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拟雄心胜丈夫
2022-06-25东门之云
东门之云
莲塘乳鸭图缂丝 107.5cm×108.8cm 宋 朱克柔
女红针黹是古代女性的必修课,但想要依靠纺织刺绣的手艺青史留名可谓难事。南宋时期云间(今上海松江)女子朱克柔,是少数见于史料记载的缂丝工艺家之一。
缂丝是一种以本色丝为经线、各种彩色丝为纬线的平纹织物。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织就,纬丝不横穿全幅,仅在图案花纹所需处与经丝交织,经丝则纵贯织物。织好的成品,图案花纹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极具装饰性。
朱克柔名刚,克柔是她的字。从这个颇为男性化的名字,或许可以窥见她不凡的志向。朱克柔从小学习缂丝技艺,积累了丰富的运线、配色经验。她织就的缂丝紧密丰满、丝缕匀称、配色丰富、层次分明,被称为“朱缂”,成为当时人们争相抢购之珍品,甚至皇帝也派人来江南搜求。
随着缂絲经验的积累,朱克柔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纺织,而是将丹青笔意融入缂丝之中,运丝如运笔,追求缂丝作品的气韵与意境。如今,朱克柔的传世作品尚存《山茶蛱蝶图》《莲塘乳鸭图》等。
《山茶蛱蝶图》配色雅致,清新自然,蓝地上织三朵盛开的山茶花,一对蝴蝶在花间飞舞,分枝上的三朵蓓蕾含苞欲放,被虫蛀过的黄叶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画幅左下角缂织“朱克柔印”。
《莲塘乳鸭图》尺幅极大,缂织双鸭游戏于浮萍、莲叶之间,幼鸭跟随其后,岸边山石嶙峋,旁立白鹭,生意浑成。整幅作品构图巧妙,生动温馨,色彩绚丽,是朱克柔缂丝画中的杰作。
翠竹翎毛图 缂丝 宋 朱克柔
天孙织锦图 绢本设色 清 改琦
宋元时期另一位以纺织技艺被后人铭记的女性当属黄道婆。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末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人。早年流落海南岛,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并从当地黎族人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乌泥泾镇。她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将黎族棉纺织技术与当地纺织传统工艺相结合,对轧棉去籽、弹棉、纺纱、织布、染色等工艺进行全面革新,提高了纺织效率和织物质量。她将这套技术广传于人,使乌泥泾镇从一个“民食不给”的贫困之地转变为人民生活富裕的棉纺织业重镇。直到明清时期,乌泥泾一带的纺织品仍然全国知名。
近年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精通医术、心地善良的女主角谭允贤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谭允贤的历史原型就是明代女医谈允贤。
谈允贤出生于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谈复在当地行医,颇有名气。由于谈复的儿子、孙子们都相继中举做官,无意行医,谈复与妻子茹氏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教孙女谈允贤学医,让她来传承谈家的医术。
谈允贤十来岁时便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祖母也将一生收集、编写的药方与病理传给了她。后来,谈允贤嫁到杨家,生育了三女一子。孩子们生病的时候,都是谈允贤为他们诊治。祖母去世后,谈允贤下定决心做一名职业女医,用自己的医术减轻人们的痛苦。
来找谈允贤看病的除了少数男性,更多的是不愿意让男医治病的女子。由于受社会礼教的束缚,那时的女性往往不愿意请男医为自己治病,经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悲剧。而明代男医也大多对女患者抱有成见,认为她们天生体弱,又心思沉郁,因此医学界曾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说法。
织山水轴 缂丝 95.8cm×38.cm 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女孝经图(局部) 绢本设色 全卷 43.8cm×823.7cm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女孝经图(局部) 宋 佚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女性又懂医术的谈允贤,自然成为女性求医的最佳选择,不便向男医诉说的病情病况,她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对谈允贤坦露。与男医相比,谈允贤更能理解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痛苦与烦恼。她细致询问,仔细聆听,了解她们的性格、心理状况,结合病因、症状,给出治疗方案,而不是大而化之地将女性患病的原因归结为“敏感多思、忧愁郁结”等。她针对不同患者的疾病,将医书上记载的药方灵活运用,并以内服、外敷、针灸、艾灸等多种方法,治愈了许多病患。
谈允贤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和诊治病例整理成书,并刊刻出版,这就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个人医案—《女医杂言》。在书中,谈允贤以追忆的口吻记录了病案31例,其中涉及流产、经病、产后诸疾等妇科病,也有腹中结块、消化不良、荷叶癣、痤疮等疾病。除了记载治疗和用药情况,谈允贤对患者的病因、性格、生活经历等也做了记录。因此,《女医杂言》不仅体现了明代医学的发展水平,还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书中细致的记录看似冷静平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谈允贤对患者深深的同情与关怀。
谈允贤作为我国古代少见的职业女医,成功地展现出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世俗的束缚。她对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她自身的勇敢、坚强、细心、爱心,都值得我们铭记。
