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理工科线上多平台协同授课模式实践研究*
2022-06-25廖全蜜李健艺招晓菊
廖全蜜 李健艺 招晓菊
摘 要 针对理工科课程线上教学的难点问题,分析几大授课平台的优劣,提出多平台协同在线授课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SPOC形式开展在线授课,充分利用不同平台优势,针对理工科类课程的授课形式进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在线授课的教学模式及平台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理工科专业;多平台协同授课;电工基础;混合式教学;SPOC;微课;职教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9-0051-05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近年来一直被广泛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不再陌生,新冠疫情的来袭更是加速了在线授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支撑在线授课的教学平台[1-2]。
高职理工科专业课程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概念的理解与物理量的计算及原理的分析,这就导致授课教师不能只是对着课件讲解概念,而是需要厘清内在联系,为学生整理知识点的思路,同时有大量的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能在线完成项目任务。在理工科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践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探索单一平台的授课模式上[3-6]。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教学平台无法满足在线的学生管理、课堂项目闭环实施、学生分层分类教学等需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集中在某个单一平台在线授课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的教学模式探讨中,还有一部分研究集中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根据不同平台特点,以专业基础课程电工基础为例,探索多平台协同作用下理工科类课程在线授课教学模式。
1 授课平台特点研究
在理工科类课程在线授课过程中,涉及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教学资源的发布、学习与反馈,还有在线板书讲解等需求。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需要手绘电路图,讲解物理量,进行在线练习等教学环节,因此,在平台选择上分别选取互动交流类、课程资源类、辅助工具类等平台及工具进行分析。
1.1 互动交流类
线上授课的一大难点就是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课前、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是否及时,信息发布是否推送到位,学生能否及时有效地进入课堂在线学习氛围,都会对课中的授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沟通交流方面建议选取微信、腾讯课堂这一类可实时收发信息并监测学生在线状态的工具,尤其是腾讯课堂这一类平台可用于直播习题讲解、屏幕分享和学生互动。通过微信可在课前、课后发布课程相关通知,课中授课环节通过腾讯课堂这一类平台进行学生状态管理,能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
1.2 课程资源类
直播平台可解决在线授课学生管理及信息沟通的需求,但是课中授课过程中还需要配合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在这类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深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中,常见的有职教云、雨课堂、课堂派、蓝墨云班课等。这类平台也各有优势,例如:职教云教学资源丰富,与智慧职教中的教学资源库可相通,能丰富课程的授课资源;课堂派平台无须额外下载软件,嵌入微信中,学生使用方便,信息公告以微信消息形式推送,更方便学生查阅。
在这类平台中,在线授课时建议同时使用两个平台,用于教学资源分享、课程结构展示以及互动数据记录,因为在线授课中受平台运营、网络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有可能出现某时段某种平台无法使用的情况,需要有一个备用平台。
1.3 辅助工具类
通过授课平台把握课堂节奏,同时,有些理工科类课程需要进行理论推导或绘制示意图,这也是在线授课时不能忽略的环节。尤其在学生自学阶段结束,进行测试答疑阶段,教师需要在线讲解。这时需借助专业的辅助授课工具,比如职教云智能教学系统,可切换到板书页面,并保存当前板书,方便学生查阅。
2 多平台协同授课实例研究
2.1 授课质量保障措施
在线授课质量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条件包括网络环境、授课载体、软件稳定性、平台操作性等;主观因素包括授课资源丰富程度、授课环节合理程度、学生积极性等。为确保学生线上学习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在授课前进行预演可及时发现问题,规划备用方案,并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保障授课质量。
2.1.1 硬件条件便于使用 为确保教学效果,在硬件上要做好充分准备,既便于教师使用,也利于学生听课,麦克风、耳机等配件齐全、清晰、有效。对于电工基础这类涉及理论推导的课程,还需备有高灵敏度的手写板,便于教师随时划出重点,进行理论拓展。选用清晰度高的电脑进行屏幕分享,有利于学生观看讲课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授课前应准备备用电脑,防止授课期间硬件出现故障,影响授课进程。
2.1.2 软件条件多方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课程在网络学习中遇到诸多挑战,尤其各大平台要承受大量用户同一时段的使用,大量数据的存储等,不可避免会有突发情况出现。在软件平台选择使用上秉承两个原则:一是择优而从,即充分了解各个平台的优势,按照不同平台功效在不同授课环节使用,可极大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操作
性;二是多重保障,即同一类别平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可备切换的选择,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能立即切换到另一个,不影响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2.1.3 教学资源丰富实用 教学资源的准备情况关系到影响授课质量的主观因素,有的课程全程线上直播完成授课,学生仅依靠有限的几十分钟进行学习,不仅影响授课进度,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保证一门课程在线上顺利高效地开展,需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将课程知识点高度颗粒化,对颗粒化后的知识点配备对应的课件和微课视频,并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库,便于学生课上、课后练习。
2.2 学生线上学习特点分析
部分学者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状态进行分析[7-8],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进行总结。在网络授课中,学生容易出现两种难以避免的情况,将极大影响教学效率。
