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师偏爱行为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2022-06-27王珍
王珍
摘要:当今时代对教育界的呼唤是要实施公平教育,因为实施公平教育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幼师对孩子偏爱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出现社会交往危机的现象,但大多研究者以小学、初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甚少。因此,本研究深入调查和分析此幼儿园幼师的偏爱行为的基本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幼师偏爱行为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最后简要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幼师偏爱;小班幼儿;社会交往
一、幼师偏爱行为的概述
事实上,所谓幼师“偏爱”是一种幼师对孩子形成一种期望落差,它是在幼师由于个人私见、习惯等的作用下,使用错误信息对不同孩子形成期望上的偏差。幼师对幼儿作出的评价性判断是根据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做出,通过不同的信息对不同的幼儿产生不同的期望。其次,幼儿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将回归社会活动,所以教师注意观察和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质量。这是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赋予每一位幼师的崇高使命。
然而幼师所形成的这种“偏爱”行为对幼儿社会交往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内有学者分析,教师偏爱行为导致“学生恐惧、自卑、挫折感、学生入学恐惧症、社交不利处于弱势群体”等问题(顾培育,2013;蒋旭英,2011;钱海娟,2006;王瑞丽,2002;)。本研究选取了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塘家幼儿园小班为例。对小班幼儿进行现场观察、对小班幼师进行访谈,以期了解幼师偏爱行为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影响的真实状况的了解,为幼师偏爱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思路,为广大幼师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偏爱幼儿的表现
从情感态度表现来说,大多数幼师对幼儿的偏爱会自然的表现在外部表情上。对于那些自己较关注的孩子,幼师一般会用温柔的语气和幼儿耐心进行交流。而对于平常疏于关注的幼儿,教师的态度则不会显得很热情和耐心,不会过多的与之产生交流。
(二)具体行为表现
从教育教学方面通常来说,幼儿园教师会把自我表现的机会给那些自己喜欢的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会率先考虑把表现的机会给予自己喜欢的幼儿,而其他的幼儿则很容易被教师忽略。
日常生活方面,幼师往往给予自己喜欢的那些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对于其他幼儿除非孩子自己明确要求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时或对于一些特殊幼儿才会给予帮助。
三、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幼儿自身的自身的因素
幼儿自身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都会成为影响教师产生偏爱行为的基本因素。在光环效应[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的作用下幼师一般会对达到他们内心期望的幼儿特别关注。而那些认知能力比较差的幼儿、自我控制力差、表现不积极的幼儿受到幼师的关注较少,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能力,甚至表现出消极的社会交往。
(二)幼师自身的因素
影响幼师形成偏爱的因素,一是非理性的需要。非理性的需求是偏执情感的驱动力。所以有时候往往会因为自我中心的心理暗示会自动突破理性的限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偏执情绪。二是教师对幼儿产生偏爱的原因便是幼师的人格不健全。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社会交往方式,很容易以其自身为例而对幼儿进行评价,从而无法克服自身的缺点,在行为上就明显地表现出偏爱。
四、幼师偏爱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的影响
由于自我意识的影响,小班幼儿能感觉到自己得到教师的关注亦或是忽略。那些被老师忽略的幼儿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会从他们行为或性格上反映出来。以此分析出教师的偏爱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消极的幼师偏爱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幼儿的个性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孩子感到压抑,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影响其社会交往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会产生归属与爱需要,因此当幼儿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自然而然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认为得到老师的关注就是好孩子。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亦或是委屈,从而排斥幼儿园、老师,故意破坏规则,做出一些老师不允许的行为。由此分析教师的偏爱行为对良好的师幼关系产生影响。
五、针对教师偏爱行为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幼儿观
幼儿是有自尊的、独立意识的主体,所以幼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公正地對待幼儿。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增强自身对公平的认识和意识,努力做到非差别的对待。对于班级的管理建立统一的规则。对于幼儿的行为或表现采取的应对办法应参照已建立的固定的规则,相应地进行反馈。进行等量的奖励和同等的提醒或惩罚。处理问题的方式应符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适合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热爱幼儿。
(二)大力开展幼儿教师师德教育
教师所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纠正幼师偏爱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师德教育要实现目标明确、具体的措施、循序渐进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使师德教育有针对性、有效用。激发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在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工作中会关心、爱护孩子,懂得尊重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注重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改革幼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
在对幼师进行评价时,树立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师的专业发展的理念,而不是为评价而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对教师评价要通过发展性、质性的评价方法进行教育评价、教师评价。通过求真务实、公平公正、全面开放的的考核制度对幼师进行赏罚。大力弘扬幼师献身幼教事业的精神,发扬和激励广大幼师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六、结束语
为幼儿身体、自我意识、人格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幼儿早期的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可塑性极大,老师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也可以限制幼儿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所以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学会善于反省自身。幼师偏爱行为无论是源于哪种原由,始终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社会交往产生很大的困扰。因此广大幼师必须通过树立公平教育的意识,切实实施公平教育,为优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培玉.教师偏爱学生行为初探[J].华夏教师,2013.
[2]蒋旭英,吕鹏翔.教师偏爱及其[J].学理论,2011.
[3]赵志勇,王云霞.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及其后果[J].教育探索,1997,(6):38-42.
[4]王瑞莉.论师爱的艺术与偏爱[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2,(5):112-113.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6]钱海娟.“幼儿弱势群体”人际交往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7]方柏爱.教师对少数幼儿偏爱的危害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5.
[8]武建芬.幼儿心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9]刘丽.对教师爱幼儿的心理学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
[10]文霞.不受欢迎幼儿的同伴关系干预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庞丽娟.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1.
[13]李佳,陶云.教师偏爱,同辈接纳对儿童行为表现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M].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14]张新云.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与杜绝偏爱的重要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
[15]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