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手语主持在电视节目中的社会功能探析

2022-06-26陈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新闻电视节目

摘要:新闻手语主持作为播音主持专业体系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电视传媒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大众传播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尚未有研究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探讨新闻手语主持在电视节目中和社会活动中的影响、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对我国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解读,对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手语电视节目的梳理,以及对部分资深手语播报和手语主持人的节目分析,归纳新闻手语主持在电视节目中体现出的若干社会功能,对相关从业者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方面均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闻;手语主持;电视节目;社会功能;手语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91-03

电视手语主持是以手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听障人群为服务对象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在我国电视荧屏上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语主持专题类节目《聋人手语节目》[1];1989年,北京电视台推出《新闻手语》,引领了新闻手语主持的先河;1994年助残日,天津电视台《我们同行》栏目开播,这是一档面向残疾人、报道残疾人自强奋斗的精神风貌、服务残疾人的专题类节目,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主持人采用手语和口语同步表达,并在节目中加配字幕、手语播报小窗口;1995年,中央电视台《本周》栏目开播(现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前身),这是一档从民生视角对重大资讯和重大新闻进行梳理解读的日播新闻栏目,栏目除了设有新闻主播,还设置了贯穿节目全程的手语播报员。

新闻手语主持是借助新闻手语主持人的角色完成的。按照播音主持专业学科体系划分,可细分为两个专业岗位:一是担任新闻节目实时手语翻译的手语播报员,多见于很多新闻栏目;二是专业的节目主持人同时熟练掌握手语,在节目中担任手语和口语的双语主持的角色。

新闻手语主持在电视屏幕一角开一扇小窗口,这扇小窗却承载了很大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政治意义体现

(一)新闻手语主持的出现是残疾人人权的体现

随着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16年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启动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逐步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我国电视媒体中新闻手语播报和手语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正是保障残疾人基本人权的具体体现。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幕式的电视现场直播中,第一次引入手语直播《党的十八大报告》,让广大听障人士可以像健听人一样第一时间获得现场信息。手语播报出现在电视屏幕左下角的直播小窗口,让听障人士获得了平等与尊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全程直播,长达三个半小时持续一人的手语播报直播,更是堪称手语播报里程碑式的典范,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最长纪录,让听障人士第一次完整“聆听”国家最重要的声音。另外,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手语播报直播等,都全方位地展现了社会对听障人士各项权益的维护。

(二)提升听障人士语言权益

手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承载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能。2015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中要求“制定实施国家手语、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2018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通知》,“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和国家将手语的研究、规范、推广工作,提升到了关乎听障人语言权益保障与实现、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融合发展、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作为国家通用手语的践行者和最具标志性的代表——新闻手语播报和手语节目主持人,在这项极其重要的工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社会公益性体现

(一)推动社会信息无障碍建设

手语电视节目是听障人士了解感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引导社会关注无障碍沟通、关爱听障人群、促进社会的广泛融合有积极促进作用。我国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针对“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明确指出,“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語的新闻节目”。

关于听力言语残疾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在社会中与健全人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玻璃墙”,这道“玻璃墙”就是他们日常与健全人沟通交流存在的障碍。如果缺少相应的关照与扶持,听障人士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就会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与社会的互动极其有限,能力价值很难在社会上发挥,也更难以被社会认可和接纳。近二三十年国家各省市电视台不断涌现的新闻手语播报和手语节目主持人,像是一座沟通的桥梁,缩小了社会与广大听力言语残疾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建立了一种无障碍交流的特殊方式,让听力言语残疾人感受到他们对社会来说不可或缺。

(二)引导全社会关注残疾人

天津电视台《我们同行》栏目自创立之初,就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的宣传,特别是1994年手语主持人在天津地区的首次出现,让很多观众对手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观众询问能不能增设学习手语节目。经过调研,栏目设立了时长5分钟的“学手语”小版块,由栏目手语主持人教授听障残疾人日常使用的一些自然手语,很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学手语”播出后,很多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学手语社团,很多社会服务性单位,如公交公司、银行、医院、公安派出所、博物馆等,专门邀请节目主持人前去教授他们各自工作中常涉及的相关手语,在社会上形成了一阵阵学手语热。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听力言语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多年来,天津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若干公益助残晚会上,均设置了手语口语同步表达的手语主持人,晚会播出时全程加配字幕和手语翻译,晚会中手语主持人与其他晚会节目主持人的不同,让观众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到残疾人身上,聚焦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进取、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存状态。有人说,对残疾人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正是透过一个个鲜活人物、一段段催泪故事,有更多人亲眼见证了残疾人身上不屈的精神以及他们值得被尊重敬佩的优秀品格,为全社会更多地理解包容接纳这一特殊群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服务性体现

