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2022-06-25陈建明
摘 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各国在传统服务业、制造业、旅游业等领域均受到一定影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品出口国之一,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打造“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并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产业链模式,为我国现有产业体系、经济规模、结构和核心生产技术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本文针对产业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可行性和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行性;思考
本文索引:陈建明.<标题>[J].商展经济,2022(12):-017.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 “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内容
1.1 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保障了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逐年增加;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已建成全球范围内最为完整的工业和产业链体系;从经济规模角度来看,我国已成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指数显著提高。
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呈下滑趋势。为明确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2020年5月我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模式,即以我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该体系的提出与落实,既帮助我国经济迅速回暖,也明确了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1]。
1.2 相关内容
根据相关数据,国内循环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固的经济基础。而近两年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方案为 “双循环” 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扩大内需”“加强国内市场”等[2]。双循环的要点分别为打通两个端口、融合三个链条、循环四大要素以及练好五大内功。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稳定的内循环、方向明确的外循环和相互促进的内外双循环,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而产业链则是推行双循环发展的关键。
2 产业链促进双循环的可行性
2.1 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和相关产业链。时至今日,我国在轻工业、运输物流业、电子零售业等行业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是目前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且近年在工业生产总值方面已远超美、日等发达国家。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工业和产业链的完备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双循环的稳固基石。
2.2 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性
近些年来,我国从未放松过对科技领域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在产业研发、创新指数排名、网络通信等,还是在汽车、计算机等主要项目上都投入了较多研发费用。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新型产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不论是科技智能技术,还是机械等制造领域,我国相关技术设备自主化和可控性水平较高(见表1)。这些自主性、可控性可以为我国提供有利的内循环环境,改善代替性较为薄弱的外循环[3]。
2.3 消费观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内发展迅猛,并带动快递、运输、直播等产业蓬勃发展。电商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大众消费心理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在消费需求方面更加偏向日常所需商品,从众心理大大减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创新升级也成为相关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4],智能家电、5G手机等产品都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升级的产物。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形成的“非接触经济”“宅经济”“夜间经济”等助推了相关产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且目前部分行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改革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4 具备韧性较强的经济结构
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经济也遇到严峻挑战。从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明显下滑趋势;从国内经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GDP指数以及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固定资产、房地产值下降较为明显。截至2020年3月,我国经济趋于好转,特别是2020年第三季度经济复苏明显。
2.5 中国制造市场占有率呈逐步提升態势
我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战略后,中国制造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国内制造业全球占比逐年增长。因此,国内及国外市场以产品为桥梁,形成关系紧密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且中国制造的相关设备材料出口与进口替代率较高的中国制造产业重合度极高,这也是我国打造双循环的坚实基础[5]。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相对较少,导致利润率较低,与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成正比。因此,我国制造市场应逐步提升品质,创新理念发展双循环格局。
3 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对策措施
3.1 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措施
由于地域性和战略地理因素等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差异较大,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了足够重视。相关部门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国土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分别是重点开发区域、优先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区域功能定位有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新的发展思路,而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充分体现了我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新经济目标,强化了区域功能意识和理念,打破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固守陈旧,部分地区只重视当地经济产值的提高,偏离了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势必造成区域之间缺乏关联性,经济发展各自为政,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冲击,关联区域更是缺乏协同性发展与合作,这就容易造成区域经济在发展地位上出现偏离,导致物价上涨;还有部分地区重复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这些问题导致各区域之间产业链出现脱节,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在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之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产业链[6]。B13D877C-65BC-469E-B4ED-5951A5E9A4A1
3.2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规划方案,构建起全链条发展新体系,推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
一方面,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字经济技术。首先,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绿色数据作为基础,有效提升相关信息服务水平,以此保障其可以形成详细的大数据分析、组织以及管理服务,从而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用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推動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能量。例如,为了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当地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并推出“一带三区多园”发展布局,开展产业园区与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隆起带,重点培养和发展部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且高效运作的大数据产业园,以此推动大数据核心产业链和周边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区域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行的新发展形式[7]。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打造产业数字化新动能,发展多渠道运营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实体经济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企业大数据产业全链条发展。但需要重视的是,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存在断点的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这些断点造成的断链导致部分应急物资、社会产品一度匮乏,给人们的成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在打造 “双循环” 新格局发展过程中,解决断点问题是当务之急。产品匮乏的地区应加快供应链的运行,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动资金链的流动,加快物流运输等。生产过剩产品积压、货物滞留的情况,可通过“内循环”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独立运转,建立“从上到下”完整的内需体系[8]。
3.3 加快科技创新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创新发展变成各行各业的关键。虽然目前科技创新已落实在社会多个层面,但当前产业链中的断点问题较为明显,因此科技创新和突破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9]。由于突破性创新的成本较高、风险指数较大,因此需要加速科技创新制度的设立过程,在制度方面为创新发展提供利好,有效解决产业链中的断点,保障科学创新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处理国内主体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关系的正确举措,对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产业链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构成所涉及的关键环节、部门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都关系到“双循环”是否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方案,确保“双循环”发展格局顺利、稳定、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陈伟光,明元鹏,钟列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分析[J].改革,2021(7):54-63.
夏诗园,郑联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阐释、“堵点”及实践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1(6):229-236.
周晓瑜,王晓明.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2021(9):162-164.
蔡文成,李珊杉.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3):6-13.
王娟娟.以产业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5):46-56.
金雪军,宋昀书.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思考[J].审计观察,2020(12):90-93.
彭小兵,韦冬萍.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35-43.
柳思维,陈薇,张俊英.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湖南社会科学,2020(6):26-34.
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8-47.B13D877C-65BC-469E-B4ED-5951A5E9A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