 个观察值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中所用变量数据皆出自国泰安数据库及各企业年报。

(二)变量设计与测量

1.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IP)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使用“专利申请数/研发费用总额”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尽管部分研究单独采用专利申请数或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进行测度,但本文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关系角度研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创新是否会带来回报作为评价创新绩效的标准,而不是仅从“投入”或者“产出”角度分析创新绩效。

2.解释变量:国际化程度(DOI)

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国际化进行测度。国际化深度方面,包括“海外销售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海外资产除以总资产”“海外员工数除以企业员工数”;国际化广度方面,包括“海外子公司数量除以企业全部子公司数量”“海外子公司数量”“海外子公司分布国数量”。由于目前国泰安等数据库中除主营业务收入等销售类信息外,并不提供“海外销售额”“海外资产”等信息,而上市企业年报中也仅披露“国外区域销售额”,因此本文沿用现有研究的常用方法,采用“海外销售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测度国际化程度的变量。

3.调节变量:企业特定优势

本文主要从无形和有形资产特定优势两个方面进行测度。借鉴学者的研究,无形资产特定优势分别采用研发优势(RA)与营销优势(MA)进行测度,其中:研发优势为“研发费用除以主营业务收入”,营销优势为“企业广告费用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借鉴学者的研究,有形资产特定优势分别采用固定资产优势(CA)与人力资源优势(HA)进行测度,其中:固定资产优势为“固定资产投入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人力资源优势为“工资总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

4.控制变量

考虑到可能存在影响创新绩效的其他变量,本文选取企业规模(SIZE)、资本结构(CS)、企业年龄(AGE)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为企业人数取对数,资本结构为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企业年龄为企业成立年限。此外,由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年份会影响创新绩效水平,本文还将行业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行业变量依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设置虚拟变量,年份变量则根据样本时间设置虚拟变量。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共线性分析

本文通过SPSS 等统计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变量间的共线性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见表1。由表1 结果可知:创新绩效与国际化的相关系数为0.127,但显著性不强(P<0.05),需要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其关系特征;另外,其他调节变量、控制变量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系数基本显著,继续进行回归分析具有实际意义;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并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因此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1 变量数据的描述统计及多重共线性分析

(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回归方程进行研究。模型1 表示被解释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2 在模型1 的基础上加入了解释变量的一次项和二次项。模型3 至模型6 是在模型2 的基础上,分别加入研发优势、营销优势、固定资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解释变量的交互项。模型7 为全变量模型。此外,本文在模型中进一步对交互项中的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2.模型形式与估计方法选择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变量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协整检验,其次通过Hausman 检验确定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考虑到本文研究使用面板数据的截面与跨时大小比较接近,可能会存在明显的异方差,因此进一步采取Wald 检验模型的估计方法。各检验结果见表2。表2 中: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的变量间关系都较平稳;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各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较为适宜;各模型的Wald 统计量均不显著,表明面板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情况,可以采用OLS 回归方法进行估计。

表2 估计检验

3.回归结果分析

表3 为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回归统计量(Wald chi2)均在0.01 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回归结果具有统计效力。模型1 中,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表明企业规模提升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人才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资产负债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原因在于较高资产负债率带来的财务风险会增加企业创新成本和减弱企业创新“试错”意识。企业年龄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原因在于随着企业建立时间的增加,产品与市场趋于稳定,企业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愿较低。

表3 国际化、企业特定优势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模型2 中,DOI的系数为正并且显著(β=0.031,P<0.01),即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呈现U 形关系,假设H1 成立。这表明在国际化初期,由于分散经营和“外来者劣势”,企业管理成本、经营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会有所提升,从而对创新投入和成本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另外,刚进入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企业,即便拥有异质性技术和产品,由于其技术泄密和外溢的风险度更高,会使得企业通过研发优势开拓市场的意愿降低,进而影响企业创新动力和绩效。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逐步加强,企业累积的具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开始增多,形成的研发、营销、固定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特定优势不断加强,支配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的能力逐步增强,这些都会促进创新绩效。

模型3 和模型4 中,DOI与RA、MA 交互项的系数均为负并显著(β=-0.003,P<0.05;β=-0.005,P<0.01),即无形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U 型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2 不成立,假设H3 成立。这表明研发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没有起到积极的中介作用。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样本大都处于国际化初期,在原有企业特定优势和国家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并购与合作尽快将东道国互补性资源进行内化,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而通过研发活动显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此目的,这也使得企业在国际化初期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另外,此结论也表明营销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在国际化初期,企业主要凭借已有优势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开拓海外市场,营销特定优势所带来的广告费用等营销成本的增加不仅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替代效应,也使得企业无法将发展的专注力集中在创新上。

模型5 和模型6 中,DOI与CA、HA 交互项的系数均为正并显著(β=0.028,P<0.05;β=0.016,P<0.05),即有形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U 型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4 不成立,H5 成立。这表明固定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提升经营规模和减少生产和边际成本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和开拓新市场,也需要通过专有化固定资产投资与供应商、销售商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和资源利用率,前者有利于促进工艺创新,后者有利于推动产品创新。此外,此结论也表明人力资源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积极作用。人力资源建设可以通过提升员工分享知识动力、推动员工建立创新网络以及改善员工知识结构提高创新绩效。另外,基于制度、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东道国特有知识对于国际化企业接触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降低与合作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推动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知识的内隐性和黏性需要国际化企业通过培养特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探索和吸收东道国特有知识,其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表3 模型7 中,尽管个别系数的显著性有所下降,但系数符号与模型1 至模型6 中保持一致,说明各假设的实证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影响模型回归结果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为了检验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进一步从图形验证、三次项检验、变量替换、内生性分析以及Tobit 模型等不同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1.图形验证

