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2-06-25赵爱宝

智慧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补体支原体支气管

赵爱宝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中医医院,河北 沧州 062250)

0 引言

肺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MPI)是比较顽固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为肺炎发病,其次为支气管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1]。而临床中所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则一般指小儿支原体肺炎,此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对患儿的健康危害也较大。研究显示,近几年由于饮食、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MPI的人数也在持续攀升[2]。MPI通常呈亚急性发作,可伴有程度不一的发热、咳嗽、头痛、咽痛等症状。而支原体种类繁多,且含有多种致病物质,小儿身体抵抗力弱非常容易感染,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咽部的非特异性炎症、炎症性心肌病、肝脏炎症等器官损害,若症状严重未及时救治会危及患儿生命安全[3-4]。因此,对MPI临床特点和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控制病发和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MPI患儿133例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中医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MPI患儿133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4~10岁,平均(6.85±1.74)岁,发热时间在1~11d,平均(5.85±1.41)d。所有患儿均伴有明显的发热、咳嗽等症状,且不规则发热特点尤为显著。具体疾病分型中:支气管炎45例,支气管肺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后显示(P>0.05),符合研究开展指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小儿MPI相关诊断标准者;患儿及其家属知晓并签署研究同意书;年龄超过3岁,小于12岁的患儿;研究获上级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家属认知、语言清晰,无交流障碍。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不愿配合本次研究者;先天性疾病患儿;合并脏器衰竭、传染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或相关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诊断依据

临床问诊下,见患儿有呼吸道症状,且伴有相关体征表现。经X线胸片检查,见炎症明显,肺部胸片有异常,纹理紊乱,阴影不清晰、肺部呈不平整、粗糙状。经ELISA法检测,见血MP-IgM呈阳性。

1.4 方法

整理和分析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居住环境、临床主要表现、体温控制情况、皮肤损害体征、是否湿啰音、C反应蛋白(CRP)、出凝血时间、是否存在低补体血症等。

1.5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并使用Logistic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临床特点

在133例患儿中,发热109例(81.95%)、乏力82例(61.65%)、头痛74例(55.64%)、咽痛95例(71.43%)、肌肉酸痛101例(75.94%)、咳嗽(初为干咳,部分表现为百日咳样咳嗽,后期伴有痰)104例(78.20%),病情严重者出现气促68例(51.13%)、喘憋71例(53.38%)。其他症状表现:感染疾病中,主要以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为主,且支气管肺炎的占比最高;发热程度以高热与超高热为主,其他程度者人数较少;发热病程多为1~7d,8~14d者人数较少;胸部听闻细湿啰音、痰鸣音症状最为明显;咳嗽多为阵发性连声咳;患者血常规多数显示的白细胞均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呈升高状;约有一半 患者的C反应蛋白均为升高状;且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也多呈升高状;X胸片检查可见患者的小斑点状模糊影明显,详见表1。

表1 患儿临床表现特点(n,%)

2.2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体温控制不佳(持续发热超过7d)、皮疹、CRP >100mg/L、出凝血时间异常以及补体C3降低等(P<0.05),见表2。

表2 患儿感染危险因素分析(n,%)

3 讨论

当MPI发生在儿童时期时,则首先便会引起鼻咽炎、咽炎等相关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反应,有下行感染发生时,则还会诱发支气管、器官、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病症,严重时,还会触发肝炎、脑炎、心肌炎等。肺炎支原体对整个呼吸道黏膜均有侵犯和损伤,且会累及单侧肺组织,常见于下叶中。MPI病灶一般出现在肺间质中,患病后会增加肺泡间隔,并伴有明显的水肿、充血等现象,被诸多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在患者肺泡腔中可见少许单核细胞浆液流出,部分患者还可能无渗出物。此外,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还会浸润细支气管管壁、小支气管或邻近组织,严重时,患者的上皮细胞将直接脱落和坏死,肺泡腔中也会有诸多的蛋白性物质渗出,后果极为严重。小儿MPI起病缓慢,是可治愈的一种疾病,但治疗时间较长,可散发或有小的流行,全年均可发病,其中以11月、12月和1月多发,传播方式主要为说话、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从而进入易感的黏膜表面[5-6]。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病原微生物,也是诱发儿童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在自身免疫力和对病毒的防御功能降低时容易感染,主要通过气体进入肺的通道黏膜纤毛层,附着在患儿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随后可进入细胞中间的空腔,进而对细胞造成损伤和破坏,影响气管及其分出的各级分枝和黏膜层生理功能,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成水变性、溶解破坏或者脱落,最后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浸润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肺炎的相关症状[7-8]。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感染形式传播,主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属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类型[9]。该病在儿童中十分常见,起病速度缓慢,有着慢性特点,患病后可引起阵发性持续咳嗽、发热、痰液黏稠、浓厚等现象,对肺外的诸多器官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损害较为严重。肺炎支原体的末端结构十分特殊,常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由此对支气管黏膜、细胞等造成损伤,使得上皮细胞不断坏死和脱落,肺泡壁的厚度也将在其影响下随之增加[10]。因此,将细胞壁当做靶点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会产生无效反应。鉴于支原体中不存在细胞壁结构,临床实践时,则常推荐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此疾病的治疗,如此一来,则可对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到显著干扰作用,达到消除支原体的目的[11]。然而,如果用这类抗生素治疗后,高烧症状依旧存在无消退现象,且影像学之下见病灶阴影无改善,则可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从临床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可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以持续性阵发性咳嗽、高热、肺部湿啰音等为主,且发病时间多集中在秋季和冬季[12]。分析原因,主要同肺炎支原体的耐寒性有所联系,由于其耐寒性强,故在气温低于37℃时,依旧可存活较长时间。而补体的重要细胞主要有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当患儿机体缺乏特异性抗体时,则必须通过对补体C3和C4的消耗达到激活补体系统的效果,以此完成抗感染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持续发热超过7d、皮疹、CRP >100mg/L、出凝血时间异常以及补体C3降低等(P<0.05),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咳嗽、气促、喘憋等。在临床治疗时,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并找到病因对症用药,则患儿的病症便能有效改善,利于康复进程的加快,保证患儿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MPI患儿临床表现和致病因素多样,还需积极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对症治疗,恰当诊断、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此来减少病发率和促进患儿机体康复。

猜你喜欢

补体支原体支气管
正确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补体系统表达的影响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体液免疫变化
小儿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