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明器起源与流行的社会成因探析

2022-06-25朱谨左堃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朱谨 左堃钰

摘 要:纸质明器作为一种从魏晋时期流传延续至今的丧葬习俗,其背后一定隐含着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文化需求的转型。文章通过实物资料的举证和史料分析,还原纸质明器从诞生到兴起的过程及发展方向,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纸质明器普适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古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为明器演变和葬仪发展变迁史建立基础。

关键词:明器;丧葬;纸质明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24

纸质明器以冥币或文书为主,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并逐渐演变至今。纸质明器的传播范围及运用可以表现出社会风气的转变,即基层民众对纸质明器的出现呈现出接纳采用并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的态度。在宋朝这一礼俗极为普遍,甚至出现了相关的生产行业。

目前,考古发掘中关于纸质明器的实物资料最早出现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年代从西晋时期延续至唐朝,代表着中国葬仪在形式上的革新,对其起源探究已然成为明器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1 纸质明器的起源与功用

《封氏见闻录》载: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①。从中可以看出纸钱是由汉代瘗钱演变而来,唐宋时期大多数墓葬仍采用纸钱和钱币并用的随葬方式,且对纸钱的颜色也有较高的要求,以黄色为主,这点可能是为体现出对死者的尊敬,用金黄色的纸钱代替黄金陪葬②。《太平广记》中也有相关记载:“龄悉许之。吏复求金银钱各三千贯。龄云,京官贫穷、实不能办……”吏云:“世作钱于都市,其钱多为地府所收。君可呼凿钱人,于家中密室作之。”③可见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制作纸钱的手工作坊,并有了相对应的称呼和独特的产业模式,这也反映出纸质明器的发展以及其更加广泛地被应用在葬礼中。

另外,纸钱这一概念也频繁出现在唐诗之中,如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所写:“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王樊志所作“只得纸钱送,欠少元不知。门前空言语,还将纸作衣”这首诗不仅提到了纸钱,还提到纸质明器中的纸衣。但由于纸制品不容易保存,目前出土数量较少,且大多分布于西北地区。

考古资料显示,纸质明器最早出现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高昌故国北部,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三堡乡向北2.5千米。阿斯塔那墓葬群自1959年开始发掘至今,已经先后对其进行过13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近400座④。其中出土的纸质文书对该墓葬群断代问题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2 纸质明器起源问题探究

纸质明器的种类多样,但其中纸钱的作用相较于其他纸质明器的运用范围更广,且具有更多的实物资料。关于纸钱的最早出现时间学界尚无定论,但大致在魏晋时期。由于其“纸质”的特殊性,常常流传出和蔡伦相关的志怪故事。其起源于祖先崇拜,体现出对死者独特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死后世界的构想及崇敬。纸钱的发展与演变根本上是时代对民俗的积累与淘汰,最后呈现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功绩。如唐代王玙改革并完善了民间丧祭中的焚纸钱之俗,使丧祭具有官方礼仪的性质,后世便认为这是其个人的功绩,这样的观点是不全面的⑤。

从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趋势来看,纸质明器的出现也体现了社会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性。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还是厚葬、久丧占主导地位⑥。而对于唐代贵族而言,纸质明器的流行及纸钱的应用并不影响其实际随葬品的种类及数量,而纸钱仅作为一种葬仪上的新形式,以此体现出其对死后世界的尊重及更加“文明”的丧葬观念。以一些贫困地区或贫民墓葬为例,其中不乏一些类似于纸棺、纸偶的随葬品出现,这说明对于百姓而言,纸质明器已经成为一种可代替其他陪葬品的物品,受厚葬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选择用纸质明器来代替其中超过墓主人能力之外的陪葬品。

3 纸质明器的功能考

由于唐代有寒食节禁止焚火的律例,所以人们常常选择瘗埋或直接将纸钱放置在墓葬附近,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旧唐书》描绘出当时中元节的热闹景象:卖明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⑦。

到了宋代由于没有法律的限制,焚烧这一方式便逐渐流行起来,甚至宋孝宗在祭祀自己祖先时也会焚烧纸钱。在宋代,纸钱在葬礼上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渐渐在宗教活动上人们也开始使用纸钱作为一种祭祀手段。北宋初期,福州的东岳行宫举行祭祀仪式,人们都用纸钱去祭神祈福⑧。而纸质明器开始更广泛的代替其他材质类型的明器出现于宋朝。在长安民间遇丧葬时会陈列“偶像”,其中外表用绫纱金银做成的“偶像”称“大脱空”,外表用纸并着色的“偶像”称“小脱空”,长安城里有许多专门生产和经销“脱空”的店铺,组成“茅行”,这也促成了相关手工作坊的发展,比如纸马铺的出现。

