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2022-06-26刘霁锐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阶层当代艺术农民

摘要:在当下,最流行的话题是艺术。是什么人玩艺术?什么是艺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艺术是如何产生的,每一个阶层的艺术又是如何的,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态度去审视各个阶层的艺术?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去探讨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阶层;农民艺术

蔡国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还是他那与天同平的天梯。我们对他的定义是什么:玩火的?搞艺术的?玩火的能是搞艺术的?我虽然没有见过蔡国强本人,但是我看过他很多的影像作品和他的书,在我看来蔡国强是艺术家,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一位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使人动容的艺术家。

“农民达芬奇”,蔡国强是2010年5月4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表面看来这个展可能又是他的一次“爆炸”展览。其实不然,这是一个真正对于农民的展览,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展览。在人们的定向思维里,飞碟、潜水艇、飞机、航空母舰这些都应该是什么人去发明创造出来的,我是想不到这些庞然大物是可以出自于普通的农民之手。很多人的固有思维就是农民能是艺术家?农民能干的不就是种地,农活等吗?这种的态度简直就是荒唐,人各有志,每一个阶层的人会有每一个阶层的艺术,而且不一定有差距。在我看来艺术家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农民“达芬奇”们是要比我们的创造理念更加丰富,农民无论对于国家还是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稳定的核心就在于农民和农村,艺术的稳定也在于此,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艺术大国,所以在我看来农民的艺术是宝贵的,直爽的,令人振奋的。这次展览一共有12名农民艺术家的60多件的创造发明组成,在上海外滩美术馆进行展览,展览期间正是世博会举办之时,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我认为哪个城市不是农民付出辛勤汗水去浇灌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艺术优雅的一面,农村包围城市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就更应该重视农民的艺术。

现在有很多的人认为农民是没有文化的,没有艺术审美的,低俗的。其实不然,我有一个亲身的经历,我的家乡沈阳在沈北新区有一个稻梦空间,在“我和我的家乡”里可以看见沈腾和马丽出演的短片就是那片土地,我亲身去过这片地,其实就是农民伯伯在地上种稻草,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稻草形成了一幅幅不一样画,我们不能不说他是艺术品,让人震惊的艺术品。还有我们的农民画也是农民真实情感的表现,他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体现了原始、纯真、朴素之美。表现形式与方法拙中寓巧、大气自由,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是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农民画产生于乡村,来自于农民,他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把艺术引入农村,艺术结合农民的审美,艺术与农民产生互动,体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包括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二人转这些都是农民的艺术,他们的根基都是乡村的艺术,都是农民的艺术。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农民艺术家:例如蔡国强,赵本山,李雪健。蔡国强自己说过我的所有作品都来自于我的家乡,是家乡的文化和我的经历帮助我完成了现在的成就,完成的艺术项目多达538个,项目遍布五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让本已愈发逆全球化的世界更加隔绝,但蔡国强环游世界的艺术之旅没有停下。近三年,他依然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墨西哥等5个国家举行了艺术项目。包括罗中立的《父亲》,那是一个乡村老父亲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慈祥的形象,这也体现出我们中国的形象。在国外也有很多的农民艺术家。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1849年,米勒举家搬到巴黎郊區的巴比松村,这个村庄穷困偏僻。他上午要下地干农活,下午画画。手中稍微有一点闲钱,就会换点颜料和画布从事创作,有时候实在生活艰难,就只能烧一点炭条画素描,所以画作也很少超过一米,他最著名的画作《晚钟》尺幅也只是半米以内。作为巴比松画派有名的艺术家,很多艺术家都有着放弃城市,回归农村的想法,他们对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的兴趣远大于田园本身。米勒《拾穗者》第一个妇人腰弯得很低,似乎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动作,腰酸背痛,因此她的左手按着后背腰部;第二名妇人绑着红头巾,右手捡麦穗,左手正把麦穗放进围裙的口袋中,她们的口袋似乎装满了麦穗,显得有些沉重,这就是很清楚的农民生活的写照,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都是我们农民对于艺术的贡献和他们真实性。在展览中我们看见了徐斌创作的《旋翼机一号》,吴玉禄所做的机器人,杜文达的飞碟,熊天华的双翼飞机,陶相礼自己做的潜水艇,李玉明的霞光一号,吴书仔的木制直升机。这些作品我们不敢相信是有农民艺术家做出来的,他们没有很多的知识,他们就是肯研究,肯努力去尝试,这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失败。但是他们不退缩,不放弃,这也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去学习的精神和力量。

在现在我们往往会忽视农民艺术,认为农民的东西不高雅,不美观,我学过产品设计,我做出的作品往往不是完美的,甚至于根本就不搭,有时候我会考虑放弃,会重新做一个,但是他在某一定的区域他就是美的,合理的。这就是我说的应该在不同的状态下去看艺术,每一种艺术都会在不断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艺术也是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能力去统一所有人的想法,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别人的艺术,因为他们有着我们没有的经历和想法,农民艺术家是我们艺术大家庭里应该被接纳和尊重的。每一个人都有多元身份,艺术也是,我们应该该他们机会展现自己,给农民“达芬奇”们更多的舞台。

作者简介:刘霁锐,199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研究生现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猜你喜欢

阶层当代艺术农民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耕牛和农民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农民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