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教育 育教学问
2022-06-25周建雄周玮凌
周建雄 周玮凌
一所创办只有九年的学校,学校及师生所获奖项竟然达4532项,其中不乏国家级荣誉:全国中小学百佳美育名校、中国STEM教育种子学校,等等;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最美阅读空间、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省级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办学不足十年,学校的社会口碑却留下连连赞叹,家长们以孩子送到这里就读为幸,以脚和行动投票,使学校招生日益火爆,美誉度连年走高。
广东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吴回生这样评价这所学校:“学校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期待在新时代树立基础教育的典范。”广东省智慧科研院院长肖晓春评价道:“这是一所拥有无限拓展的研究空间和兼容能力的学校,是创新教育一面旗帜。”广州市名校长、广州市白云区教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春认为,这所学校的改革工作显得自成体系、有章有法、有声有色。相信持续坚持,经岁沉淀,学校必定成为南粤民办教育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就是由阳江市阳东区一问学校和阳江市一问中学组成的阳江市一问学校。学校以打造“知行合一,六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为底座,以“问学智慧课堂”为核心,构建问学人文和问学行旅课程,“问学教育”模式逐渐成型,渐次形成一道“这边独好”的教育风景线。
问学教学的内涵和实质:以问导学 以学激问
学贵有疑,问是认知世界的出发点。阳江市一问学校(简称“一问学校”)自2014年创办,学名、办校理念来源于陶行知先生“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名言和思想,以问立校。
一问学校校长廖海吟介绍,问学教育的诞生基于科技时代的社会背景,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课堂上,新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并没有促使教育理念的转变。多数情况下,教师运用最僵化的教学示范,使学生养成了最懒惰的学习姿势。”他表示,在创新和智造的时代,需要人的独立思考精神,而问学教育正是着重培养学生问询、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独立思考能力。
问学教育,育教学问,是问学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这八个字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已经形成完整的闭环,紧扣学与教的关系:通过激发学生“乐问”,启发学生科学“设问”,生生、师生之间“互问”,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探问”,学习总结“得问”。一问学校创新性建立“问学智慧课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在中、小学部文化课进行了8年的实践。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问学教育模式侧重于以问导学,以学激问,激发学生终身的思考与探索,解决思维懒惰和匮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解决教与学油水分离的问题;让学生行动起来,解决课堂死气沉沉的问题;倡导探究与合作,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问学教育的变革和导向:问学求真 探问世界
问学教育模式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教育情境。一问学校结合问学教育将德育、管理和服务均进行了课程化,而问学人文课程、问学行旅课程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以面对飞速发展的未来?学校落实“德智同育,身心至善”的理念,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德育体系,学生在两大问学课程中,问学求真,从容地从一问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问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学校推出SFS人文课程和3i生活课程,建设“四育文化”。“四育文化”是一问学校独创的特色文化课程,其涵盖了食育(健康饮食)、服育(校服美学和文明礼仪)、心育(心理教育)以及水育(游泳课程、泼水节活动和节约用水教育)。而这当中,心育文化建设是“四育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环。
2019年,一问中学筹建了面积约416平方米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内含供心理教师办公用的“慧心阁”,学生阅读的“悦心阁”,学生有效释放情绪的“舒心阁”,团体辅导的“馨心阁”以及个体辅导的“聆心阁”,由一问中学副校长林雪娜亲自主抓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分布实施等策略。专职心理教师对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进行主题培训,渗透心育理念,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与危机干预能力;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依据心理学原理,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形成心育校本课程。每年5月、11月,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心育”活动节,设计了“破困与立信”“我的生涯降落伞”“爱心商会”“感恩父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内心不再迷茫,以阳光自信的姿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家校是教育的共同体。SFS人文课程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依据学校人文发展目标,整合学校(School)、家庭(Family)和社会(Society)三方教育资源、育人理念和项目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阳东区一问学校德育主任汪春燕介绍,学校建立家委会,持续开展家长进课堂、创意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校进社会、家长沙龙、家长讲座、家庭特色作业、家校问学探索课程等活动。此外,为加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落实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学校安排了家长驻校轮值工作。经过多年的家校合力,一问学校被评为教育系统优秀家校共育单位。
在行知楼一楼,一面精致的书墙吸引着往来学生的眼球。沿着书墙拾级而上,就能到达三楼的电子阅览室和绘本室。这样的空间设计在校园里还有很多,学校巧用楼梯拐角等空间,营造“跟着书籍走”的氛围。这正是3i生活课程所体现出学校“做有爱有温度的教育,做善良美好的教育”的理念。学校还对全体教职工灌输爱的理念,要求所有教职工在工作细节上体现出对学生爱与关怀,让学生处处感受爱。电子阅览室和绘本室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最美阅读空间。
在天地间探问,在探索中求真。问学行旅课程就成为了落实“知行合一”的重要载体。师生们从登山徒步开始,逐步开展行走中的课堂。师生们带着“问”接触不同的文化景观,见识了异域他乡的另类风情,探究与学习相融合。不仅如此,问学行旅课程与问学人文课程进行融合。例如,在花都石头记之旅,行旅体验与万物启蒙课程融合,安排学生体验挖矿寻宝,通过立体化学习,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一问中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举办帐篷节活动,为祖国守岁。八年来,师生们的足迹遍及阳江市和广东各地,宁夏、青海、江苏、浙江、台湾、港澳等省份和地区,甚至走出国门,涉足日本。
