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问题与路径优化

2022-06-26梁裕陈艺璇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证书

梁裕 陈艺璇

[摘要]现代物流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行业的变革、制度的创新、评价体系的补位催化和加速了1+X证书制度试点下的课证融通。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围绕证书适配偏差、课证融通困难、考核评价失衡和培训师资薄弱等现实问题,思考切实可行的课证融通优化路径,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革新评价体系和建设师资团队提出依据,从而推动“三教”改革,培养面向区域物流产业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裕(1972- ),男,广西梧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天津  300072)陈艺璇(1987-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2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1+X证书制度2020年度专项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国际化探索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教职所〔2020〕255号,课题主持人:梁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108-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随着试点的深入推进,从第一批遴选5家培训评价组织到2020年9月公示的第四批270家培训评价组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从“行业企业开发证书”“院校实施培训”进入了对“‘X’和‘1’有机衔接”的积极研究阶段。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1+X证书试点制度,为将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会贯通,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了现实契机、政策依据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1+X课证融通的逻辑起点、存在问题和优化路径,以期对深化“三教”改革有推动作用。

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逻辑起点

(一)物流行业变革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诉求

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日益广泛,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越来越多的工作依托系统平台和设施设备开展,工作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岗位职责也不断调整。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岗位,都更加强调“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技术;既要具备物流的知识与能力,也要掌握所服务行业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围绕建设“现代物流强区”战略,广西重点推进跨境物流、智慧物流、两业深度融合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细分领域(如冷链、跨境电商物流、汽车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严密、序化、传统的知识传递,对物流技术高频更迭的回应是远远不够的,物流新业态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均要求应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人才培养适应性和前瞻性。恰好1+X证书制度内在逻辑是主体性和拓展性的补充关系,“1”是教育属性,而“X”更多是社会属性。利用“X”促进学生多元职业发展能力形成,增强其在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无疑是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自我调适,为面向细分物流领域、物流新业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制度设计创新催发新的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价值,是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內涵式发展的基本落脚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进程表现为从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立、理实一体化课程,再到现在的课程模块化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虽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但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脱节、课程组织逻辑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单一的物流业态向联接联合的综合物流转变之后,根据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数据统计,广西物流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不包括快递、网约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从业人员),结构性就业矛盾再次突出。1+X证书制度彰显了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明显特征,引导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为物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导。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则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物流职业教育的体现,反映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基本内核。

(三)评价体系补位实现新的职业能力价值转换

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较为空泛,缺少科学的标准化技能测试。加之物流业本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区域资源结构造成区域物流差异性,现有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教学评价,具有单一指向性,对物流细分领域外延的职业能力评价欠缺。依托1+X证书制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核心关键在于课程结果输出与高度社会认可画等号,实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学习成果的互相认定和衔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课证融通”不仅体现国家资历框架顶层设计的方针,也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新业态涌现后各院校积极探索评价体系的补位措施。

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结合1+X证书制度开展课证融通成为各院校深化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有32所院校参与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1+X证书试点,包括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各类院校,累计报名人数2863人。按照 2020年广西高职物流类专业备案情况,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院校数量35所,至少有54.29%的院校进行了1+X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基于学历证书的培养目标和“X”证书之间的匹配度,广西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融通模式主要分为“单证书完全融通”“单证书部分融通”“多证书部分融通”“多证书完全融通+部分融通”四种。但是对于院校而言,1+X课证融通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年限短,经验不足,也因此产生诸多问题。

(一)培养定位单一导致适配偏差

1+X证书制度旨在引导毕业生不仅拥有学历证书,还能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广西94.3%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采取“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框架。新发展格局下,物流岗位群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趋于融合,迫切需求清晰认知产业联动发展,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但由于定位模糊、师资匮乏、惯性思维等原因,以及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指向的单一性,使得专业的自我调适、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不足,无法适应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要求,未能响应因材施教的职教要旨,偏离1+X证书制度设计初衷。此外,证书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选择的难度,院校普遍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申报,没有考虑匹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办学特色,导致证书与课程内容设置出现错位,无法有效衔接。

