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和《瑞士鲁滨逊漂流记》的互文性

2022-06-27焦楚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荒岛

焦楚宁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和瑞士德语作家,神父约翰·怀斯的《瑞士鲁滨逊漂流记》(1812,1827,1828)入手,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框架存在着某种互文性,却代表了海岛国家英国和内陆国家瑞士截然不同的“海洋观”和海洋意识。《鲁滨逊飘流记》具有较浓厚的野蛮殖民主义色彩以及面对海洋包围的荒岛生活的强烈求生意志,而《瑞士鲁滨逊漂流记》则更多体现了欧洲内陆家庭对海岛生活的猎奇及向往心理,对青少年更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约翰·怀斯 《瑞士鲁滨逊漂流记》 互文性 英国文学

笔者着手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作品人物形象的变化、荒岛故事主题的演变,试图分析这两部海洋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海洋文学的特征,比较两部作品的不同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荒岛、海洋文学题材,从而更好地探究人与海洋的关系。

一.《鲁滨逊漂流记》和《瑞士鲁滨逊漂流记》的互文性

1.“互文性”的概念解释

茱莉亚·克利斯蒂娃认为,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的,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借鉴、交融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会与前人或同时代的人的思想或话语发生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字姻缘。由此可以认为,“互文性包含了某一文学作品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参考、暗示、抄袭等关系,以及所谓超文本的戏拟和仿作等手法。进一步而言,互文关系包含了对于特定意识形态即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回忆,以及对于文本作为素材所进行的改变与转换方式”。

2.《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该作品自1719年出版以后,掀起了各个国家翻译、改版的热潮,曾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语、日语、韩语、汉语等七种语言,甚至由这部作品衍生出了特有的故事题材——荒岛故事或遭遇海难者的故事。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因为该作品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他赋予鲁滨逊启蒙时期典型的“崇尚回归自然”、“崇尚个人自由”的人性内涵,塑造出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来自体面的富商家庭,却拒绝父亲的请求,拒绝满足现状、殷实安然的陆地生活,始终渴望航海的经历,鲁滨逊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人物,在他身上找难以找寻现实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人们将现实中对无法实现的极致勇敢的向往寄托于该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但他仍不死心,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开始了28年的孤岛生活,成就了他开拓海岛、征服海岛的梦想,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反映资本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在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3.《瑞士鲁滨逊漂流记》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瑞士,一个牧师经常给自己的四个儿子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鲁滨逊·克鲁索的事迹以及那些惊险刺激的情节深深地迷住了憧憬冒险的男孩们。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幻想着在荒岛上寻找食物与水源,驯服野兽,制造各种生活必需品,亲手建立自己的家园。每晚的壁炉前,孩子们兴奋的语句与手舞足蹈的演示都为牧师开启下一个故事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灵感。牧师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自娱自乐会成为《鲁滨逊漂流记》众多模仿者中流传最广,也最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文学经典,甚至在无意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题材:一家人的荒岛求生。而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作品的文本本身也如同书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场有趣刺激的“漂流”。

他阅读了很多同时代探险家所撰写的游记并从这些配有丰富插图的书籍获得了大量的自然知识。而他又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四个儿子。其中的四个小鲁滨正是作者维斯本人以自己的四个孩子为模板塑造的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这样四个原本可能是“温室花朵”的青少年,却在一次海难中流落海,与谨慎理智的父亲和勤劳能干的母亲一同开辟了属于他们的“新瑞士”王国,不知名的地方与植物被他们赋予新的名字,结识的新的“岛民”成为他们陪伴和帮助的伙伴,这样的创作主题贴近生活、深入人心,比如其中的“树屋”已经成为世界青年文学中一个神话般的存在,甚至在所有英语国家的青少年都热衷于在自家后花园中搭建一座树屋,这激发了他们奇幻想象力。这部作品较前一部“纪录片”而言更像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知识百科全书。

二.《鲁滨逊飘流记》与《瑞士鲁滨逊漂流记》的海洋文化意象分析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变幻莫测的存在。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们在认知海洋的时候常常借助广阔的想象来弥补实际眼界的不足。这些想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为文本增添了奇异的魅力。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足迹伴着对海洋的好奇心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上的大发现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海洋的神秘性与人类的冒险精神碰撞出迷人的火花。此后,关于航海探险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并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的包容万物的胸襟給海洋文学的滋生长提供了温床。人们在她的怀抱中抒发着亘古不变的正能量,大海的激情洋溢和波涛汹涌,象征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除了竭力表现人们对海洋象征的新世界的无限渴望与向往,大海中的惊涛骇浪也反映了现实,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寻求理想时,也会遇到“海难”那样的困境与挑战。

1.作品中的“海洋新世界”与陆地文明社会的关系

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原本出海是为了一睹海洋风光、开拓眼界等积极的追求,不料所乘船只却被风浪袭击,均遭到了同行人的遗弃,流落荒岛。他们虽都在与外界隔绝的海岛上生活,但并不完全脱离陆地上的先进文明,在有机会回到船舱时,他们竭力挑选出一些最有用的东西并将它们搬运到孤岛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明社会科技产品的影子,例如枪支、弹药、铁锅、榔头等工具,为防身、制作器物做准备,故事里,新的海上世界的建立无法脱离陆地文明的发展,现实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由渴望海洋、探索海洋、直到征服海洋、与海洋和谐共处,仿佛是为海洋而生的存在。