本文对U 形关系及其调节效应采用绘图方式进行验证(见图2)。当U 形图象的拐点出现在第一象限时,U 形关系成立。由于国际化不能为负值,当拐点出现在第二或第三象限时,U 形关系没有现实意义,即为伪U 形。图2中,企业特定优势调节前后的U 形图象拐点均在第一象限,因此表3 中的实证结论具有实际意义和一定可靠性。研发特定优势与固定资产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使得U 形图象开口更大,此时企业创新相对于国际化程度的边际效应变化更为缓和,说明在研发特定优势与固定资产特定优势作用下,企业必须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才能更快地发挥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营销特定优势与人力资源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使得U形图象开口更小,此时企业创新相对于国际化程度的边际效应变化更为剧烈。

图2 企业特定优势的调节作用

2.三次项检验

本文对实证结论进行三次项验证(见表4),即通过将解释变量的三次项纳入模型后观察回归结果是否显著,如果三次项系数不显著,则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主要存在二次关系。表4 中模型8 至模型12 的结果表明,尽管研发优势、营销优势以及固定资产优势对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国际化的三次方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这进一步证明了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U 形关系。

3.变量替换

本文将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替换为“ln(利润总/专利申请数)”,表示单位专利为企业所带来利润的对数,进行回归后结果如表4 模型13 至模型17 所示。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替换后,尽管部分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发生了变化,但系数符号以及回归结果与表3 中结论基本一致。

表4 加入解释变量三次项与变量替换后的回归分析

4.内生性检验

考虑到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可能会受到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将企业除自身外的同一产业其他样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均值以及国际化程度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杜宾-吴-豪斯曼检验”(Durbin-Wu-Hausman Test,简记DWH)进行内生性检验(见表5)。模型18 至模型21 的结果显示,各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意义与表3 基本一致,弱工具变量的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适宜的。另外,Durbin chi2 统计量与Wu-Hausman F 统计量不显著,所以不能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不存在内生变量”的原假设。综上所述,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关系不会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影响,模型的稳健性得到进一步验证。

5.Tobit 检验

由于部分企业样本的创新绩效为零值,这使得被解释变量有可能存在截尾问题。因此,本文采用Tobit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其能较好地解决模型运算中的截尾问题,回归结果见表5 模型22 至模型26。结果显示,Tobit 模型结果的显著性有所下降,部分结果不显著,说明截尾效应对回归结果具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来,Tobit 模型回归结果以及系数符号与表3 中结果基本一致。

表5 内生性检验与Tobit 检验

六、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进行国际化的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特定优势在此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选取2010—2020 年间上市的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经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呈现U 形关系;无形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有形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二)实践启示

1.坚持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创新绩效

在国际化初期,企业需要付出大量管理成本、经营成本、财务成本以及创新试错成本,在成本大于创新收益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前,应在详细调研海外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国际化战略,在发挥有形资产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自身有限资源,有选择性地、局部性地嵌入到海外市场中,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精准化生产,在产品获得海外市场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原始积累和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其次,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化初期的收益和资源,通过国际化学习、开放性创新合作以及创新生态培育等途径,提升国际化知识和创新资源储备,增强其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尽可能地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在海外市场中的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和广告宣传力度,改善无形资产特定优势在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不利影响,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动力。最后,在有效开拓海外市场和彻底“站稳脚跟”后,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提升其吸收和转化东道国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改善管理体系与结构,延长企业国际化的收益周期,持续为企业创新赋能。

2.重视重资产运营,促进企业创新

首先,在国际化初期,中国企业应当通过建立良性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海外市场进行适当的并购或战略重组,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等重资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升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企业利用海外固定资产有效对接海外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反哺”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形成企业国际化运营的良性循环。其次,自2019 年1 月1 日起,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已惠及国内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应该把握此次契机,通过加速折旧政策带来的折旧补偿,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为企业创新提升资金储备,激发企业创新意愿和动力。再次,中国企业在通过重资产运营加快国际化进程和企业创新时,需要设定投资规模的阈值空间,进而避免盲目扩张以及固定资产专有化所带来的投资风险。最后,发挥重资产与轻资产的协同作用,即根据企业研发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创新设备,提升重资产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弱重资产对轻资产的替代效应。

3.发挥“人”的作用,强化特定优势

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人力资源特定优势,发挥“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国际化初期,中国企业应当基于知识的“无国界性”以及人力资源的“社会性”,通过“人”与国外企业、研发机构进行合作,进而建立创新合作网络,发挥“人”在创新合作中的沟通能力,进而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交易成本。其次,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进行创新以及业务拓展时,应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育以及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特定优势,发挥高素质人才迎接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挖掘东道国创新资源,拓宽中国企业在东道国接受知识外溢的渠道,加快获取创新知识,提升创新效率。最后,基于“人”的已有知识资源禀赋,发挥“人”的创新决策洞察能力,并使其根据东道国的需求与海外市场的发展动向,协助企业获取新知识,开拓新市场,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

猜你喜欢

变量国际化优势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画与话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