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推进新基建 加快军队现代化

2022-06-25胡舒扬龚勋

中国军转民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军民融合

胡舒扬 龚勋

摘要:为了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必须按照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原则,贯彻国防现代化的要求,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军队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此,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时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条件,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在确保基础设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型基础设施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载体,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军队建设,将为军队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应当以军民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军民融合为抓手统筹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军民协作,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服务国家安全以及军队现代化。

关键词:军队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军民融合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贯彻国防现代化要求。军队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此,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时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一、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重大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即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首先,新型基础设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公、机”,而是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设施的高技术设施体系。其次,新型基础设施本质是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以及大型科研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核心技术和高科技设施,因而远远超越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技术范畴。第三,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纳入了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的平台,因而也是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构建新的产业链、供给链、技术链以及畅通双循环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建设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军队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必须按照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原则,贯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筹安排,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创新基础设施为基础,以融合基础设施为方向,在统一的步调下协同发展。第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贯彻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确保国家总体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第三,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强化高新技术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中的综合运用,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来说,统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意义在于把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纳入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确保基础设施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适应军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要求,为军事装备现代化、军事技术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军事训练现代化、军队后勤保障现代化、作战理念现代化等创造物质条件。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分化不断加速,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冲击国际安全体系,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了应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挑战,世界多数国家都加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基础设施、航空航天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自动驾使、新能源、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设施被广泛运用于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世界军事格局面临重组。因此,统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对于提高我军的现代化水平,维护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确保地缘政治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军队现代化的技术保障

新型基础设施是高新技术的物化,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载体,既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是军队现代化的技术保障。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举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战略工程,不断提高我军建设科技含量。”[ 1 ]从历史来看,科技革命的成果不仅被应用于物质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三次工业革命,而且被迅速、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促进了军事科技的现代化。在当今世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也往往是率先运用于军事领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既是民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又是军事技术创新的结晶。这些成果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军事技術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军事基础设施的水平,从而为军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当代,新型基础设施同样是我国军队现代化的技术保障。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物联网、互联网、5G、通讯卫星等为核心的通信网络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关键技术的新技术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所涵盖的技术无一不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2]这就说明,信息基础设施与当代战争在技术形态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具体运用。正因为如此,新型基础设施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能够应用于军事领域,从而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融合基础设施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而形成的基础设施,还包括对传统制造平台进行技术改造而建成的新的制造平台。这些新的制造平台对于加快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四大军种的先进装备先后列装,与融合制造平台等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统筹建设融合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创新基础设施是由大型科研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等构成的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是科技攻关、自主创新、高端制造的技术平台。这些新型基础设施既是促进民用科技创新的技术条件,也是科技强军的技术条件,更是前沿性、颠覆性军事技术创新的条件。因此,统筹建设、统筹推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落实科技强军的战略举措,更是建设现代化军队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三、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军队战力的重要条件

由于新型基础设施集成了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物质载体,因而统筹推进、统筹建设,做到共建共享、军民两用,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统筹建设,为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注入新的技术资源,提高军队作战的信息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军委科技委副主任辛毅在《“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讲到:“科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是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3]科技军民融合的实质是发展军民通用技术,为民用产品和军用产品的生产提供共同的技术基础。《“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强调,交通、空间、信息、测绘、气象、自动化等是科技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要在这些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运用5G、特高压、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也正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4 ]由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动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因而有条件为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机械化和智能化融合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強化信息战的攻防能力。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的那样,信息化作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因而军队的战斗力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战的攻防能力。在信息化战争模式下,作战方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互联网的作战模式。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维空间’,是国家利益拓展的新边疆、战略博弈的新领域、军事斗争的新战场。”[5]这意味着信息化战争是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决定于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的高下。因此,必须大量吸收信息基础设施所运用的高新技术,建设强大的军用网络,突破敌方网络弱点,提高网络动态监测能力,以强化网络作战能力,尤其是军事网络的渗透和反渗透能力。二是基于电子设备的作战模式。与在后方作战的互联网战不同,电子战模式是以雷达、通讯设备、电子战设备为基础,在前线和敌方正面作战的模式。将新基建的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运用于军事,对现有的军用电子战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提高电磁干扰、电磁抗干扰、电子对抗能力,无疑是提升信息战攻防能力的有效措施。