《鲁滨逊飘流记》中写到,鲁滨逊在没有人陪伴时,唯一的伙伴就是那只狗,他怕自己将人类的语言忘记,坚持每天与狗说话。他还凭借古老的记时方法,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在岛上发生的一切。体现出他并不想完全脱离曾经陆地上的生活,不想抛弃人类先进文明成果而完全地像个“野人”一样活着。最后,当他看见海面上出现了新的船只,他仿佛看见自己回到了久违的陆地上的文明社会,即使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也仍然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人类家园,放弃自己经营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领地。

《瑞士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家人不像前者那样孤独,一切困难有一家人一起面对,但他们不仅没有抛弃文明社会的习惯与认知,反而尽己所能在岛上建立了新的小型“文明社会”,博学渊识的父亲孜孜不倦地为好奇的孩子们解释岛上遇到的新物种,他将这一次冒险经历作为比书本知识更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因此,孩子们没有变成只求生存的“狼孩”,反而更深刻地了解大自然的魅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对于是回到陆地上的瑞士,或是永远的留在这个“新瑞士”这个问题,这部作品则有多角度的包容性,其中的主人公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了去或留。留下来,是选择了海岛象征的自由、冒险与理想,回到家乡,是回到陆地象征的文明、先进与秩序。在作品结尾,当得知船长可以带他们回到陆地时,最年长的儿子弗里茨和最小的弗兰茨选择回到欧洲,弗里茨要回去与岛上救下的姑娘杰妮成婚,想要与杰妮以文明的婚姻制度相守,而不是脱离这种保障的绝对自由的关系,他对文明社會的婚姻制度持认可甚至坚守态度;最小的弗兰茨说:“我倒是很乐意去一所正规的学校,与和六七个‘鲁滨逊’呆在一起相比,在一个更大的团体里,肯定也能做更大的事儿。”他认为人不该脱离丰富的团体生活以及文明社会先进的教育体系,该人物形象或是文明社会得以更好发展的新生力量的象征。“在多年幸福的定居生活之后,我们已经熟悉这里的每块石头、每一棵树。”父亲和母亲并不想念喧闹躁动的欧洲,他们是理想主义绝对化的体现,渴望脱离文明社会桎梏的家园。

2.作品蕴含的海洋观

《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以简单平实的语言直接的记录着荒岛上的一切,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好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写实的海岛纪录片。其中的海洋意识是冒险与进取、野蛮与殖民,就像“地理大发现”时期,先进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分子开始探索海洋,也是为了殖民扩张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鲁滨逊虽向往以海洋为代表的新世界,却也保留着资产者和殖民者的剥削、掠夺的本性,第三次出海后他的劳动不单单是为了探索,也是为了殖民以及获得财富和地位。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以及《圣经》慑服土人,还收了“星期五”这个忠实奴仆。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

初次发现这个岛时,他说,“如果有可能,我要传给我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逊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这为我们读者阅读海洋作品时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阅读视角,也丰富了主人公的复杂艺术形象。

《瑞士鲁滨逊漂流记》仿佛是《鲁滨逊飘流记》的温情及简化版本,它不再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一家人开辟的“新瑞士”海洋王国象征着相对理想的自由世界,仅由这样的一家人自由地探索、发现及发明。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法,即“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自由发展,其主要手段就是鼓励孩子多从实际生活和自然实践中,直接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还主张儿童应该从小进行劳动教育,学会谋生的手段。怀斯就在自己的故事中实践了这种教育方法,希望能通过教育和榜样的力量唤醒人们善良理性的本性。故事中的一家人从不盲目射杀野生动物,而更热衷于驯服这些野兽,最后也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作者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仿佛与世隔绝的海岛——“新瑞士”,却不是一个封建奴隶制度的封国,相对于前者的现实主义而言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理性沉着的父亲,贤惠勤劳的母亲,四个充满好奇心的机灵鬼,他们一同发现新的地方与物种,不知名的地方与植物又被他们赋予新的名字,结识的新的“岛民”成为他们陪伴和帮助的伙伴,……那是远离尘嚣,远离工业文明的西方“桃花源”,充满新奇与刺激,也不乏危险和挑战。鲁滨逊一家在海岛上的经历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双手人们也能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乐园。

《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代表着现实主义的纪实性作品,相对客观、真实地描写一个人流落荒岛时可能发生的事,更加还原一个人在孤岛生活的绝望、孤独与残酷现实和危险的真实性。《瑞士鲁滨逊漂流记》则是一本启蒙思想的教育读物,为适合青少年阅读,更多笔墨用在动物、植物等物种的详细科普上,教会我们一些荒岛生存的技能,整个家庭一起相互扶持解决困难,更具有温情的教育和启蒙意义。

我们从小说中得到的启示受益匪浅,教会我们将内心贴近自然,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古往今来,不论是当代的困惑,还是小说中的困惑,人类若要生存下去,就脱离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走出生存困境。这有赖于每个个体的努力,只有当个体内心真正有了精神依傍、生存的压力与焦虑缓解释放之后,才能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进而才能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保障。人类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人类需要大自然这个朋友,人类也需要越来越先进的文明社会,必须理性地对待这三个要素,和谐而又互益地共处,最终才能走向文明、和谐的生活。

两部经典作品,各有其特点,不仅是儿童读物,也是童心未泯的每一代人应当去细读和研究的,其中这种海岛精神——即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由此可见,海洋与人类密不可分、人类应探索海洋,与海洋和谐共处,这也与当今我们国家弘扬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观念有着跨民族、跨时空的默契。同时,居住在这个陆地与海洋连接的蓝色星球上,我们要提升海洋文化的内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奏响人与海洋相处的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励洁丹,译.瑞士鲁滨逊漂流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229-236.

[2]彼得·施塔姆.瑞士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7-98.

[3]鹿金,译.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王妮.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意象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荒岛
漂流记
荒岛求生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叮叮猴荒岛历险记
枧潭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