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与探索
2022-06-26刘建树林华吴军荣程颖
刘建树?林华?吴军荣?程颖?
摘要:工程流体力学作为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任。通过深入挖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不同思想教育点切入,采用不同的融入方式,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力求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从而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重要性,这对全体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完成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皖西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其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
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介绍
工程流体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用实验和理论及数值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流体的平衡与机械运动的规律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衔接流体力学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纽带,在专业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难点是,在枯燥晦涩的方程和公式背后提炼思政元素。本文对课程中一些隐藏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梳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
1.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介绍流体力学发展与应用,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中应用流体力学实例,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如2000多年前便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特别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既有利于岷江洪水的疏排,又能常年用于灌溉农田。说明当时对明槽水流和堰流流动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相关思政元素挖掘时可以结合大国重器进行。例如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从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7062米,到下潜4500米,于2017年交付的国产化率达到9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再到2020年11月下潜深度达10909米,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奋斗者”号[2],实现我国在同类型载人深潜转变的引领和超越。
3.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流体力学的发展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淡泊名利、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心血,才取得今天的科学理论。例如新中国空气动力学创始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流体力学家陆士嘉先生,在国外学成后于1946年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辗转回到国内。先生高风亮节,丹心育人,两次让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名,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3]。
4.培养学生唯物主義辩证法思维
流体力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更为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流体流动的规律呈现出由粘性力主导到惯性力主导的变化,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便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即由层流变成湍流。
5.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而将理论用于实践中除了需要依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细节决定成败。1940年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海峡大桥,由于在桥梁设计中没考虑空气动力影响,导致在40英里时速的“微风”作用下引起桥面共振,产生垮塌的严重事故。2018年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长度5.6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由多段沉管对接而成,沉管预制必须滴水不漏,即使微小的气泡也不允许存在,正是这些对细节的严格要求,才造就了港珠澳大桥的成功。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需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主要有:专题嵌入式、案例穿插式、隐形渗透式等[4-5]。
1.专题嵌入式。在讲授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时,可以开展具体专题教学。如结合流体力学发展与应用,讲述科学家经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嵌入流体力学在我国古今水利工程中应用专题,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2.案例穿插式。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可以穿插国内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例如以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的正反两个案例对比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精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
3.隐性渗透式。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主体,其个人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
四、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流体力学》学时少、理论深、公式多、逻辑严谨,在学习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专业知识,但同时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接口,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当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把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哲学思维、工匠精神等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
[2]杨波,刘烨瑶,廖佳伟.载人潜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之重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5):622-631.
[3]闫小康.高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建设[J].高教学刊,2020(36):185-188.
[4]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8):10-12+16.
[5]冯秋季,张宝林,戎华刚.“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10):73-76.
基金项目: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szsfkc0952, 2020szsfkc0918),皖西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建设(wxxy2020170).
作者简介:刘建树(1982.11-),男,硕士,讲师,从事工程力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