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及教育价值
2022-06-27钟逸洋
钟逸洋
内容摘要: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大力提倡,教材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是进行社会主流价值渗透的重要途径,其中刻画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通过直观或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劳动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文中的劳动者形象彰显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待人友善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是语文教学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劳动者形象 劳动教育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从课程性质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作用”,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同样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
教材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是社会主流价值渗透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该单元选文价值取向就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产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等思想感情,针对性强,具有区别于教材其他单元的独特劳动教育优势。此外,单元选文中包含普通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这些劳动者形象渗透着诸多劳动价值观念,包含丰富的精神品质和内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纵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必修上第二单元,其他选文中或多或少也包含劳动者,如屠呦呦、焦裕禄等人。但受限于单元主题和选文价值取向,这些人物身上的劳动品质没有凸显出来,相比教材第二单元劳动者精神品质的集中展现,缺乏典型性、代表性。
由上可得,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而语文教材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课程标准等息息相关,教材中刻画的劳动者形象往往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作用,其内容、特点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实现的程度,因此,以教材中劳动者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其特点以及劳动教育价值十分必要。其中,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劳动者形象独具典型性、代表性,可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劳动者形象的品质梳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在必修上第二单元集中展现,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该单元选文中的劳动者包含袁隆平、张秉贵、钟杨、妇女群体、田夫一家四口,人物时间跨度大,横贯古今,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待人友善、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
1.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傳统美德,具有不畏艰难、奋发图强、吃苦耐劳等内涵。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农耕文明以来就积淀了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艰苦劳动的宝贵品质,而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多脱胎于社会底层,对农民等劳动者有着天然的情感,怜悯、同情、讴歌劳动者就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杨万里笔下的《插秧歌》生动描绘了一幅农民顶风冒雨劳动的画面。诗中农户一家全员劳作,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分工,干得热火朝天,即便雨势猛烈,淋的浑身湿透,依然冒雨劳作,甚至连吃饭歇息都顾不上,表现出农忙时节插秧的繁忙。全诗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了农夫一家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描绘了周代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整个劳作过程,虽辛苦繁忙,但劳动者们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洋溢着劳作的欢欣。全诗没有出现劳动妇女的具体形象,但通过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的不断变化,展现出妇女们采集的车前草越来越多最后满载而归的过程,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展现了妇女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果实与欢乐。
艰苦奋斗是劳动者本色所在,不因岁月流转而磨灭,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以体力劳作为主的农民,还是靠脑力劳动为主的科学家,他们身上都彰显出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征。
面对国际知名权威对杂交水稻优势的质疑和指责,袁隆平没有轻言放弃,义无反顾的坚持杂交水稻研究。他躬身实践,一次次挽起裤腿下田工作,头顶烈日、脚踩淤泥,不畏风吹日晒。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开创了水稻研究新纪元,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植物学家钟杨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住毛坯房、洗冷水澡毫无怨言,但他对“种子事业”丝毫不“将就”。为填补世界种子资源库没有西藏区域的空白,他在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收集种子,即便出现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也不放松工作。在采集高山雪莲时,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学生勇攀珠峰北坡,终于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
2.勇于创新
勇于创新的基本内涵是能客观辩证的看待事物,重视事实证据,有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2]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从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株”到培育雄性不育植株,袁隆平没有迷信权威,坚持不懈研究杂交水稻优势。研究成功后,袁隆平没有在科研上固步自封,他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战略设想,在创新路上持续前行,“汕优63”、“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水稻品种不断更新,亩产量节节攀升。袁隆平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创新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3.待人友善
教材第二单元劳动者有关他人层面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待人友善。待人友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内涵表现为对他人怀有“善意”并施行“善举”的统一,守望相助、尊重他人、宽容以待、关爱理解、欣赏他人都是其主要内容。[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的售货员张秉贵对待顾客耐心细致、热情周到,顾客孩子哭闹,他用糖果哄好;有客人赶火车,他急人所急,提前为之服务并悉心指路;面对无理发火的顾客,他热情大度,主动问候,以“一团火”的精神服务顾客。
4.爱岗敬业