再次,提升军事情报的处理效率。在数据爆炸的时代,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军事情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而是军队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报的搜集、筛选、分析,需要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超算、量子计算等作为技术条件,构建完备而强大的军事情报网络。军事情报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情报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通过信息保密手段,在信息的获取和传输过程中做好信息保护、信息加密,提高情报传输的安全性。特别是军事情报网络一旦与北斗卫星网络结合起来,就能够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准确判断敌方动向,提高战略和战术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赢得时间和空间。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互联网、大数据、超算、量子计算等技术与北斗导航系统结合起来,构建军队、设备、网络一体的军事情报网络体系,是打赢信息化战争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必须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贯彻国防要求力度,以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目标。[ 6 ]

四、贯彻军队现代化和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7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辩证关系,所包含的主要思想是:第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国防建设、军队建设要依托经济建设;第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才能保护经济建设的成果。这种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军队建设。据此,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贯彻军队现代化要求,以共建共享为原则,统筹项目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目标。制定这一目标,实质就是要求把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同时,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军队,进而全面建成新型现代化国家,这就为制定统筹新基建规划确定了方向。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也是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因而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重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统筹民用和军用,项目建设必须深入贯彻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要求,统筹具体的项目建设。

党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十四五新基建规划等。这些文件从总体上对统筹推进新基建作出了战略部署,但是,新基建涉及面广,项目多,需要动员国有企业、高科技民营企业、军队、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并且,不同企业的产权属性不同,利益有差别,特别是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因此,具体项目建设如何贯彻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的要求,还需要做好统筹、协调,制定有利于各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具体规划,做到共建共享。

第二,以军民融合作为重要抓手,统筹项目建设。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做法、共同经验。军民融合的实质就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体系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军民合作,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另一方面要求以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带动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8]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多年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动了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发展。

统筹新型基础设施項目建设是军民融合的又一重大实践。为了做好统筹安排、统筹推进,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破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界线,建立“军用技术带动民用技术,民用技术反哺军用技术”的联动机制,提升新基建技术民转军的效率。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界线比较模糊,在很多领域甚至高度重合,部分高精尖民用技术已具备进入军事领域的条件,部分关键军用技术、核心军用技术也高度适用于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部分民用技术进入军事领域、军用技术进入民用领域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需要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在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允许民用技术进入军事领域,同时鼓励军用技术进入新基建领域,以打破技术壁垒,实现科学技术的军民融合。二是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三是根据军民融合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统筹项目建设。一直以来,由于军事技术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特殊要求,军用技术标准与民用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别,阻碍了军地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因此,应当在贯彻军队现代化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军民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利于军用技术进入新基建领域。同时,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不同兵种、不同装备的实际需要,制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使新型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三,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军民联合,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习近平主席讲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军事上也是如此。”[ 9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地缘政治的变化,国际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异常激烈。西方国家为了遏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在信息通讯、高端制造、高端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对我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造成了障碍。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出了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计算、超算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突破的要求。新型基础设施是这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物质载体,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军民联合,特别是将军用技术运用到民用项目建设中,将极大地有利于这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

五、结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军事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超算、物联网等前沿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国际军事竞争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我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快速提升了军队组织建设、军事人员、军事训练的水平。但是,当前的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也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要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远大目标,任重而道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决择,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因此,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遵循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原则,贯彻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统筹推进、统筹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军民协作,一方面将先进的军事技术运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运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取得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建設现代化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创造技术条件,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并讲话》,国务院门户网站,2020年7月30日。http:// www.gov.cn/xinwen/2020-07/31/ content_5531665.htm

[2]《新时代的中国国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7月。

[3]《“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原载科技部门户网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转载,2017年8月24日。http://www.scio.gov. cn/xwfbh/gbwxwfbh/xwfbh/kjb/ Document/1561810/1561810. htm。

[4]《“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科技部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2017年4月12日。

[5]《新时代的中国国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7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3日。

[7]曾华锋、黄朝峰:《深刻认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解放军报》,2017年1月23日。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网,2017年10月28日。

[9]《习近平论科技赶超战略: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3月23日。

[作者简介:胡舒扬(1987.07),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政策性金融、政府投融资、科技投融资;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服务);辽宁顺达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顾问。龚勋(1983.0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沈阳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方向:军民融合政策、技术创新政策、材料科学;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军民融合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