纸质明器的广为应用更多体现了宋代丧葬观念的进步化趋向,当然这和当时的科技文化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比如纸质明器就离不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正如用石佣等人形雕刻物来代替活人殉葬一样,祭祀形式的去野蛮化和便捷化更多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人们逐渐开始反思与改变固有习俗,这一过程也许会非常漫长,但也必将导向社会意识在某一方面的完善与进步。

4 出土纸质明器种类与形制分析

国家文物局“中国古纸的科学价值挖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表明,新疆吐鲁番地区墓葬群的出土古纸年代从十六国时期至唐代不等,大多使用抄纸法或浇纸法制作,少量使用抄造法制作而成⑨,為研究西域造纸技术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阿斯塔那墓葬群所见纸质明器数量庞大,由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干燥的气候,使墓葬群中的纸质明器保存得非常完整。根据用途可分为纸鞋、纸冠、纸棺、剪纸、纸衾、纸钱五类。

在06TAM601至06TAM605号墓葬中出土纸鞋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总体呈现较为完整的形态。另外,在363号唐开元年间的墓葬中发现了纸靴一双,其制作工艺较为特殊,目前仅此一双出土。纸棺、纸帽的出土数量较少,但整体保存完整。纸棺目前仅发现一座,因纸质棺材无法起到保护墓主人遗体的实际作用,似乎仅起到一种流程上的仪式功用。

哈拉和卓古墓出土七枚人形剪纸⑩。此类习俗最早在三国至魏晋时期的中原地区流行,大致起辟邪或作为奴婢存在的作用,表现出与活人祭祀类似的目的与功能。纸衾即纸被,多用废旧纸张制作而成,少量出现在阿斯塔那墓葬群中。阿斯塔那墓葬群第521号墓葬发现了最早的纸钱,其年代大概在魏晋至初唐时期。纸钱仿铜钱而制,且大多随葬在墓室,并未采用焚烧的方式。陆锡兴认为这是早期纸钱的特征,是当时焚烧纸钱的习俗尚未传入西域的结果k。

5 纸质明器的发展及使用考证

纸质明器的变化呈现出种类更多样、制作工艺更精致的趋势。如新疆阿斯塔那墓葬群中382号十六国墓葬用旧文书折叠粘贴成鞋帮,外面糊裱红地白方形绢鞋面,其与贞观十七年(643)301墓中出土纸鞋制作方式与造型相像,均与当时布鞋相似l,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纸鞋的制作也趋于更加美观的态势,采用缝制的方式代替曾经的折叠粘贴更加牢固。在哈拉和卓墓葬群中,其中在盛唐到中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形剪纸,这也许是一种用于招魂的剪纸m,这就体现了纸质明器在种类上的丰富,侧面反映出人们给予了纸质明器更多的意象与“寄托”。吐鲁番木纳尔墓地出土纸质明器的数量和种类较少,且均以纸钱为主。M102号墓出土过一组用唐代官府牒文剪成的剪纸冥币n,并出土部分文书及衣物疏。该墓葬位于一处家族墓葬区中,通过还原墓志铭得出该墓主人姓宋,年代大致在显庆元年(656)二月。

与木纳尔墓地相比,阿斯塔那墓葬群与哈拉和卓墓葬群中出土的纸质明器不管是从数量或种类上都要更多,也因此更具备研究价值。斯坦因在进行第三次中亚探险时,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部分发掘,获得大量文物,其中就有一件纸钱,这是新疆地区第一次发现的纸质明器。从现存状态看,这与木纳尔新出的纸钱一样,也是一件正在制作中的半成品,并且整体形貌俱在,可谓难得o。

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纸鞋、纸帽、纸棺、剪纸、纸衾、纸钱。哈拉卓和古墓葬群还发现了7枚人形剪纸p,出土此类纸质明器的墓葬大多处于盛唐至中唐这一时间阶段,制作工艺也逐渐成熟。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纸钱制作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剪制而成,效率较为低下;另一种是凿制而成,简单来说就是用刻刀进行凿刻,而新疆地区的纸钱基本呈现出两种模式混合生产的状态。但总体来看,凿制法似乎更加常用一些。

从新疆地区出土的纸钱形制来看,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尚未完全传入西北地区。且由于经济原因,当地人常常选择使用废旧纸张来进行纸质明器的制作。但不管是怎样的使用方式,最后都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鬼神之说的敬畏及对祖先的崇拜和尊重,包括纸质明器的诞生也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而之后不断丰富的种类和形制,也正体现了人民的需求在不断地随着社会经济变化而产生变化。

6 古代社会的否定与认同评价

伴随着纸质明器的兴起与流行,结合宋代出现的独特阶层—士民阶级对这一现象呈大范围接受并广泛应用的态度,导致“纸钱”这一代表性明器物品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该类现象也引起了上层阶级的注意,即引起了士大夫阶层对这一现象的批判与再讨论。