2021年12月,一问学校开设《问学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旨在构建以问学课堂为核心,创建科学化、特色化的问学教育模式。该课题成功入选广东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获省级立项。一问学校以“问学教育”为特色,被评为广东省特色教育品牌学校。
问学教育的核心与着力点:问学课堂 以问生趣
问学课堂作为问学教育的核心部分,该如何激发学生乐问、善问呢?这就要学生从小养成提问的习惯。自新生带着好奇迈入校园,“问”已经形成,此时便是培养“问”的最佳时机。
记者日前旁听了学校二年(3)班的一节英语课。课堂上,老师郑建兰在课初设计了小模特走秀的情景,以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问题。同学们积极举手发问。郑建兰根据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得到鼓励的同学们更加积极了,当听到老师的提问时,“Let me try”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后,这堂课在同学们的模拟走秀中愉快地结束了。“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发散的,不要急着去否定,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偶有发散性的问题也是允许的。”郑建兰始终耐心地引导学生发问,记者观察到,预设问题情景,是开展问学智慧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鼓励,让学生大胆勇敢地发问,此时,学生心中“问”的种子发芽了。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科的不同,带动学生自由表达,可组织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小组、小组对小组等的问学组合,采用组内讨论、组组争论、班级辩论等的问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探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质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教师结合图片、视频、音频、思维导图、故事和游戏互动等的问学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重难点解决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知识、观点的理解进行反思,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时“问”的幼苗已肆意生长。
大胆问,还需有技巧地问。在养成问的习惯后,教师通过设问、反问、追问等不同方式的问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长期的坚持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的问题意识,逐渐熟练地掌握各种提问方法和提问技巧。学校还通过提问小能手、精彩问题、提问技巧等多项比赛,培养孩子的问询和质疑能力。“比如在老师提及‘白驹过隙这一成语时,有孩子问:‘老师,白马那么大,怎么能穿过缝隙呢?现在的一问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不问不学,一问到底的风气,孩子学习过程的问题意识明显得到提升。”廖海吟笑着说。
从一节普通的英语课,看出问学课堂的“精髓”:课堂上,学生的“问”与“学”贯穿始终——课初生问、课中互问、课尾探问,这是问学智慧课堂的基本模式。课初,学生提出在预习新授课文时所产生的疑问,老师通过平板电脑收集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课中,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多种形式的互问互答、合作探究;重难点解决后,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堂出发,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提出更深的问题。“通过‘问尤其是学生的‘问引导进入多层的课堂和文本学习。通过‘学唤醒更高层级的质疑与探索,学有余味,问无止境。从‘问出发,于‘问结束,这不是一个回到原点的封闭的圆,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在这个开放体系中,‘问发生了质的飞跃。”廖海吟如是说。
问学教育的延展与覆盖:一课三磨 教学相长
“问学”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廖海吟坦言:“问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核心框架,课初生问、课中互问和课尾探问是其不变的三个主要环节,当中的细节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程标准、不同年级的学生作出相应变化。”
“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一问学校实行“一课三磨”教研制度,“第一磨是备课组确定主题及上课内容,第二磨是备课组进行听课反馈,第三磨是每个学期三轮的问学课堂比赛或展示课。”学校教务主任刘颖鲜介绍,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前安排一周对新教师进行问学课堂的培训,开学后进行个人打磨课和汇报课。有意思的是,在赛课前,备课组会通过抽签的形式,抽选上课教师。“全体教师都准备好了再进行抽签,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非常熟练。”
问学教育模式促使教师从理念和实践上不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实践表明,全体教师形成了一种与问学教育同频共振的问教精神和协作意识,教师队伍焕然一新。迄今为止,教师已有371篇围绕问学教育的论文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叶朋、冯伙梅、葛丽娟等老师以问学课堂模式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
“问学教育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我与学生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交流中愈发亲密无间,这份浓厚的师生情反过来又会继续促进教学的升华。”冯伙梅老师见证着问学教育的一路发展,令她感受最深的是,问学教育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促进了教学的平等性。“在问学课堂上,我能通过问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进而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令课堂更加高效。问学教育在提高孩子思维与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我的思维和能力。”
问学教育的最大得益者,始终是学生,只有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学习才会愈发主动。“沉浸式的问学课堂使我的思想更加活跃。”五年级学生利晓彤开心地说,“在问学课堂里,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们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我获得远超于课本的知识,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更大提高。”
课余时间里,利晓彤还参加了问学提问小能手比赛、问学行旅活动之石头记之旅、万物启蒙之草木染等精彩活动,担任校园主持人。“活动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问学元素,让我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赋予我向上的力量,和面对未来的无限勇气!”利晓彤说。