1)注意力分散。在线授课无法监督学生状态,学生难免会在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注意力分散。
2)信息量过大。各类课程同时在网上按课表开课,学生在不同平台、不同课程间切换,极易出错或忘记课程内容。同时,通过电子产品接受知识节奏太快,学生掌握不牢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上尽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笔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次实例研究中课程授课旨在抓住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平台监督、课程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维持线上课堂秩序;并通过教学工具,紧紧围绕课程结构开展授课过程,按时间顺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采取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形式与直播讲解相辅相成,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听之外能主动通过学习去解决问题。
2.3 多平台协同授课流程: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
为完整展示多平台协同授课模式,以电工基础的一个知识点、80分钟课程时长为例,介绍各个授课环节及学生反馈。
1)课前24小时,教师通过职教云公告,给出本节课基本内容框架和流程,以及提醒学生需准备纸笔、计算器等,使学生有心理准备;发布在线课程指引,方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环节和资源内容。指引如图1所示。
2)课前10分钟,教师在微信群中发布腾讯课堂上课链接,如图2所示,并分享教师屏幕,学生陆续进入课堂。学生在非上课期间大多数使用日常交流工具而非专业授课软件,因此,授课时间通知提前在交流平台发布,以便学生及时收到重要信息。
3)课中两分钟内,教师打开职教云平台,画上手势签到密码,学生通过腾讯课堂屏幕看到密码,进入职教云签到。签到情况如图3所示,提醒因网络问题无法签到的学生及时在腾讯课堂讨论区提出。直播平台与授课平台协同,可实现在线的实时签到及学生无法到达课堂的反馈。这种方式可对学生的出勤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误签、漏签。
4)课中10分钟内,教师打开板书页面,回顾上节课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内容,板书内容如图4所示,并随机与学生音频连线提问。将本次课内容与上次课内容衔接,再次强化学生印象,与学生沟通课后复习遇到的问题,形成双向反馈。
5)课中10~20分钟,教师板书本节课知识点1和知识点2框架,口头提醒微课中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如图5所示。此环节通过智能板书工具,模拟线下授课环境,解决线上授课环节过快、内容过多导致的学习效率不高、容易遗忘课程重点内容的问题。通过板书上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次课程知识结构有整体认知,授课环节既保证多样性,又保证逻辑性。同时,在此环节提出下一个自学环节需解决的问题,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有目标有重点有动力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6)课中20~40分钟,学生通过职教云自学知识点1和知识点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职教云后台记录学生在20分钟内的学习时长和学习进度。学生学习进度如图6所示。这个环节利用课前准备的教学资源,借助平台的跟踪记录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引,在微课视频中边学边思考,解决问题。
7)课中40~50分钟,教师板书知识点1和知识点2重点内容,随机连线学生回答问题。这个阶段借助课程直播平台检验学生自学环节的效果。
8)课中50~60分钟,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4道关于知识点1和知识点2的课上测试题目。学生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9)课中60~70分钟,板书总结学生易错点,并进行测试题讲解。通过测试题检验前面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能查缺补漏,找出学生在本次课程内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小结。讲解过程中教师借助板书工具实时进行标记,如图8所示。
10)课中70~80分钟,本节课内容答疑,与学生连线或讨论区提出问题,最后板书总结本节课内容并提出课后要求。
11)课后,发布实时公告,提醒作业形式和截止时间,如图9所示。查看职教云后台数据,学生表现小结。
3 结束语
网络授课平台越来越完善,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互动性好、可操作性强的优秀软件。尽管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已被大多数课程采用,各类平台都得到实践应用,但线上授课作为一种应对突发情况的新型授课方式,在平台选用上还需继续探索,授课效果还有待增强。确定在线授课模式时还需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平台协同授课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将不断学习、应用、总结,继续探索在线授课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浩平,董元发,彭巍,等.几种典型在线授课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21(4):72-74.
[2] 张素玲.“网络授课平台和社交平台”互助教学模 式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137-138.
[3] 张国斌,高丹旭,赵晓芳.《现代通信原理》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1(4):60-61.
[4] 陈建文.疫情防控期间“离散数学”课程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8):1-4.
[5] 李雅娜.雨课堂线上授课探索与实践: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为例[J].电大理工,2021(2):33-36.
[6] 孟祥海.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5):229-230.
[7] 李新,滕晓丽,练琪琪,等.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状况研究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122-123.
[8] 林宝霞,赵凤英,齐国佳.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21,5(3):60-63,90.
*项目来源: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OBE教育理念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wzz1901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
作者:廖全蜜、李健艺、招晓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混合式教学改革(51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