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台方言为例探讨“打”在普通话与方言中不同的演变及动作与力度
2022-06-25张梦霓
张梦霓
一、普通话中的“打”的演变
“打”字作为一个手部动词,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意义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这种普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模糊的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个词的含义从基本义或中心义扩展到其他领域的过程,是人类认知概念化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的普通话中的“打”已经是经过成千数百年演变之后词义基本稳定下来的“打”。但是“打”是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具体而非抽象的表示“击打”的意义呢?
(一)“打”在古代汉语中的演变
根据汪维辉的说法,“打”字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到隋唐。在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打”字主要出现在佛教翻译的手稿里。晋朝之后才逐渐频繁地出现在作家的作品里。宋朝学者欧阳修则注意到“打”在汉语口语中的广泛应用,确认了“打”字的中心义是“敲击”,如唐代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三首》之二:“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除此之外,“打”还有两个基本的延伸义:①(两个人)互殴,或者一方殴打另一方;②(两个物体)相互撞击或者一个物体撞击另一个。欧阳修将“打”的意义概括为“触事皆谓之打”。到了元明清时期,“打”的意义更加多元化,出现了更多的引申义,如:
(1)举、持。
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三国演义》)
(2)印上,画上。
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水浒传》)
(3)做,订制。
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红楼梦》)
(4)往,去。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5)制造,建造。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荆棺峡谵》)
(6)砍,割。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二)“打”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
而到了近现代,“打”的意义就更加丰富,刘半农先生在1922年11月就收集了关于“打”的词语8000多个,在收集到第100个时,先生就作了一篇名为《打雅》的文章,把这100多个带有“打”的词解释了一番,但是他认为口头语中的“打”意义含混,将其称作为“混蛋字”。对此陈望道先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将“打”的用法概括为四种,其一是北方土话中的“从”,比如“打哪来”;其二是做“打击”义,表示某种特定的动作,比如“打鼓骂曹”“打手势”;其三是表示“作为”,没有特殊内容,用来替代有特殊内容的动词,比如说“打交道”“打短工”;其四,用作动词添头,与其他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比如“打扫”“打扰”“打发”。随后,曹先擢、徐时仪先生又对现代汉语中的“打”做了进一步的详细分析研究。
至此,“打”的意义基本确立下来,除却上文提到的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的词义外,“打”还有“放出、发出(打电报)”“拨动(打算盘)”“破,凿开(打井)”“写出(打证明)”“结合(打成一片)”“获取(打水)”“除去(打消)”“计算(打算)”“玩(打球)”“停,退(打住)”等等。除了动词外,“打”的词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量词“打”,比如“一打草稿纸”。
但是无论“打”如何发展,关于“击打”延伸出来的基本义“两者互殴或一方殴打另一方”并没有对动作进行具体的说明,也并没有表现出动作的力度,这就是普通话里的“打”与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东台方言里的“打”所不一样的地方。
二、与“打”有关的东台方言
“打”的意义众多,但是目前最常用的还是表示“击打、敲击”的本义延伸出来的“殴打”的基本义,比如“打架”“打伤”“打残”等等。东台方言口语中并不经常使用“打”来指“击打,殴打”之义,而是利用“夯”“攉”“抶”“凿”“捶”“买”这六个字词来替代“打”作为“殴打”时的作用,这六个字词经常作为近义词出现在东台人民的日常交际的口语之中。但事实上,这六个字存在着意义上的差别,这样的差别也就影响到了人们交际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对不同字词的选择。
(一)夯
“夯”是个多音字,有ben(音,义都同“笨”)以及hang两个读法。东台方言中的“夯”音近第二种,但是发音更加短而急促,用国际音标标出来是/xaŋ/,普通话中的阴平在东台话中也变成了去声,这个读音是非常少见的,至少在《汉典》中查询韵书时没有查阅到与东台地区发音相近的。《字汇》中说“夯”是“呼讲切,近壑上声。人用力以坚举物”;《禅林宝训》中黃龙南和尚曰:“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脚者。悦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下,反累及他人担夯。’”东台语音中不同地区对于这个字有不同的读法,靠南边一点的就读/xaŋ/,靠北一点的语音就受山东等地的影响,变成“kang”,语音更加急促短暂。尽管读音有不同,但是释义是差不多的,都是“用坚硬的重物击打”的意思,且带有一定的方向意义,即从上往下击打。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一句“有口难言,气夯破胸脯”,这个应该是充涨,涨破之意。东台话里的“夯”已经少有“涨破”的意思了,一般就将其用作“夯实”或者“击打”义,后者在口语里更加常见。