(二)课程体系僵化造成融通不足

1+X证书通常反映了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尤其是随着物流产业的升级,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证书大部分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融合,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与典型的学科思维完全不同,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体现出极强的跨界性、复合性,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而言,考点相对分散。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其知识点横跨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且分散在不同学期,而数字化应用、业务流程管理等内容较难和现有课程融合。大部分院校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认为1+X证书就是简单的“1”与“X”叠加,加上在多门课程中做融通工作量大,选修过对应课程的同学在考证时也需要重复学习。所以,71.8%以上的院校更愿意通过在“1”之外增设课程来培训应考,使课证融通流于形式。

(三)考核方式传统导致评价失衡

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不乏基于课证融通探究考核机制、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具体做法以简单的复制为主,即将“X”证书考试内容直接替换课程考核试题。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广西现代物流管理高职专业生源包括普通高考、单独招生考试、对口招生考试、四类人员考试。其中以参加对口考试的中职毕业生为例,有两年制中职生、三年制中职生、技校学生三种类型。各区县地域师资和财政投入差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规格不一。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缺乏系统设计、过程反思和归纳总結的静态移植,只能整齐划一地判断终结考核“通过与否”,无法动态监测不同生源质量个体的教学增值效果。如此测验方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既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又不利于学生成才,还有失公允。

(四)师资力量薄弱影响育训效果

1+X证书制度目标之一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帮助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自身需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具备打破专业边界进行课程重构的能力,能将行业前沿的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但是,广西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水平落后、团队结构断层、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由于师资水平限制,在开展课证融通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缺少内源动力。

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优化路径

(一)定方案:构建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框架

1+X课证融通的关键是价值向度与培养定位准确,尤其将“X”证书所承载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及内容相衔接,是课证融通的基础。不同的“X”证书面向不同的行业领域、工作技能和岗位任务,18个物流类证书涵盖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装备、数字供应链等数十种业态。不同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不同,明确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框架时,应紧紧围绕广西区域物流产业的特征,突显港口物流、汽车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地方经济优势,利用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物流+”的创新逻辑,破除“普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可以采用“主+辅”的融通框架,即1个主证书和N个辅证书。如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纲中的物流基础与行业认知、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供应链基础与认知等工作领域,基本上对应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门基础课程和3门核心课程,融通程度比较高,适合作为该专业的主证书。统筹分析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政策、证书适用性和契合度,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群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度选择1~2个辅助证书。

第二,实现“校企耦合”的融通模式。如根据广西区域物流产业特点,联合地区头部企业,依托中国理货协会的“港口理货”证书,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引入院校教学和企业培训。院校主导理论教学,企业开展实践培训,学生与企业员工均可考取“港口理货”证书,获证学生还可选择到公司从事港口理货员的工作岗位。如此既扩大了“X”证书的社会价值,强化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还给学生提供了就业通道,促进育人格局多元化。制定主辅结合、校企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协同地方经济需要与“X”证书的内容,达到课证融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加上直接或间接与企业融合,岗、课、证之间既有联系也有补充,将课程学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懂专业、会技术、善实践、有资质”的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

