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06-27黄其瑞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4期
关键词:事例案例教材

黄其瑞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在初中阶段承担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的责任,是初中整体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可避免地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是设计的情境不好代入。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课的导入都是“运用你的经验”栏目,编者做出这样的设计是让创设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最后完成价值观的输入。可是整个中国大陆,农村、城镇、城市都运用同一套教材,学生的情况却是不一样的,在他们这样的年龄,还难以具体说出老师的不同,有些难以说出老师对其具体的帮助。《走近老师》中“运用你的经验”,它是这样提问的:如果让你形容遇到过的老师(幼儿园、小学、中学),你会怎样描述?在以上三个不同时期,老师在你心目中的印象有变化吗?回忆并分享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教材中的语言已经尽量多元化,尽量照顾各个阶层,可是对于从小一起长大,单纯、淳朴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似乎还难以具体描述教师的不同以及具体量化教师的帮助,也就难以完成情境的导入。

第二是情感难以代入。《走近老师》这一课在运用“你的经验”后,共有3个探究与分享、1个相关链接、1个阅读感悟,如果一个链接用时5分钟的话,那么讲完探究与分享等教师事例,整节课也就结束了。可是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1)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就是5个例子,这些例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他们的情感导入的时间有限;(2)5个探究与分享等教材事例共7个问题,每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引导提问,最后引出课文内容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样的问题是一种没有质量的问题,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就好像一节语文课,你只赏析一篇文章,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一节语文课,你赏析五六篇文章,学生就有点不知所云了。

第三是学生难以价值认同。道德与法治教材每年都会予以更新,教材中的事例也尽量选用当下的实事,可是这样的更新依旧偏慢,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例子也不够鲜活。同时,一篇课文用了五六个不同的事例,学生难以建立认同的教学情感,只能机械地根据文章的问题得出结论,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价值认同。

《走近老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学生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情感,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充分理解、掌握教材精髓的前提下,重新解构教材、编排教材,而“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就是其中比较适合的一种方法。

那么,什么是“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呢?顾名思义,“一案”就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视频,教师基于教学目标,通过解构教材和案例、有效地设问寻求师生情感的共鸣,最后形成的教学方法。

二、“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上面已经说到了,虽然“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他的教学法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解决,事关“一案到底”教学方法的成败。

1.“一案”的选择是基础。

“一案到底”教学中所使用的“一案”贯穿课堂,起着很大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关系着教学情境的构建。案例主题鲜明、富有人文性、贴近生活,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情境就比较容易构建;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鲜活,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整个教学情境就比较难以构建。同时教师选择的“一案”必须是多角度的、综合的和复杂的,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开发出的教案能跟教材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导学案及教师的引导是重点。

教师在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方法的时候都会认识到“一案”的重要性,能从学生实际生活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故事、文章中选取案例,但是如果学生过于关注案例而忽视了课本内容就适得其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案例就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那么,什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呢?课前的导学案以及教师的引导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3.辅助情境的设计是关键。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教学案例是因为教学内容是复杂的,如果仅仅依靠一个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是不丰富的,也是难以说服学生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辅助情境。但是这里的辅助情境都是围绕一个教学案例来设计的,如果辅助情境脱离“一案到底”的主题,也就失去了“一案到底”的教学意义。

三、“一案到底”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不是生活化、故事性强以及身边的例子,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就难以完成价值观的输入。以《走近老师》这节课为例,要完成好 “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案要做好以下几点:

1.事例的选择。我们之所以选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是因为教材中的事例过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所以,“一案到底”教学方法成功的基础就是事例的选择,我在“一案到底”教学方法中选取的事例一般是生活化、娱乐化的视频和故事,或者是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文章、视频的选择必须把握两个原则:首先,这样的文章、视频或者故事必须是学生喜欢的;第二,选取的文章、视频或者故事内容丰富,便于加工,使之符合教学的要求。

在上《走近老师》这节课的时候,我以班主任林老师为原型写了一篇文章《和黑板谈一场永不落幕的恋爱》。林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跟他们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跟他们已经有了感情,林老师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有趣的,这样的文章给他们作为上课的导入,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开始上课之前还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月前,你们和林老师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平行线,是错身而过的风景。可是现在仅仅只是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想如果这时候老师离开你的话,你们一定会舍不得。为什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走近老师”。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也非常高,我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2.问题的角度。思辨性的問题才会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这也是“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精髓。教材中的事例之所以不大好,就在于它的问题是不用思考的问题,再加上各种教辅书提供答案的模板,学生更加不会去思考。要真正地完成价值观的输入必须提出思辨性的问题。

在上《走近老师》这节课的时候,我以《和黑板谈一场永不落幕的恋爱》为例,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问题:你们经常碰到林老师,都很尊敬地叫她林老师,可是有一个人教了非常多的知识给你们,可是你们从来不叫它“老师”。它就是电脑,你们为什么不叫“电脑老师”?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内事不决问百度”,线上还有“小猿搜题”,只要有不会的,问电脑就好。那么是否还需要老师?需要老师的话,需要老师干什么?

以上思辨性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加上思考的深度,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采用的原则。现在有很多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教师上得花团锦簇,学生也是兴趣盎然,可是最终的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要避免这样的结果,在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时候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教材本身已经有非常完备的课程逻辑结构,甚至每一课的衔接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可是“一案到底”的教学用自己的案例,这实际是对教材的一种重建。在这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系统性”这个原则,这样不会造成教材处理的轻重不分,有助于我们把握方向,不会偏离教学目标。

我在上“走近老师”这一课的时候,就知道这一课的重点是了解教师职业特点,难点就是接受风格不同的教师。知道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很多人觉得教师的工作很轻松,林老师是大家喜欢的老师,你觉得她的工作轻松吗?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虽然很多同学喜欢林老师,但是也有一个同学很讨厌林老师,你觉得林老师或者那个学生应该怎么做?同时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辩论,因为都是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学生都言之有物,最后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是引导性原则。我们自己设想的问题,跟学生最终反馈给我们的答案是有区别的,特别是“一案到底”教学法很多是自己寻找的案例,打磨的时间不够,问题最终引导的结果就会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我在上“走近老师”这节课的时候,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对林老师非常喜欢,对其他老师很厌恶。对林老师的喜欢,要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对其他教师的厌恶,刚好转到本课的难点,就是接受不同教师的风格。如果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压制,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的教学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是情感性原则。“一案到底”选用的视频、故事或者文章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以情动人,最终实现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培养正确、有用的人的目的。

我在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时候,都会事先做一个摸底,学生喜欢哪个教师?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学科的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境而定,所以,最终还得是“贵在得法”。我们之所以用“一案到底”的方法,就在于脱离教材的桎梏,用自己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为社会主义培养人的目的,我想这才是一案到底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

(355300  福建省柘荣县楮坪中学)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

猜你喜欢

事例案例教材
教材精读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