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懂艺术”培养理念的“学践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实践研究
2022-06-26罗洪刘瑾
罗洪 刘瑾
摘 要:在“懂艺术”培养理念的支撑下,广州大学构建了“学践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学”——艺术与审美类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践”——普遍采用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艺术;“评”——构建大学生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并与学年礼相结合,让“懂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此种“学践评”艺术教育新模式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希望循此路径能够有更加优异的人才培养成绩,也期待此种模式的探索对于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评价
国家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当时美育工作比较薄弱的状况,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1]此后,随着全国上下对美育的日益重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多方的关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再次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
广州大学将“懂艺术”写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广州大学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出了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践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
一、学:依托多学科背景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架构
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不少于2学分的“艺术与审美”类课程,方能具有毕业资格,因此学校构建了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关于艺术教育的功能,有学者指出,艺术教育有着“人文教育、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3],习总书记也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校的艺术类课程便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理念,内容涉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等多个学科,数量达200多门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与审美课程中,已有6门成为核心类通识课程,更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开课多年,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已超过3万人。《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并在智慧树在线开发课程联盟等平台上线,目前已有来自15个省市地区的68所高校的2万余人修读。学校和教师队伍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投入,可见一斑。
除了系列的课程之外,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一般来说,艺术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团组织,也是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州大学团委对于艺术类社团的引导与管理是非常细致深入的,不仅在组织管理上为各主要社团提供政策、师资等方面的支持,还提供场地的保障及经费的资助。因此,本校的艺术类社团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比如,广州大学音乐协会(简称广大音协),成立于1999年,该社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器乐、声乐演出,为有音乐梦想、表演天赋的同学创造了很多机会。此外,该社团在校内开展器乐与声乐兴趣班,集学习、娱乐、交友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从表1可以看到,该社团惠及人数与范围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实现了不断扩大,尤其是2020年之后,采用线上直播等途径,惠及到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再如,广州大学曲艺社(风荷曲院)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岭南传统文化为己任,带领大学生接近传统艺术,走进传统文化,加深了大学生对岭南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该社团曾连续六年被评为广州大学“十佳社团”,还曾获广州大学“五星级社团”“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
通过这些艺术类社团,不仅充分营造了热爱艺术的氛围,也让大学生们在艺术类课程之外得到了更好的艺术体验与熏陶。
二、践: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关于知识与实践之关系的讨论,最早见诸《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昭公十年》中也有论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其中的“知”侧重于知识层面,“行”侧重于实践层面。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更是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知行合一”,并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智慧进行了新的解读,赋予其以新时代的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亦要注重“知行合一”,尤其在艺术——这一十分强调实践性的学科——的教育中,更是如此。本校的艺术与审美类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广泛采用体验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沉浸式体验,通过审美感知达到兴趣激发,自然而然地达成以美化人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比如,笔者执教的《声乐演唱与赏析》注重实践性,不仅引导学生切身聆听声乐名作,还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演唱,为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终身爱好打下了基础。
沉浸式教学方式突显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艺术与审美课程的教学也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评:学年礼与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
众所周知,评价有着分析、诊断、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领域,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明确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的构成及测评方法。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尚未看到有权威的艺术素质测评方法的出台。909CD6B6-A185-48A6-A449-2EF3316EB799
广州大学将“懂艺术”写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为更好地总结艺术素质培养的成效,引领艺术素质培养的创新与发展,激励师生为艺术素质的提升做出更多的努力,学校专门制定了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学年礼”进行全校范围的艺术素质测评,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学年礼”,是广州大学为了全过程聚焦学生的培养规格,切实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各个指标而特意举办的重要仪式。学年礼自2019年开始举办,针对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各举办一场,与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合称为“广大五礼”。这在广东高校当中可谓首开先河,独此一家。学年礼旨在引导学生持续找对标定方向,是一种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创新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年礼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学年礼会分别发布视野拓展、体育发展、艺术发展和能力发展等四份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并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的“艺术发展”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报告所依托的,便是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系统。
下表呈现了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的构成情况。一级指标指向的是“懂艺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二级指标则包括了组织宣传(10%)、兴趣爱好(30%)、艺术修养(40%)、艺术表现与创新(20%)四个要素。
由上表可见,二级指标“组织宣传”不仅包括了学生参与艺术社团任职岗位及数量、组织参与学院级别以上的艺术活动次数,更特意将各学院对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及各种媒体新闻发布数量都列入了评价指标,明确要求各学院每学年至少承办或组织艺术活动两次。此种做法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氛围,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兴趣爱好”主要指向的是课外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类社团的熏陶和其他的校内外艺术活动;“艺术修养”考量的是课程修读的情况,包括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人均是否获得2~4以上学分,以及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加权平均成绩排名,此二级指标的占比最重,为40%;“艺术表现与创新”对标的是学生参赛获奖的情况,该项指标可以鼓励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艺术类的各级赛事,多方面体现个人的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广州大学的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使学生对标对表,认真践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举措,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学院管理和教师教学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毕竟评价“不仅对于学生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4]在广州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与学年礼相结合,每年9月份均隆重举办,每一个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高度重视,这无疑为“懂艺术”目标的实现插上了坚实有力的翅膀。
总体而言,在“懂艺术”培养理念的支撑下,广州大学构建了“学践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学”——艺术与审美类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践”——普遍采用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艺术、“评”——构建大学生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并与学年礼相结合,让“懂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此种“学践评”艺术教育新模式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希望循此路径能够有更加优异的人才培养成绩,也期待此种模式的探索对于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政报,1999(Z2):301-310.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端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19-23.
[3]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2):97-98.
[4]王晓戎.教育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244.
[5]王浩.中西比较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反思——评《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116.
基金项目:广州市2019年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懂艺术”培养理念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罗洪(1963— ),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院長,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刘瑾(1973—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博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美学。909CD6B6-A185-48A6-A449-2EF3316EB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