教材第二单元中劳动者形象关于社会层面的精神特征主要体现为爱岗敬业。《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作为一名普通售货员,张秉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服务态度热情,给顾客细心挑选糖果品种。为提高服务质量,他虚心学习营养知识、向顾客了解吃糖习惯,还自费买来不同种类的糖果试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商品知识。此外,为提高服务效率,他苦练技艺,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在自己女儿得重病之时,隐忍克制,不把生活情绪带到岗位上,坚持笑对顾客。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是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教材中选取的劳动者形象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意蕴,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品格,发挥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尊敬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4]植物学家钟杨不畏艰难、不搞特殊,和同事一起攀登珠峰,他任劳任怨、身兼多职:科学队长、科普达人、评审专家,每一份工作都尽心值守。作为“接盘”导师,他热情帮助学生,深得同事和学生爱戴。售货员张秉贵热情细致的服务,换来众人爱的回馈:顾客送来特产、在他忙碌时提醒休息,饭馆师傅为他搬凳子,学生、矿队、农民都深受感动,全国各地人民为之赞扬不已。钟杨和张秉贵虽然职业不同,劳动形式和内容存在差异,但是都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生价值,创造了美好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劳动者,打破学生的认识局限,拉进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内心生发敬重之情。如学习《“探界者”钟扬》时,教师可借助教材插图、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鐘杨在西藏跋涉、攀登青藏高原、勇攀珠峰的场景,促进学生认识到科研并非在只是实验室开展,专家学者也要躬身实践、亲力亲为,为获取科研材料甚至不惜涉险。通过对科学院士日常生活、工作过程的介绍,破除学生对研究人员的神秘感、距离感,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认识从事科学研究的劳动者,体会他们孜孜不倦献身科研的劳动精神,从而加深对劳动者的敬重。同样,张秉贵作为一个售货员,真正做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但时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一位在岗位上再普通不过的员工有何特别之处。因此,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应先补充人物相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建国初期的时代环境,然后可从顾客、社会、国家对张秉贵服务的反馈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不平凡”在何处,深刻体会一位普通的糖果售货员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影响,从而理解为何张秉贵的事迹能够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
通过学习这些劳动者形象,引导学生“从观念上消除不同的劳动形式、不同质量的劳动之间的差别,防止将劳动本身等级化、高低贵贱化、固定类型化,防止把某些劳动形式看的比别的劳动形式更重要”[5],认识到职业有分工,但无贵贱之分,要尊重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敬。
2.有助于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插秧歌》中对农夫一家劳作的描写,“拔”“抛”“接”“插”四个动词便可看出劳作不易,农民要把秧苗从秧田拔出,再到稻田插下,顺次完成四个步骤才算完成,所谓“插秧”只是最后一步。即便全家出动,分工合作,农民们也是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吃饭歇息,甚至风雨无阻。同样的,《芣苢》中劳动妇女采集车前草,采、有、掇、捋、袺、襭动作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劳作的繁忙。艰苦奋斗的农民形象能使学生体会农事的艰辛,感受农活的繁忙,认识劳动的艰辛,意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发自内心尊重、崇尚劳动。
再如售货员张秉贵,工作时,他要一边倾听顾客要求、解答询问,一边要做好拿糖、称糖、包糖、打捆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充满技术含量,为了更好服务顾客,张秉贵苦练技艺,把握抓糖重量;用心算代替算盘;了解糖果制作过程、研究糖果营养知识、品尝糖果口味、了解顾客需求、按需提,将机械、枯燥的售货操作干的有声有色。不仅如此,他服务态度热情,耐心细致,吸引了大批顾客前来光顾。从张秉贵的工作中看出,劳动不易,想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对工作保持热情,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技术。其形象有助于纠正学生眼高手低,看不起普通劳动的错误观念,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在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劳动都值得尊重,不能贬低任何一个工种,也不能鄙视任何一种劳动。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就张秉贵“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能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扮演销售员,其他成员扮演顾客,以文具如橡皮、钢笔等小件物品类比糖果,模拟销售场景。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在听清顾客要求的同时快速抓取相应物品、心算出价格,真实感受“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能是何等困难。教师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既能拉进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又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劳动之不易,从而有效增强文本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自内心崇尚劳动。
3.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充斥社交媒体,轻视劳动、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现象不时发生,如网红、流量明星等靠打赏即可收入不菲、主播直播吃饭、睡觉都可发家致富;再如近年来娱乐圈乱象丛生,甚至出现八岁出道的儿童团;加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明显的收入差距,滋生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劳动价值标准的观念。而高中生尚未成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观念影响,从而左右他们的劳动价值取向。因此利用好教材劳动者形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袁隆平首创的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让中国摆脱饥饿,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级科学家”,其劳动成果和贡献岂能用简单的财富来衡量。有机构评估袁隆平身价千亿,对此,他一笑了之,每月6000元的工资、15元的汗衫就已满足,淡泊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他将所得奖金都放入基金会用于水稻研究。同样质朴节俭的还有钟杨,初到复旦大学工作时,条件简陋,住的是毛坯房,连煤气和热水都没有,但他毫无怨言。在西藏采集种子时,钟杨不搞特殊,和同事学生一起爬山,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一顶款檐帽是他的经典形象。袁隆平和钟杨在工作和生活中勤俭节约,他们对待劳动、财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防止学生产生功利化劳动观念、纠正学生以物质财富为衡量劳动价值的错误标准。
张秉贵作为百货大楼售货员,工作时没有想着冲业绩,做买卖挣钱,而是一心为人民服务,从服务态度、技术手法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当今网红、明星、主播光鲜亮丽的外表、不菲的收入容易使学生产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进而看不起那些踏实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和形象有利于引导学生摈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深刻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写作,利用高考相关作文试题,围绕“劳动”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例如2019全国语文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面对社会中一些不理解劳动、不尊重勞动、认为劳动影响学习、劳动可由他人或机器代理等观念,教师可借此题在班级中开展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劳动与他人服务的关系。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小作文练习,既能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又能锻炼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辩论赛,以“物质财富能否作为衡量劳动价值标准”为题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劳动意义,深刻体会劳动价值。
综上,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地位日益提升,影响力也不断增大,研究教材中劳动者形象,分析其劳动教育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是落实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必要举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选文中的劳动者形象展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待人友善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1.
[2]刘婷婷.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51.
[3]全晓洁.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67.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2015-04-29(002).
[5]何云峰.尊重劳动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品格[J].青年学报,2017(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