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整理反思能力的有效路径
2022-06-27张兰
张兰
摘要:数学作为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学科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由于小学生自身存在认知的局限性,因此学习抽象而又复杂的数学知识颇有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整理反思能力,发挥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探索更为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推动学生实现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载体,着重探讨提高小学生整理反思能力的有效路径,从多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旨在对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发挥参考价值,不断创新教学路径,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整理反思能力;有效路径
引言:
在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粗心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导致各种错误的出现层出不穷。尤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出错点具有较高价值,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整理,利于其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小学生整理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以学生發展为中心不断完善教学规划,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更好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提高小学生整理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其一,培养小学生的整理反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时代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结果,要想实现新突破,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当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利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提升其整理反思能力,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综合型人才。其二,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整理反思能力是现如今教育者亟需思考的问题,该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使师生站在平等地位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双重发展,立足于学生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提高小学生整理反思能力的有效路径
1.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现代教师应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正确看待学生错误的出现,并将学生产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整理与反思,使其成为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跳板。
例如,教学“近似数”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出“如果一个数省略万位后的位数为29万,那么这个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随后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并随机点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此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最大数为289999、299999,最小数为290001、291111等数,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观察,此时学生能够发现,最大数不可能为289999,因为其他的最小数都比它大。如此一来,教师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反思错误,能够使其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问题发现能力及解决能力,促使培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从错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自身认知存在局限性,因此对待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与教师的所想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错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教师应当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自觉接受引导,进行整理与反思。
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买了12个苹果,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的2倍还多1个,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此时学生往往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列出“12÷2+1”“(12-1)÷2”“12×2+1”等式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寻找列式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将自己的式子写到黑板上,此时教师先设下疑问,让全体学生思考谁的列式是对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如该题型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将题干中的关系展现出来,随后让学生积极主动上台纠正黑板上列式的错误,并扮演“小教师”的角色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如此一来,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后能够在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提升其整理反思能力。
3.精心设计错误,引发学生反思整理
精心设计错误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犯错的问题,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有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18×28=?”这一题目,初步学习该内容时容易将二者的定义相混淆,通过上述问题学生可能做出“18×28=(3×6)×28=(3×28)×(6×28)=14112”的答案,随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根据正确答案对计算步骤作出修改,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在练习时混淆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定义,并进行改正,做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即18×28=(3×6)×28=3×(6×28)=504,经教师详细讲解过后,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将存在认知偏差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反思中吸取经验,从而避免错误的再次出现。
4.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积累学习经验,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根据数学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特征,教师只有适度增强数学课堂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例如,教学《11~20的加减法》时,教师引出练习“20-11=?”让学生直接写出答案,巡视中教师能够观察到部分学生做出“11、7、8”等错误答案,究其原因学生对借位不够熟练,随后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此时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用计算器、列竖式等多种方法最终总结得出正确答案,经学生自主探索后,大部分学生都做出了正确答案。因此,教师予以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能够提升其自查自纠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小学生整理与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合理借鉴上述策略,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错误、全面分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迎东.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99-100.
[2]廖香梅.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25):45-46.
[3]纪欢.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加强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J].新课程,2020(43):205.
[4]林绍海.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J].考试周刊,2020(3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