其实“夯”的本义是“劳动中使劲时发出的呼声”,后来引申为“筑实地基的工具”,又由此引申出“用夯砸”的意思,即“夯实”“夯土”,东台话里的“夯”应该与“用夯砸”有关,“夯”表示的“打”一般都是借助工具、从上往下击打。比如说:“你再犯嫌,我就用棍子夯你。”“夯”因为借助工具击打,所以力度一般较大,在口语的运用中也是一方对另一方语气较强烈的,如果对方被“夯”到,身体将会感受到比较剧烈的疼痛感。
(二)攉
“攉”,忽郭切,音霍,东台方言中“攉”的发音比普通话中的“霍”更加短促,音标为/xuaʔ/。《古今韵会举要·十药》云:“攉,手反覆也。摇手曰挥,反手曰攉。”这个意义很接近东台方言里的“攉”,东台人常用的词是“攉你”“攉嘴巴子”,也就是用手掌击打对方的脸部或者头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甩嘴巴子”。“攉”的引申义“铲起来并甩出去”也与东台方言里的“攉”有关,我们在“攉”人的时候,强调手臂或者手腕是要甩起来的,也就是以动作发起者本人为支点,身体带动手部甩起来,巴掌甩到受事者脸部或者头部,所以东台方言中发出的短促的“攉”也模仿了这一动作发生时的气流声,也可谓是“音义结合”了。当然由于这样一种由身体惯性带动的击打力度也是很大的,所以带来的疼痛度也较大,不过与“夯”比起来,由于缺少具体的器物使用,所以力度并没有超过“夯”。
(三)抶
“抶”在《说文解字段注》里义为“抽打”,“笞击也,从手,失声”。《左传·文十年》有云:“抶其仆以徇。”又《襄十七年》:“子罕亲执扑以行筑者,而抶其不勉者。”“抶”强调用鞭子、杖或竹板这类的东西打,侧重于“抽打”这个动作。与前两个击打的动词一样,“抶”的东台方言发音也非常短促,伴随气流声很像鞭子抽打时候的声音,音标为/səʔ/,音近隋唐、洪武时期的口音。
“抶”的动作也是从下往下的,东台方言里有这样一个词叫“抶掼炮”,意思是利用空气力量把纸折品用力向下甩发出爆裂声。因为借助工具击打,所以力度要大于“攉”,但是“抶”所借助的器具不如“夯”所用器具结实坚硬,所以“夯”一般造成的是产生钝痛感的皮下伤,也就是很容易造成淤青或脏器破裂的内伤,而“抶”则一般造成皮外伤,以火辣辣的刺痛感为主。
(四)凿
凿,形声字,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指“凡穿物使通都称凿”。《说文解字》里有“凿,穿木也。”音短而急促,音标为/tsʻaʔ/,入声调。词典里有“戳,用手指头猛地一推”,如《水浒全传》里云:“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又有“敲击,捶打”的意思。
其实在东台方言里,真正表示“打”的字并不是“凿”,而是“㪕”,只不过这个词在方言发展中失去了/tsʻaʔ/的音,现在只剩下普通话“diao”的读音以及粤语中“diu”的读音。但实际上,这个字的本义即是指击打,《康熙字典》中记载:“先了切,音筱,扑也。”也就是说,“㪕”也就是现在的“凿”强调一个“扑上去击打”的意思。在2012年由王业频、柳书诚、周启汶先生编纂的《东台方言词典》里解释“㪕”为“用手很快地打”,例句为“㪕她一个耳刮子”。由此可见,“㪕”也就是“凿”其实还是有动作上的差别,“凿”的力度要比“㪕”更大,一般有击穿、敲打之义,东台方言里有“凿你的头”的例子;而“㪕”的力度和“攉”是差不多的。可惜因为“㪕”的字音的蜕变,原本的读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就只能用“凿”这个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㪕”也就只存在于《东台方言词典》当中了。
(五)捶
“捶”这个字并不是东台方言中独有的,普通话里也存在“捶”表示“击打”的意思。《说文解字》里有:“以杖击也。从手垂声,之垒切。”“捶”的本义是棒打,《荀子·正论》里有“捶笞膑脚”,“捶”在古代就是“棒打之刑”。后来引申出“拳打”的意思,东台方言里的“捶”就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比如说“我捶你个头”。
也许是因为“捶”这个词并不是东台方言里独有的表示“殴打”的字,所以《东台方言词典》里并没有收录这个字义,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经常能听到有关于“捶”的用法。有意思的是,和前几个字词的读音比起来,“捶”并没有那么短促,反而拉长了读音,有点类似于拳头砸出去时蓄力的感觉。
“捶”虽然在古代时指用棒打,但是衍生至今已经很少有“棒打”的含义了,在东台方言中更是仅指用拳头打人,动作方向不固定,可以是从上往下的,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的。至于力度,由于缺少器物的使用,所以力度感大大减少,远低于“夯”和“抶”。且“捶”由于口语中经常带有一种玩笑的意味,有时候动作真正的力度甚至还不如“攉”和“凿”,但这个力度要根据说话者的情绪和语调来判断。
(六)买
“买”这个字作为“打”来说是在其他方言里比较罕见的,即使在普通话中也很少有人会根据“买”联想到“打”。一般来说,“买”都作为“拿钱换东西”来讲,现代汉语解释的“买”的词义里面唯一一个与东台方言里的“买”有关系的是“招致”,如“买祸”。东台方言中“买”指“揍,收拾,惩罚”的意思,比如说:“你还不老实?当心我买你!”这里的“买”带有点贬义的色彩,和前面的各种表示“打”的中性词不一样,“买”很少表示实际的殴打,在口头语中多用于恐吓、威胁之义,是指说话者欲打但未打时发出的警告。一般指阴你一下、摆你一下的阴谋诡计。
“买”的读音和“捶”类似,都不像前面四个字那样短而急促、带有气流声,“买”在东台方言里的发音尾音下顿,自带一种恐吓的意味,音标为/mɛ③/。“买”和“捶”由于在口语中经常表示一种玩笑话或者威胁话,很少带有“打”的实际动作,所以不太容易能说明它们的动作和力度,尤其是“买”,和普通话里的“打”一样,概念是有点抽象的,不具有具体的动作方向和力度。
参考文献:
[1]王业频、柳书诚、周启汶.东台方言词典[M].东台: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
[2]汪维辉.东汉魏晋南北朝常用词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3]唐悦.普通话“打”与西南方言“打”比较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刘俊丽.汉语动词“打”字研究综述[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5]王小龙. 基于语料库的东台方言特色词释义[D].南京師范大学,2007年.
[6]吴露露. 江苏东台方言的体貌系统[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