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手法描绘场景
2022-06-25
范本呈现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傍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息,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抱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她甚至连二等和三等车厢都分不清,这就更令人气恼了。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等等,都解不了闷儿。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子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小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围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选自《芥川龙之介全集》,有删改)
技法鉴赏
1.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情绪或感情,每个场景都有一个基调,一种气氛。《橘子》以冬日黄昏沉沉欲雪的天空来展现“我”内心的疲劳和倦怠,场景描写色调灰暗,渲染了“我”的冷漠情绪,不仅为后文做了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敏感和悲观。
2.顺序清楚,过程完整。
场景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景时要安排好先后顺序,注意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橘子》中描写火车开动前后“我”的所见所闻,有“发车的笛声响了”“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列车员的谩骂”这样的动景,也有“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车子还未移动”这样的静景,表现了“我”的百无聊赖。文中第三段正面描写了一个乡下姑娘“俗气”“邋遢”的形象,也从侧面展现了“我”以貌取人的浅薄粗俗和消极冷漠的态度。
3.凸显细节,真实感人。
细节是记叙文的生命,没有细节的记叙文不会真实感人。《橘子》中车下车上的互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这些细节展现如同一场宏大的仪式,告别的温暖场景击穿了“我”内心的冰冷坚硬,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度,走出了心理阴影,为下文“我”实现自我突破做了铺垫。
学以致用
有一种甜
◎申敏江
想念童年,想念童年的那份甜。抬眼,星光闪烁,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向儿时的夏天。
傍晚,云霞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嘭!”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听到这声音,我便知道是那个卖爆米花的老爷爷来了。他常在街巷中穿梭,挑着木担摇摇晃晃地找一处空地。这爆米花的声音敲击着我们的心扉,“呼哧呼哧”,我和几个小伙伴气喘吁吁地循声跑来——儿时的一大乐趣便是看爆米花和吃爆米花。
老人穿着靛蓝的衣,又瘦又小,皮肤黝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正用葫芦瓢舀玉米粒,一瓢,两瓢,又加了好几勺糖浆,摇匀了倒入机器中。金黄饱满的玉米粒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点上火,红焰升腾,炙烤着圆滚滚的“铁肚子”。爆米花需要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对我们这几个小孩来说,却十分漫长。随着“呼哧呼哧”的风箱抽动声,忽明忽暗的火焰在我们迫不及待的目光中跃动。终于,时间差不多了,老人示意我们捂上耳朵。“嘭——”一声巨响,爆米花机后面的袋子一下子鼓了起来。打开袋子,一颗颗圆润的爆米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们恨不得狠狠抓上一把塞进嘴里。
看着我们垂涎的目光,老人忍俊不禁,露出一排豁了的牙齿,擦了擦瓢,舀起满满一勺爆米花,递给了我们。我们争先恐后地伸手向瓢中抓去,一粒一粒地抿着,生怕落下一点点甜。俗话说“吃人嘴短”,我们吃了他的爆米花,就帮着他拉风箱或者大声吆喝。
夕阳下,一群小孩围着一位老人叽叽喳喳,老人则满脸笑容地看着孩子们……一种甜不仅弥漫在唇齿间,还写在大家的脸上。
爆米花的叫卖声渐渐远去,悠悠的在小巷回响,就像那云霞飘荡在我的心中,甜在美好的童年里。
【河南安阳市第七中学九年级(17)班,指导老师:馬继红】
点评
这是一篇叙事清晰、描写生动的记叙文。如写爆米花老爷爷的“出场”,“云霞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嘭!’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听到这声音,我便知道是那个卖爆米花的老爷爷来了。”场景描写生动、细腻。作文还详细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动作以及孩子们吃爆米花时的感受,内容丰富充实,画面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