好学不知厌,诲人不知倦,笃行不知难。学生在问学课堂上学做真人,教师于一磨三课中教人求真。一问学校又何尝不是在发展之路上不断发问与探索?用最自由的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是一问学校创立问学教育的最大意义。
问学教育: 特色发展根壮枝茂
校领导寄语
蓓蕾暨一问教育集团董事长 黄晓明
素履之往,笃行愿也。问学教育,是土生土长而充满生命力的教育课题,也是具有现代理念的创新探索,让我们同行,去突破教育的阈限,打造教育新生态。
阳东区一问学校校长 廖海吟
问学教育从问学课堂研究开始,逐步形成了问学智慧课堂、问学人文课程和问学行旅课程的特色教育体系,接下来要充实和完善这个体系。一问学校将通过不断的教研推进,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结合在一起,将问学教育引向深入,呈现一问教育的广度、长度、深度和高度。
随着研究深入,要将问学教育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从理念问源、课程问能、课堂问智、学习问法、社交问礼、自然问道、科学问究、文化问根、身心问修、家校问育等10个维度,将问学教育的特色全方位地呈现出来。
一问的教育未来,要紧扣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建设创新社会和生态社会,将问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生态教育构造在一起,进一步落实知行合一,打造三维教育立方。以问学特色的创新教育,重在“知”;以万物启蒙的生态教育,重在“行”。跨界交融,代入问询、质疑、批判、探究、创新,培养未来人。
阳江市一问中学副校长 林雪娜
让问学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文化,对于孩子来讲,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和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将共生概念下的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完善。随着问学教育的迅速推进,师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积累并创造更多的知识。因此,问学精神信念化是问学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问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问学教育背景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单一、呆板,而是更加系统化、立体化。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问学教育的手段随着发展,将变得多样化。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智慧课堂、组织游戏等学习各类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提高其获得学科知识的能力。
专家点评
期待树立新时代教育典范
□广东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吴回生
实现优质化、精品化、特色化是新时代教育本色,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阳江市一问学校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致力探索“问学教育”模式,开展问学教育办学理念体系构建,创设问学德育方式,创建问学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问学教育课堂,开创“问学教育”的一系列理论探究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期待一问学校能够坚持不懈探索“问学教育”特色教育之路,在新时代树立基础教育的典范。
关注学习的本质和真实发生
□广州市名校长、白云区教研院常务副院长 王建春
学问是学习知识、技能的道理和水平,往往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问学是求知、求学,通过求教、学习,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某些场合,学问与问学可以通用,但问学更多强调的是求学过程,学问往往呈现的是知识现状水平。
本人有幸了解到阳江市一问学校问学教育发展情况,形成了最深刻的印象:一问学校通过以“问学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关注到了学习的本质和真实发生。宋代学者张载言道:“学则须疑,学贵有疑。”南宋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周日有进。”古代学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学习理念清楚地告诉我们,真实的学习一定是从疑问开始的。而真实学习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把解决问题运用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我认知体系的过程。由于学生学习的特点主要是继承前人的知识,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在他人脑海中都有现成的答案,因此,解决问题有时只需一问。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发现问题其实是完成了学习过程的一大半。
长久以来,我国以大规模班级形式授课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以“传道、授业”为主,对学生的问题缺乏关注与有效回应生成,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全国近两轮课改攻坚克难的主要方向。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虚假学习、“三表”(表面、表层、表演)教学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些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的本质和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在这一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一问学校抓住“以问导学、以学激问”的本质内涵,以“问学求真、探问世界”为变革导向,以“问学课堂、以问生趣”为核心着力点,以“一课三磨、教学相长”为延伸覆盖。这样的举措遵循了学校文化打造“三个一”原则:一个主题,问学教育;一条主线,以问导学、以学激问;一以贯之,在课程、课堂、德育等诸多操作实施层面逻辑化推进。一问学校的学校改革工作显得自成体系、有章有法、有声有色。高举这一创新旗帜,持续坚持,经岁沉淀,相信一问学校必定成为南粤民办教育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师生感言
郑建兰老师
作为老师,我非常喜欢问学课堂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很高,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冯伙梅老师
问学课堂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思维,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督促着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廖泽坤同学
问学课堂,既是我们的课堂,也是我们的舞台。在问学课堂上,师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师生间的距离也缩短了许多。学习的效果自然也是成倍增长。
利晓彤同学
对我们学生而言,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培养了我们勤思好学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新的想法也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