(二)赋新能:确立课程体系数字化升级思路

1+X证书制度的落实要通过“1”与“X”的有机衔接来实现,它们的具体载体都是课程。1+X证书面向的是岗位群或者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融合了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的知识,与传统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格格不入”。加上现代物流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自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赋能课程数字化,才能使1+X课证融通行到深处、改到痛处、落到实处。想要将聚焦在产业前沿和工作领域上的1+X证书融入,除了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适应时代潮流下的工作领域新要求,还要在课程内容上赋予更多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首先,要突破学科专业边界,构建相对独立又兼具内在逻辑的课程模块,设置更为柔性的学习方式和更有弹性的学分制度。按照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通过科学的职业分析法来确定职业内容和“X”证书,将证书中所需求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操作流程、操作节拍等一一对应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将实现任务的目标变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要对课程进行数字化升级,调整站位角度,站在大物流、供应链和现代服务业角度培养学生,采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如现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中“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课程和物流管理1+X证书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工作领域对应,但标准中的培养规格、课程描述及主要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对物流人才的定义。需要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业发展变化和课程学习目标,对相关学历证书与“X”证书的教学内容融合新技术予以更替、优化和重组,更新课程为“智慧仓配运营”“智慧运输运营”,在课程中呈现如货到人技术、网络货运等产业数字化升级后的物流场景,配合结构化、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实施,真正实现内容上的融通与对接。

(三)改评价:主张评价组织参与的增值评价

生源多样化的前提下,考核评价改革对于提高职教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院校对接1+X证书考核标准,在课程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办法,可开发能力属性(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指标)和经济属性(职位、待遇、就业满意度等指标)的二维成长模型,构建行业指导、学校组织实施、企业参与培训和评价组织主考的“行、校、企、评”四方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侧重评估学生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沟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的成长程度,脱离自陈式评价,转为考核学生进步的评价方式,客观映射教学的增值变化。如针对“X”证书工作内容“仓储作业管理”,授课前评估学生的技能水平作为“输入值”,高考生和中职对口考生初始水平可能不一样,由于中职对口专业开设同类课程,在初始测评时基础值较高;经过课程学习后,如果高考生和中職对口考生技能水平“输出值”一致,则表现为该高考生职业能力增量更大,学习效果更突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证书的标准技能模块,鼓励评价组织方的校内考评员参与,实现增量可评可测。增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帮助构建学生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路径,督查、评价、诊断、整改相结合,而不是“一刀切”或者“一言堂”,以此真实反映对人才培养的社会期望,提高评价质量。同时重视办学质量指标向社会贡献率、学校收益率转变,从而实现1+X证书的过程性、适应性和增值性评价。

(四)优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随着数字经济不断渗透,传统物流向数智化转型,在未来的物流市场中需要通过大量数字化、模型化手段推动运营走向更趋理性、更高流通效率。教师团队是课证融通的实施主体和根本保障,在现代物流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能力成为现今职业教育教师适应产业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的基本素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团队需要兼具面向专业教学标准和“X”证书标准的发展能力。一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专业理事会,联合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强化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重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保障1+X证书的课证融通有效实施。二是校企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做好体系化送培计划,畅通“双师双能”的进阶渠道,是支持课证融通的长效机制。三是利用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会、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团队结构化进阶平台,以引育结合的手段,重点选聘具备“X”证书培训能力的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物,有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X”证书培训能力。四是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业团队为依托,深化与评价组织的沟通交流,提供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的智力支持,主动参与“X”证书标准的开发、教材的编著、考评系统的设计和考评员的培训,将教师的对外服务能力直接转化为课证融通的能力。高水平教师团队成为“X”证书的开发团队和设计主体,赋予课证融通下教师成长新的价值意义和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逻辑与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5-10.

[2]盛鑫,朱琳,王斐玉.多证书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J].物流技术,2021(12):147-151.

[3]王雪琴.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J].职教论坛,2019(7):148-151.

[4]王永莲,徐丽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试点调研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1(4):112-113.

[5]谢景伟.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取向的价值及其内在要求[J].职教论坛,2019(11):139-143.

[6]张媛艺.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堂变革的理念、形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4):27-33.

[7]张更庆,王萌.1+X证书制度下“三教”改革:意蕴、困境与突破[J].成人教育.2022,(1):80-86.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证书
课证融合背景下智能交通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少就是多
高职跨境电商专业“1+X”证书制度课证融合实践研究
什么是绥芬河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