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的复杂艰深往往令许多人“谈之色变”,在清中期的江南,却有一位年轻女性对“仰望星空”情有独钟,她就是王贞仪。
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喜好算学,思想也相当开明。少年时期的王贞仪不仅接受了女红、传统道德、诗词歌赋等方面的教育,还跟随祖父学习天文、历法和数学,并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从王贞仪留存下来的文集《德风亭初集》来看,她对月食发生的原理、地圆说等诸多理论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自己的认识。在《月食解》一文中,她通过图示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的原理。那年,王贞仪只有2 0岁。
然而,才思聪颖的王贞仪,内心深藏着孤独与忧愁:在清中期,天文、历法、算学并非显学,同时受困于女性身份,王贞仪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应用于实践;当时社会对女性才华的定义,更多地局限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方面,她的研究反而引来许多非议……
明妃出塞图 绢本设色 92.8cm×43.1cm 元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基于种种原因,王贞仪将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手稿或焚毁,或托付给好友,最后收录于《德风亭初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清嘉庆二年(1797年),年仅2 9岁的王贞仪因病去世。幸好,越过200余年的时光,我们仍能通过她存世的部分著作,认识这位特立独行、成就斐然的清代女科学家。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王贞仪的名字命名,以纪念她在天文学史上留下的宛如流星般短暂却璀璨的一笔。
与古代的女工艺家、女医、女天文学家相比,女将军的故事显然为更多人所熟知,也更富传奇色彩: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秦良玉……中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生活在遥远的商代,是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 0 0多条,其中妇好在庞地征集兵员,率兵征伐土方、夷方、羌等地的内容,表明在武丁时期的对外战争中,妇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有一条卜辞写道:“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乎伐羌?”意思是说,商王征发妇好所属的三千人马及其他士兵一万余人,命他们前去讨伐羌敌。这是甲骨文中记录的武丁时期征兵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甲骨卜辞还记载了妇好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战前,夫妻二人议定计谋,妇好率军在敌人西面埋伏,武丁则率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的军队发起突袭。巴方军队两面受敌,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这一战堪称中国最早的“伏击战”。
商代的政治、军事权力与神权联系紧密。妇好战功赫赫,深得武丁器重,经常受命主持各种祭祀活动。
卜辞中关于妇好的记载,除了军事、祭祀等内容,还有许多内容是关于妇好的健康、生育情况的,比如妇好为什么總做噩梦,牙疼何时痊愈,是否怀孕,何时分娩…… 这些或重大,或细琐的事情,武丁都一一卜问,可见二人感情甚笃。可惜,妇好3 0多岁时去世。武丁万分痛心,他将妇好下葬于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以便日夜守护。从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殉葬品就可以看出武丁对妻子的深情。
妇好墓位于河南安阳殷墟,于1976年发掘,出土各类文物共计1928件,是迄今为止在殷墟中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也是仅有的一座能与甲骨记载相对应,从而确定墓主人身份、年代的墓葬。巧合的是,主持这位女将军兼王后墓葬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郑振香,也是一位女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将军从远古走来,与一位同为女性的考古学家相遇,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奇妙。
青铜鸮尊 商 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从来不缺少对女性的描摹与赞美。文人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女性的容貌,称赞女性高尚的品格,对女性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成就也从不吝夸奖。但女性的才能绝不局限于文采风流,女工艺家、职业女医、女天文学家、女将军……即使是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中也都有不平凡的女性,她们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以自己非凡的见识与才干,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的银河中闪烁着或许微弱却十分独特的光芒。
玉凤佩 商 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