(一)信息即时传递凸显社会服务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个人,更考验一个国家、整个社会。从疫情开始至今,各省市关于疫情的新闻发布会的直播中,可以看到很多手语播报在为听力言语残疾人对着直播镜头“同步解说”,让听障者们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官方权威发布的疫情防控信息,以便做好自身防護,不慌乱、不信谣、不传谣,听从政府安排指挥,更好地应对疫情。疫情之初,天津电视台特别安排手语节目主持人录制了多部有关抗疫的手语公益宣传片和防疫知识的手语专题节目。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疫情新闻发布会直播,还特别把手语播报常用的放在屏幕左下角的小画面屏幕占比加大。正常情况下手语需要与面部表情、口型、肢体动作相互配合,才能使表达更准确。而疫情需要每个人都佩戴口罩,由于面部被大面积遮蔽,就需要更多地通过眼神、手势、动作的幅度力度甚至体态语共同表情达意。屏幕上的这一点贴心改变,更好地满足了听障人士的信息获得需求,正所谓“改变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所有这些电视传媒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为都为我们最终全面抗疫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新闻手语播报把每天的各类新闻资讯通过手语传达给众多因为听力障碍受限且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的听障人士,每天电视的准时播出让他们也能像健听人一样坐在家里观闻天下大事小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一位听障朋友这样表述过,“每次看到电视上出现打手语的老师,我们聋人的心里就特别高兴,特别温暖,感觉自己像是一只离群的雁又回到了雁群,内心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二)沟通的桥梁作用帮助化解社会矛盾

2021年10月,笔者作为手语主持人,在参与了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一档电视调解节目的录制后,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帮助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协调沟通方面,手语主持具有极其特殊的作用。接受调解的双方分别是80岁的母亲和50岁的听障女儿。女儿怀疑母亲偏心健全的弟弟,在已经给过弟弟房产的前提下,母亲百年之后还会把目前母女居住的还迁房给弟弟,使她无家可归。而事实上,母亲没有在还迁房房产证上加写女儿名字,是担心女儿被居心叵测的人欺骗。原本一次深入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因为母女俩一个是健全人,只会非常简单的手语,一个是听障人士,只能用母亲看不懂的复杂手语表达想法,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母女之间心生嫌隙,偶尔还出现肢体冲突,不得不借助电视节目才能解决问题的尴尬现状。通过这次调解发现,人与人的沟通很重要,如果没有手语主持人在双方之间进行沟通,母女的矛盾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手语主持人的出现搭建了健全人与听障人士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手语主持服务功能的体现。

四、国家语言规范化体现

(一)“手语普通话”的社会需求

手语是听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视觉语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各地听障人在表示同一个概念或事物时既存在相同也存在不同的手语,这是一种客观的语言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听障人交往范围逐渐扩大,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加,由于各地手语的差异性和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生词汇不断出现,当前的手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生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各地方手语的整理研究,把形成能在全国范围通行的通用手语的统一与规范作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从最早编印出版的《聋人手语草图》到《聋人通用手语草图》,再到《中国手语》,直至2018年最新版本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都在不同时期成为我国手语规范的标尺。

(二)“手语普通话”的示范推广

新闻手语播报和手语节目主持人就像其他电视(有声)节目主持人一样,肩负着“标准普通话”的楷模作用,在电视荧屏上成为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即“手语普通话”的践行者。工作中,新闻手语主持人除了要做到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能灵活优雅地“说话”,熟练掌握《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的8000多个手势语,还要练就超强的应变能力,这对常常面对新闻节目直播或现场直播节目的手语播报尤为重要。比如央视的手语主播周晔老师曾在党的十八大现场直播中遇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这句话,如果根据当时的权威工具书《中国手语》中的词汇拆解,听障人士看了会很难理解,周晔老师随即把这句话翻译成“既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能骄傲自满”。这个翻译既通俗完整、意思贴近原文,又易于听障人士理解。再如,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经常会提及“CT”“核酸扩增阀值”这样的专业术语,手语翻译时首先要想到该如何让听障人士理解。手语播报通常直接用手指语拼出C和T的字母,因为专家提及CT后,会具体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扩增阀值”通常会用手语表达成“临界值”,听障人更容易明白。如果遇到多音字,比如克服困难的“难”,在句子中读二声时,就要伸出食指在太阳穴旁边,表示绞尽脑汁想;在句子中读四声时,就要放在心口的位置,表示遇到灾祸困苦,心里难受的样子。电视节目中的手语主持人不仅要像一般主持人一样“张口就来”,还要能够“张手就来”,手和口都要有“语感”,也就是说手语主持人既要展现口语表述上(如语音、语调、措辞等)的规范,又要展现国家通用手语的手势规范动作。

五、国家专业人才实践与研究体现

(一)在实践中成长的专业人才

新闻手语主持与有声语言播音主持一样,也是播音主持的一种类型,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前有声语言播音主持学科的重要补充。

关于人才培养,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手语翻译培训、测试和鉴定体系,有的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手语翻译机构。我国目前的新闻手语主持人在上镜之前,大多没有受过相应的系统性的培训与实习,都是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2]。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电视手语栏目31个,地级残疾人电视手语栏目254个。为满足社会需求,2013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批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师范大学携手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手语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二)有待研究的新领域

新闻手语主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15年10月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定的《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手语主持研究和推广。2018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要建设手语主持语料库。目前一个涵盖我国26家电视台手语节目的视频语料库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已有学者开始基于语料库对手语语速进行类比研究[3],还将对新闻手语主持的表情身姿语、服饰标准等进行专业研究,为制定专业标准提供指南。

六、结语

新闻手语主持是一项考验体力、耐力、反应力,肩负社会特殊职责的职业。这一特殊从业者除了平时要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精进专业能力,更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这项工作对保障广大听力言语残疾人的信息获取、情感娱乐、参与社会活动等基本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提升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袁伟.中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40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2):86-89.

[2] 黄晓玲.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手语电视新闻主持人[J].数字传媒研究,2018(4):28-30.

[3] 袁伟.电视手语新闻主持语速调查及手语主持培养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14-16.

作者简介?陈玲,本科,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手语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新闻电视节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