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科学衔接助力儿童发展
2022-06-26李召存
李召存
编者按: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每年入学季,很多家长会对“幼小衔接”产生焦虑情绪。多数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大班下学期的事,并没有建立起衔接应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的观念。有些家长虽然在衔接准备上有主动意识,但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
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幼儿园和小学该如何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家、园、校如何共育,形成合力,变入学焦虑为入学期待?本期,我们一起探索幼小衔接的正确打开方式。
幼小衔接是儿童在人生早期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家长在孩子受教育过程中要面对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一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的做法不尽相同,或比较“心焦”,提前给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内容;或比较“心大”,主张尊崇孩子天性,不过早地给孩子学业压力。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了政策指导。我想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结合文件精神,谈谈对幼小科学衔接的理解。
1统筹考虑幼小衔接中儿童的近景发展和远景发展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过渡,使儿童在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地融入学校生活。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在初入学几个月中的发展,是一种近景发展目标定位。相比较幼儿园,儿童在小学中所接触的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所参与的活动以及物理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帮助儿童在两个学段间实现转换适应,的确是幼小衔接的应担之责。在《指导意见》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强调。其主要目标指出:“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另一方面,文件也触及到了儿童的远景发展目标。如,在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到“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到“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这些提法都把幼小衔接和儿童更长远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恰如实践中经常提到的“三年级现象”: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儿童,入学之初也许会感到轻松,但也容易产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的学习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储备”用完,其优势逐渐消失,劣势日益突出,导致学习成绩日渐落后。因此,幼小衔接应统筹考虑儿童的近景发展和远景发展,助力儿童在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基础上,更有后续发展的动力。我们不仅要看到一年级,更要看到二年级、三年级,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与发展,为孩子未来更长远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透彻理解幼儿园教育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中的发展价值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曾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每年从中班升入大班后,幼儿园孩子数量都会有所减少,特别是大班第二学期,孩子流失现象更为严重。这些大班“辍学”的孩子大多去了一些培训机构以“幼小衔接”名义举办的学前班。
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奠基价值。作为幼小衔接前期阶段的入学准备,其实包含了一般准备和具体准备。
一般准备包括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倾听意识、任务意识、互动技能、语言技能、情绪调控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延迟满足、遵循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儿童在未来小学学习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都有渗透。
具体准备则更多地指向儿童将来在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学习。这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也天天发生着。如,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儿童可以获得大量的数学和科学知识经验,他们在搭建楼房时,要考虑空间布局;搭建楼梯时,会运用递增或递减的数学概念;搭建高架桥时,会考虑坡度与桥墩高低序列的问题。在户外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儿童通过绘画来回顾和表征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感受,这是他们叙事能力的绝好发展机会。两个孩子尝试数他们并排垒的4 摞积木墙时,能够点数出第一摞有10块,并且意识到由于4 摞积木墙的每一横排的积木都是对齐在一个水平上的,因此积木的总块数是40块,这已经蕴含了儿童在具体情境中对乘法原理理解的萌芽。这些都是他们日后进入小学展开符号化、概念化、学科化学习的经验原点和智慧支撑。
因此,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指导意见》把3-6岁的幼儿园教育看成是为幼儿做好小学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国家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趋势下,我们更应深入体会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小学入学准备的发展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入学后转换过渡的近景发展,也有助于之后的远景发展,这远非幼小衔接辅导班所能比的。
3合理认识儿童在入学适应期的发展特征
《指导意见》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这有利于扭转一直以来学前教育“一头热”,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而小学却“无动于衷”的局面。基于这一原则,小学应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相比较而言,以往的单向衔接,主要是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利用各种向小学靠拢的方式,通过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去完成幼小衔接,所体现出的思路是让儿童去适应小学;而当前的双向衔接,则是在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的基础上,小学主动作出改变和调整,为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包括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所体现出的思路是小学与儿童的相互适应。
在双向衔接过程中,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需适应儿童的年龄发展特征。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他们虽人已在小学,但其实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在这个转换过渡阶段,称他们为“准小学生”更为合适。在他们的自我概念、行为方式、认知特點中,有小学生的成分,也有幼儿园孩子的身影。因此,对小学而言,恰如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应避免“小学化”误区一样,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也应避免“幼儿园化”。
而对家长来说,要与小学形成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入学适应,需清醒认识这一阶段孩子的“准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在现实中,孩子一旦入学,家长就开始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标准去要求孩子,对孩子提出在学业表现、自我管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但其实,对儿童而言,他们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过程,而不是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就从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他们需要在进入小学后的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时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小学生。因此,家长不能一开始就以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标准去要求入学适应期的孩子,这样的期望往往会落空,甚至会恶化亲子关系,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的通力配合,在基于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6207AFE3-8D1F-45A4-8CED-373102630A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