古有“含襚赗赙”之礼,珠玉曰含,衣裳曰襚,车马曰赗,货财曰赙,皆所以矜恤丧家,助其殓葬也。今人皆送纸钱赠作,诸为物焚为灰烬,何益丧家?不若复赙襚之礼q。上述其本质上是对纸质明器的抵制,原因有二:一是认为纸钱不如金钱实用;二是认为有失儒家所信奉的“礼”。“棺椁中都不着世俗所用者一物”r,例如朱熹在其母亲去世时都未曾使用纸钱祭祀,并对纸质明器持批判态度。陆游在《放翁家训》中写道“近时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马之类,当一切屏去。”可知陆游不仅反对纸质明器,更反对奢靡成风的葬仪和葬礼,崇尚简朴的丧葬仪式。

从文献所载不难看出对纸质明器的批判,但亦有支持者。邵雍辩护道:“明器之义脱有益,非孝子顺孙之心乎?”s可知邵雍在祭祀使用纸质明器。戴植也认为纸质明器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t。究其本质,士大夫阶级对纸质明器问题的探讨,根源在于已经产生转变的社会风俗,其变化和宋代高度发达的经济状况、佛教观念的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关系,而纸质明器就是这几种观念糅杂后的外在表现,代表着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的发展与转变,不论士大夫阶级接受与否,这种在当时看来具备进步性的现象都难以消失,并最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模式。

7 纸质明器盛行的原因分析

纸质明器的兴起与盛行首先离不开科技水平的进步与发展,即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大规模应用。唐代皮纸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而“竹纸”的发明造价低廉,纸质明器趋于多样化。吴自牧在《梦粱录》中的记载:“递年浙江诸富家舍钱作会,烧大烛数条如柱,大小烛一二千条,香纸不计数目。”香纸作为一种人们在烧香时使用的纸类,可见其用途之广泛。由于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唐代出现了专门进行纸质明器制作的手工作坊,随着宋代对纸质明器分类的精细化和工艺上的精致化,出现了专门售卖丧服、纸人等明器的店铺。

用纸质明器代替部分真实货币更为经济实惠,这可能也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有关。唐代虽然对葬仪有着阶级属性上的明确规范,但当时的陪葬品也多以玉器、瓷器等做工复杂的手工艺品为主,较为奢侈。相比之下,纸质明器无论从工序到成本都更加契合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因此得以更好地发展。

纸质明器的流行与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上阻碍盗墓行为的发生,具有保护财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葬仪普遍呈厚葬、久丧这一趋势。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再度发展和孝道思维的引导下,人们往往将丧事和孝道相结合,使其成为一種衡量伦理道德的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倡导下,陪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增多。因此盗墓行为也蔚然成风,唐代便有多座陵墓被盗,五代时期更甚,并延续到宋代,这与大众对“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相悖,为寻求解决措施,在保证祖先不被打扰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后代的美德。

8 结语

纸质明器的诞生是为了适应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当社会意识观念与社会现实产生对冲时,人们往往需要谋求新的解决方式,因此,选用一种既可以减少经济成本避免盗墓行为侵扰先祖“安宁”,又可以体现出个人对孝道等儒家传统道德标准追求的祭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贯穿中国古代的这种厚葬、久喪的丧葬传统最早诞生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不客观认知及祖先崇拜。殷商之后受“尚文”观念影响,即社会认知转变,随即演变成一种阶级概念,《周礼》中对诸侯列鼎制度的明确规范正体现出这一点,直至孟子将丧葬习俗与“礼”相结合,直接影响到秦汉儒学家丧葬观念的转变。

在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下,纸质明器的出现确实迎合了社会阶层中大部分人群的需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纸质明器足够经济实惠,且具有进步性。而对于上层阶级而言,纸质明器仅作为祭祀或丧葬环节中的一环,不与原有规格产生冲击,甚至可以更便利的进行应用。到了今天,纸质明器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如不同肤色的纸人或各式纸钱等,这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应当进行深入研究与再讨论。

注释

①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②夏金华.纸钱源流考[J].史林,2013(1):69-76,189.

③李昉.太平广记:卷381[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④鲁礼鹏,玉素甫,马金娥,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考古发掘报告[J].考古与文物,2016(5):31-50.

⑤赵睿才,杨广才.“纸钱”考略[J].民俗研究,2005(1):115-129.

⑥⑧梁克家.淳熙三山志[M]//王晓波,李勇先,张保见,等,点校.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⑦刘昫,等.旧唐书: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⑨李晓岑,郑渤秋,王博.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古纸研究[J].西域研究,2012(1):62-68,143.

⑩p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J].文物,1973(10):7-27,82.

km陆锡兴.吐鲁番古墓纸明器研究[J].西域研究,2006(3):50-55,119.

ln李肖,张永兵,张振峰.新疆吐鲁番地区木纳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6(12):27-46.

o余欣.冥币新考:以新疆吐鲁番考古资料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12(1):172-181,194.

q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5.

r黎靖德.朱子语类:卷89[M].北京:中华书局,1986.

s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M].影印本.[出版信息不详].

t戴埴.鼠璞: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